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摘要】本文論述活用語文教材提高初中生習作能力的策略,建議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擬題技巧;關注開頭結尾,學寫“鳳頭豹尾”;抓住文章的細節,學習細節描寫的妙招。
【關鍵詞】語文教材 習作能力 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112-02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課文”即“源泉”,是習作的資源;“課文”即“寶典”,是習作的典范。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僅在內容、形式等方面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也具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技法,如文章的標題、首尾、細節、布局、立意、選材、修辭等。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品讀、分析課文,多理解、多分析、多借鑒,從中掌握寫作技巧,讓教材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
一、從題目入手,學習擬題技巧
常言道:“題好一半文。”標題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通過標題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從某種程度上說,文題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筆者上課時用心抓文題,啟發學生品味、比較,明確題目與內容的關系,懂得精心命題的妙處,學會擬題的方法。如《死海不死》懸念迭起,激起興趣;《竹林深處有人家》意境深遠,含蓄雋永;《“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巧用比喻修辭手法、生動形象;《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反問句擬題,加強語氣、突出主旨;《白楊禮贊》托物抒情,凝練傳神、情真意切;《最苦與最樂》運用對比,鮮明突出;《我為什么而活著》運用問句,引發讀者思考;等等。
這些課文題目可謂新穎別致、耐人尋味。針對這些獨具特色的標題,在導入新課釋題、析題之時,筆者首先從內容或文體、或語法、或修辭等方面啟發學生品賞、比較,提問道:請說說文章標題的妙處?這也是為上好作文課讓學生學會擬標題過渡。學完課文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訓練要領活用課文標題,試擬題目,要求:題目力求言簡意豐、新穎別致,又靚麗奪目。經過精心指導,不管是命題作文、話題作文,還是補題作文,學生自擬的題目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學生在關于“考試”為內容的習作中巧設懸念,擬題《一百分,我恨你》;在以“陪伴”為話題,引用歌詞擬題《常回家看看》;在半命題補題作文中,巧用比喻修辭手法擬題《家,愛的港灣》,等等。
二、關注開頭結尾,學寫“鳳頭豹尾”
開頭、結尾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開頭先聲奪人,令人手不釋卷,激起一睹為快的興趣;好的結尾則有高屋建瓴之勢,畫龍點睛之效,余音不絕之感。語文課本中開頭、結尾不乏“鳳頭”“豹尾”等特點的豐富例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開篇點題、簡潔明快:“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一結尾呼應開頭,深化主旨,升華情感。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時,筆者關注其開頭和結尾,導入課文:你認為本文的開頭、結尾有什么特點?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提煉方法嗎?學生自主探究,接著師生互動,共同總結得出開頭、結尾的方法。如開頭的方法有:開門見山法、聯想回憶法、創境導入法、妙用題記法、活用修辭法、巧設懸念法;結尾的方法有:照應開頭法、抒情議論法、景物烘托法、解開謎團法、卒章顯志法。最后指導學生仿寫,例如在命題作文《那一刻,我終于讀懂了你》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開頭:“雨天,我獨自坐在窗前,靜靜地聽著窗外的雨聲,‘滴答’‘滴答’雨不停地下著,我百無聊賴地轉動著手中的筆,望著窗外淅瀝的雨滴入神,腦海卻不時地閃現出剛才與父親爭執的畫面……”結尾寫道:“雨漸漸停了,天色變得清晰而透亮。望著遠處他漸行漸遠的背影,心里也為之釋然。那一刻,我終于讀懂了你!”學生利用開頭創境導入法,結尾景物烘托法,化平淡為神奇、充實豐富且有內容。
三、感受文章細節,學會細節描寫
中國近現代哲學家金岳霖說:“細節之美裝點了一個人的靈魂,使蒼白的文字一下子神采飛揚,血肉豐滿。”細節決定成敗,怎樣才能寫好細節呢?首先,平時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其次,多借助教材,關注課文細節描寫處,探索課文細節描寫的奧秘。筆者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關注文章的細節描寫。
(一)抓動作描寫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說過,只有描寫行動,人物才能站起來。如何讓動作描寫更“出彩”。教師出示課文和修改稿,讓學生比較閱讀,師生交流探究:課文“穿、爬、攀、縮”幾個動作細寫,較之修改文的“走、抓、踩”,更能把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凸顯出來,反映父親對兒子的慈愛,使兒子自然而然流露對父親的痛惜和思念的感情,激發讀者情感的共鳴點。
(二)抓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具有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作用。心理描寫又有三種基本方法:內心獨白、神態顯示、夢境和幻覺。
