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從語篇結構、深層文意、情感文化等維度,論述文本解讀策略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文本解讀 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122-03
閱讀是初中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語言、梳理表層信息,還要通過閱讀策略厘清文本脈絡、深挖文本信息、理解作者寫作意圖,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文本解讀是實現初中英語閱讀高效教學的起點,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入,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沒有深入挖掘文本內容。一些教師在課上重點講解單詞、短語、語法點,關注的是學生對表層信息的理解,缺乏對文本主題、文本內涵和作者寫作意圖的挖掘,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二是沒有對篇章結構和主題意義進行深層探究。一些教師常采用快讀、細讀或分段閱讀等方式分析文本結構,沒有從整體上解讀文本,導致學生對文本結構的掌握不夠深刻。三是教學缺乏解讀文本文化內涵的過程,教師不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輸入,不能引導學生對比中外文化異同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難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因而無法實現文本的育人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學習要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達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度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價值,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加深文本理解,發展思維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一、文本解讀的概念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教師充分接觸文本,在反復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評價,從而合理地認識文本材料的教學價值,并結合學情設定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的策略。文本解讀的對象不僅僅是文本內容,還包括對情感態度的感悟。教師需要反復研讀文本、走進文本,理解、感悟文本隱含的深層信息,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賦予教材生命力,實現有效解讀文本、多維度解讀文本的目標。
二、文本解讀策略的應用
(一)解讀語篇結構
1.解讀文本標題、圖片
標題是讀者探究文本主題、文本內容、領悟作者思想的重要途徑,同時標題具有簡明扼要的特點,是對文章內容的提煉與概括。文本插圖也是解讀文本的一個入口。教材中的插圖生動、有趣、形象、直觀,不僅是豐富的感性材料,還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可以作為輔助教師進行語篇教學的重要資源。在實際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調動想象力與固有的知識儲備來剖析文本標題,預測文本內容,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閱讀期待。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預測文本的具體信息,激活學生腦海中的圖式,幫助學生掃除文本生詞帶來的閱讀障礙。通過對標題、插圖的解讀,學生能夠初步感知文本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確定文章的題材,了解文本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抓住文章的主旨。
例如,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2一課,文本介紹了大熊貓的瀕危現狀以及保護情況,并針對如何保護大熊貓做出了具體的闡述。文章的標題和插圖如圖1所示,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教學片段如下。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T: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e title. 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Ss: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protecting animals.
T:What does“them”in this title refer to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Ss:Pandas.
T:In your opinion, what will the writer mention about the pandas?
S1: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andas.
S2:The ways to protect the pandas.
S3:The future of the pandas.
……
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標題或圖片的關鍵信息,自然地展開文本內容預測,接著再通過閱讀文本來驗證自己的預測和從標題插圖獲取的信息是否一致。從解讀到預測的閱讀環節設計,可以較大程度激活學生知識經驗,促進學生想象力發揮,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深層閱讀奠定基礎。
2.解讀文本結構
文本是邏輯性語句的陳述,有不同的結構和內涵。文本的邏輯框架是作者通過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來建構的。厘清文本脈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內容,同時對文本進行深度結構化梳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繪制思維導圖、表格等圖表,是解讀文本結構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文本脈絡、獲取文章主旨大意、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正式進入文本后,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展開思維導圖的繪制,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體系,直觀地呈現文本框架,這樣學生便能清晰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及結構。
教師對文本結構的解讀,要從文本的框架入手,通過解讀文章的線索、大概內容、脈絡,確保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深入了解和學習文本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章的脈絡、線索等,設計成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時完成相應的表格填寫或圖示繪制。例如,教學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 4 Unit 2這一課時,筆者將文本的整體框架和內容整理成如圖2所示的思維導圖。
教師是以事件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利用思維導圖整理脈絡、展示文本結構,梳理概括作者在不同時間段,對有父母陪同及獨自在家這件事情的不同感受及原因的相關信息,由此推動學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進而深層分析作者獨自在家時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的原因,以及這個經歷可能會給作者帶來的變化,讓學生感悟獨立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切身體會父母對自己的付出。
(二)解讀深層文意
1.解讀深層信息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教導學生獲取表層信息,更要引導學生理解深層信息。所以,教師需要圍繞文本的主題,梳理文本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在碎片化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提煉文本的重要信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思維導圖、表格、流程圖等閱讀任務讓學生梳理結構化知識,厘清文本中句子、段落之間的關系,形成文本大綱。在獲取對文本內容的總體理解后,教師還可以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點,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或者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對文本背后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與分析。這樣學生可以在獲取文本信息的基礎上領悟文本的內涵,充分挖掘背后的隱含意義,逐漸形成閱讀思維,并提高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例如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2一課,文本從英語國家、使用英語的人、英語與其他語言的聯系、英語發展等方面闡述英語的重要性,同時說明漢語日漸增強的影響力,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意識。在學生理解文本事實信息后,筆者設計讀后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挖掘文本信息,引導學生在答題時調動已有的閱讀圖式,進而聯想到漢語的發展和未來。讀后問題如下:
①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Chinese?
