【摘要】本文以《孫權勸學》教學為例,針對初中文言文教學低效、缺乏“語文味”等問題,論述采用五步教學法流程構建初中文言文種子課的策略,建議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課中讀通文意、理解字詞,研讀文本,理解內涵;課后拓展閱讀,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 種子課 五步教學流程《孫權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86-02
種子課,是指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專門針對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易把握的課,經過深度思考、持續實踐、不斷改進,最終形成可供參考的有效課型。構建初中文言文種子課策略,應著力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貫穿新課改核心理念——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緊扣語文核心素養,以讀為核心、以讀引領整個教學環節,滲透濃濃的“語文味”。本文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孫權勸學》教學為例,圍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重要字詞句的意思;研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拓展閱讀、熟讀成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等,闡述構建初中文言文種子課的五步教學流程。
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
在初中階段,“讀準字音,讀好停頓”是學生朗讀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文言文距離學生生活較久遠,字詞的古今含義差別大,而字音和停頓則是朗讀文言文的障礙。教師應當根據教材特點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及停頓,了解課文的大意。讀準字音,是指讀音要正確。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通假字,要注意讀它的本字音;讀好停頓,就是朗讀時讀準節奏、注意停頓,停頓正確了,學生才能準確理解文意,提升朗讀的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為了“讀準字音,讀好停頓”,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如教學“蒙”“卿”“豈”“邪”等字時,讓學生在課前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讀準字音;在朗讀句子的停頓“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時,讓學生根據句意和句子結構及其成分確定正確的停頓。為了將句子結構及其成分判斷簡單化,筆者在課外梳理方法:(1)主語與謂語之間可停頓;(2)動賓之間可停頓;(3)句中轉折連詞之前可停頓;(4)介賓短語之前可停頓;(5)在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蓋、其、故”等詞語領起時,這些語氣詞后可停頓;(6)提前狀語之后可停頓;(7)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以及文體名稱等后面可停頓。學生記住了這七點,在課前做好這一環節的預習,基本就能做到朗讀無障礙。
二、讀通文意,理解字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口讀就是讓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讀通文意,理解字詞的含義。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工具書翻譯的內容,筆者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采用直譯法。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詞匯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與文意相對,字字落實。如直譯“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時,將“遂”換成“于是”;“拜”換成“拜見”;“蒙”留、“母”留;“結”補為“與呂蒙結”;“友”留,“而”換成“然后”;“別”換成“分別”,那么,這句話就可以輕松地翻譯為:“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為了讓學生熟練地運用直譯法,筆者在課外幫助學生梳理直譯語法規律。如“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名、書名等直接保留;“替”: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文言單音詞;“調”:調整句子順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補”:補充句中省略的內容,使意思完整;“刪”:刪去沒有實際意義的詞,不譯。除此,還要將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五種文言文句式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做到流利直譯、落實字詞,就能疏通文義無障礙,為研讀文本環節打好基礎。
三、研讀文本,理解內涵
研讀文本是體驗作者思想內涵的過程。研讀就是細讀、精讀,學生對文本的研讀是否深入,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成效。那么,怎樣研讀文本、理解內涵呢?筆者著力從細節上挖掘,一個標點、一點變化、一處矛盾、一個創意等一點點去深挖,還可以從詞句含義、結構層次、情感意境、寫作手法等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細嚼,理解文章的內涵。比如教學《孫權勸學》這一課時,首先,從句子“孫權為什么要勸呂蒙學習?又是怎樣說服呂蒙”挖掘細節,厘清文章思路;其次,從寫法上設置問題“課文怎樣表現呂蒙進步的”,體會側面描寫的妙用;再次,挖掘思想情感,如設置問題“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使學生明白了事理;還可以從讀句子的語氣上挖掘,把握人物性格,如“不可不學”,以雙重否定的語氣體現孫權的堅決,于嚴厲中又可見其關心、厚望;如反問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前者體現了孫權不悅、責備,后者體現孫權語重心長,言辭懇切;感嘆句“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前者體現魯肅的吃驚、贊嘆,后者體現呂蒙深感自豪,由此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見,在研讀文本設計問題時要立足文言文閱讀“思考探究”中的問題,即問題要精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形成質疑,學生從不同角度研讀文本,品味“語文味”,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拓展閱讀,提升能力
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重閱讀、達到“學以致用”,檢測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即目標的達成度。拓展閱讀是五步教學流程的“點睛”環節,在選擇拓展閱讀篇目或者拓展升華問題時,要下足功夫、體現經典,“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立足‘教這一篇’到‘教這一類’的文章。”這就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應立足文本,由‘教一篇’拓展到‘教同一類主題’的文章。部編版語文教材就是按照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即同類體裁或同類主旨文章進行編排,在教學《孫權勸學》一課時,筆者挖掘呂蒙用功讀書之后的變化,與《送東陽馬生序》中馬生的勤奮好學進行對比閱讀,明確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再引導學生閱讀課外《孔子家語》,對比品析“偉大教育家勸說孔鯉要好學的藝術”和“孫權勸說呂蒙要好學的藝術”。這樣由課內到課外閱讀層層推進,學生不僅拓寬知識面,還能提升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思維訓練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
五、熟讀成誦,其義自見
宋代文學家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文章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讀,等到爛熟于心,自然能領悟文章的意思。筆者設計多種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快速默讀,或大聲朗讀,或是范讀、指名讀、分角色演讀、齊讀,等等。如教學《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接著大聲朗讀,再分角色朗讀,讀出呂蒙厭學的情緒、讀出孫權責備呂蒙不學習的語氣、讀出魯肅對呂蒙讀書變化大的驚嘆。讀著讀著,文章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烙刻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樣采用多種方式讀,讓學生慢慢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總而言之,利用五步教學法構建文言文種子課,既關注了教師教法的有效性,又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構建文言文種子課時,應立足教學目標,始終以生為本,以新課標核心理念為引領,突出課堂教學的“語文味”,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建磐.中國教師教育:現狀、問題與趨勢[J].教師教育研究,2004(16).
[2]張冬冬.國外教師教育發展現狀及其啟示[J].文化產業,2014(5).
[3](美)拉爾夫·泰勒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4]黃燁琦.依托名師工作室促進城區教師專業發展[J].廣西教育,2018(3).
【作者簡介】楊麗芳(1979— ),女,廣西樂業縣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初中語文教研員,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改革、基礎教育教學、骨干教師培養。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