1.關注內心獨白。如作家畢淑敏的小說《一厘米》中多處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作品主題。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分析描寫心理的句子:通過哪種形式,表現什么內容,起到什么作用?例如“怎么辦?吵架嗎?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見這一幕。為了小孩,她忍”。這樣的內心獨白寫出了陶影盡管深受委屈,但為了兒子一再忍讓,表現了陶影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內心的善良,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關注神態顯示。人們常說:“臉是人感情的晴雨表。”這說明了神態與人物思想感情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內心活動常常通過人的面部表現出來。如名家筆下的人物神態描寫惟妙惟肖,用上了傳遞表情、神態的詞語,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寫道:“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在分析此細節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體會韓麥爾先生聽到鐘聲、號聲,宣告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了,時間到了,從此與法語告別時內心痛苦的神情,然后明確作者選用“慘白”一詞的妙處,讓學生拿出課前寫內心痛苦的片段作文進行對比。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了注意用表情、神態詞語的描寫細節,比注重語言表述更精確,最后模仿課堂中學到的技法,實現創新。
3.關注夢境和幻覺。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通過夢境、幻覺間接委婉地透露出來,反映人物的命運、際遇,以及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其中,常見的標志性詞語有“覺得”“仿佛”“仿佛聽到”“似乎看見”等。如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凡卡》的結尾:“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在分析這一細節時,筆者先讓學生反復讀,體會小凡卡受不了老板的虐待而偷偷寫信給遠方爺爺時的心境,然后讓學生分析這一寫法的妙處:通過夢境描寫委婉地透露小凡卡的歸鄉之心、實現自己愿望的困境。最后,讓學生仿寫鞏固提升,提示學生在進行幻覺描寫前,適當用上一些提示語,如似乎、或、好像、仿佛等。
四、探究文章的結構,掌握布局謀篇
經典之作是指設計師匠心獨運的成果,布局合理、構思巧妙。有了好的寫作思路,才能寫出好的作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布局作文結構時,主要分以下兩個步驟。
(一)以教材為抓手
本著“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結構特點—總結布局謀篇”的思路進行,最終探究出四種可行性結構布局方法,即總分式、并列式、層遞式、對照式。具體如下。
比較典型的總分式結構的課文有《春》等。朱自清的散文《春》緊扣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頌春三部分內容,文章的中心部分是“繪春”,作者圍繞“繪春”有序地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通過幾個畫面連綴、突出文章主題,且幾個畫面呈現并列關系)。并列式結構的文章有《精神的三間小屋》等。文中有三個觀點:“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這三者之間呈現并列的關系)。這篇文章運用了畫面連綴,或者觀點并列,或者小標題連綴結構——“串珠”法等,采用“串珠”法進行作文,段落形式呈現整齊并列的樣式,文脈清晰、結構工整、層次井然。對照式結構的文章有《阿長與〈山海經〉》等。文中作者對“長媽媽”的情感變化: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懷念。作者的情感隨著事情的發展而變化,典型的“事回情轉”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遞進式的結構有《家》等。《家》一文中“家是一只船”—“家是溫暖的港灣”—“家是永遠的岸”,由三個比喻句作小標題連綴全文,層層深入,抒寫自己對家、對人生由淺入深的哲學思考。這種層遞結構的方法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寫了自己對人生哲學的思考。
(二)出示習作要求
(1)以“成長的滋味”為題,先列寫提綱,然后寫成文,要求:體現“總分”式結構和并列式結構。
(2)以“面對? ? ”為題,先列寫提綱,然后寫成文,要求:寫分述部分,體現“層遞式”結構。
(三)展示習作,師生評議
示例:《成長的滋味》
每個人都在成長,從依賴親人到獨立,有春風的撫摸,也有暴雨的襲擊,歷經風風雨雨,成長的過程就像一個調味瓶,充滿了咸甜苦辣。
甜——薄荷糖的滋味
成長是薄荷糖的味道(你有很多事可以做,也有很多新天地可以發現)……成長的滋味如薄荷糖般,甜而暢快。
辣——姜糖的滋味
成長是姜糖的味道(遇到了挫折,讓你苦悶至極)……成長的滋味如姜糖般,辣而深刻。
咸——話梅糖的滋味
成長是話梅糖的味道(明白了生活就是苦樂交織的精彩)……成長的滋味如話梅般,咸甜交并。
成長過程中,我們會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有理解的暢快,也有誤解的揪心。這些滋味像調味料,咸甜苦辣并具,這便是成長的滋味。學會調料,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精彩。
這篇習作是并列式結構的散文,分述部分圍繞“滋味”一詞用3個小標題連綴,每個段末用小結局結尾,段落形式呈現出整齊并列的樣式,文脈清晰、結構工整、層次井然。
藝術家羅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這話放到欣賞語文教材同樣適用,每篇課文都有其突出的亮點,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帶領學生發現、欣賞、品讀、仿寫、運用,通過深挖細嚼課文,讀中悟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