②Chines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Wha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
③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uture of Chinese?
文本討論英語的歷史、發展與變化時,著重論述了英語的國際性和普遍性,對此,筆者還設置分組討論,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文本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和總結,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看法或者觀點,內化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討論的問題如下:
①What information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upport the opinion?
②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in this passage?
通過問題與討論啟發學生逐步進入深層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深意和作者意圖的理解,并便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由簡到難的提取及梳理。
(三)解讀情感文化
1.解讀情感態度
文本不僅包含表達思想的客觀內容,還包含作者的情感態度。作者的情感態度是文本表層意義的深化。讀者需要深入解讀才能領悟作者夾雜在字里行間或隱藏在文章背后的情感態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獲取包含作者主觀情感態度的信息。通過解讀作者的觀點思想、寫作意圖、價值取向、主觀情感,學生能逐步形成對作者深層意圖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忠于文本解讀文本,揣摩作者希望通過文本表達什么情感、表現什么深意,在此基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用詞匯和句式來表達字里行間的情感態度,分析作者的觀點、思想、態度,分析寫作的方法等,進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對話。當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理解信息,體會文本承載的思想,就能體驗比較、鑒別、分析、欣賞并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
例如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 12 Unit 2一課,文本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否環保,引出三個關于環保的關鍵詞reduce,reuse,recycle,并詳細解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三方面。在本節課授課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找出隱含作者情感態度的句子,然后以問題鏈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作者在表述的過程中隱含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發展。教學片段如下:
T:From which sentences can you know writer’s feelings?
S1:We all need a healthy environment.
S2:We can not hope for rapid change, but let’s take these steps today so that we will save the world for our grandsons and granddaughters tomorrow.
T: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according to these sentences?
Ss:The writer call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T:What else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sentences?
S:We can make a change step by step.
T:In what way does the writer use to support his or her opinion?
S:By giving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
2.解讀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語言生成的基礎,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渠道。文化背景可以包括所學語言的國家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習慣、宗教、道德觀念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內容。英語教材文本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也蘊含深刻的文化意義,教師需要深度研讀文本細節和挖掘文本所承載的語言、思維、文化和情感信息,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文化背景進行解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提高人文素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閱讀文本,加深對文本情感的體驗。課前教師需要收集一定的資料,并將之有效融入文本構建的情境中。從具體情境進行文化背景解讀,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思維習慣。
例如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下冊Module 6 Unit 2一課,筆者在進行授課前,根據文本涉及的內容搜集了相關的短視頻、圖片、音樂、實物等教學素材,以此作為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中,筆者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滲透文化知識,如創設情境、角色扮演等。角色扮演是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通過語言、動作等將角色特點表現出來,在表演中體驗文化特色、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對西方餐桌禮儀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課后,筆者還創設延展性任務促使學生在課堂外閱讀相關材料,學習了解西方的飲食習慣,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通過對文化背景的解讀指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國際文化差異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實現引導學生尊重不同文化、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
教師解讀文本的水平決定教學設計的效果,影響學生學習體驗的程度、情感參與的深度和認知發展的維度。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度挖掘文本,基于語篇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從語篇結構、深層文意、文化情感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解讀,引領學生從不同視角理解、體驗和感受文本,提升學生對文本信息、知識、情感、文化的解讀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和品格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傅詠梅.從同課異構看文本解讀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2).
[3]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內容、思維和語言[M].杭州:浙江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C類課題“基于文本解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9C69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恒璐(1989— ),女,仫佬族,廣西河池人,文學學士,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研究方向為中學英語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