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科學價值。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文化大國,文物數量眾多,但經過朝代變革、戰亂和自然破壞等因素,能幸存下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說文物安全尤為重要,要把它們的保護和現有各項建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博物館建設。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文物的保護經驗,從完善立法、科學規劃、加強預防性保護、培養人才、提高公眾保護參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文物保護措施。
【關鍵詞】文物安全;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4-0127-02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文物安全越來越嚴重,保護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對于文物保護工作者來說,保護文物安全是責任與義務。本文主要通過收集相關的專業文獻、書籍以及各類學術論文等作為基礎資料,并了解當今文物保護的現狀,通過分析,作為本文的文獻綜述和相關觀點的支撐。
一、文物管理保護面臨的現實安全問題
(一)人為因素
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時常發生,主要還是人為因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文物進行破壞。像盜竊、火災等,例如:2011年故宮博物院、黃岡市博物館、如皋市博物館分別發生了盜竊案件;2018年和2019年,巴西國家博物館、巴黎圣母院分別發生了火災,其中巴西國家博物館只有10%的文物幸存,而巴黎圣母院具有代表性的塔尖,因屋頂焚毀而坍塌。這類人為對文物造成破壞的事件往往容易引起重視。但因為了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時常出現文物古跡不自覺地就被破壞了,反而沒有引起重視,但這類危害尤為嚴重。例如:在修復古建筑過程中,隨意改變了古建筑的原有風格;為了城市基建發展,肆意破壞了地下文物和遺址,有可能還破壞了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為了開發旅游產業,在古跡名勝處周圍建設酒店、商場等,破壞了文化古跡的環境風貌。
(二)自然因素
還有一種因素就是自然災害,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地震、洪水、潮汐、臺風等。此類自然災害對文物有著相當大的威脅,往往難以預防。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二王廟大殿和伏龍觀屋面受地震影響垮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部分文物標本受地震影響,均不同程度受到損壞。2015年的一場強震使尼泊爾文化古跡損毀嚴重,位于加德滿都市中心的老皇宮院墻坍塌,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杜巴廣場上三分之二的建筑物受地震影響倒塌。2020年7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數百年歷史的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明代老大橋(鎮海橋)被兇猛的洪水沖毀。江西省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全長140米、800余年歷史,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西婺源縣彩虹橋,也被洪水沖毀了橋面和橋廊。
二、文物保護面臨的法律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也在逐步健全、完善。初步建立了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文物保護法》作為我國文物保護的基本法,行政法規主要有《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全國各個地方也出臺了的許多地方性的法律、法規。不過,在準文物保護、公眾參與性保護、文物保護資金籌措以及文化執法專職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1.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準文物資源儲量十分豐富,而這些準文物在民間通常會私自當作一般物品來交易和處理,而且數量眾多,所以準文物流失嚴重。
2.保護文物的目的就是要對抗上述人為破壞及自然破壞兩方面的破壞行為。然而要對抗人為的破壞力,就需要加強對文物全方位地保護和管理,在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道德風尚日益提高的形勢下,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政策的有效約束下,加強對文物保護科學、系統、立體地管理工作,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破壞文物的情況。而自然因素破壞文物的情況,主要還是需要依靠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
3.科學保護和系統管理是文物管理保護的側重點,這兩項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兩者相互補充、緊密配合、相輔相成。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肅的法律法規、先進的科學保護技術,文物管理保護工作則不能發揮其作用。反之,就算已經制止人為破壞文物的行為,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保護技術手段,也只能面對文物的自然衰敗、人為毀壞而束手無策。保護文物應當從科學保護和系統管理這兩方面來同時進行。所以,提高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加強文物保護系統管理,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也是逐步實現我國博物館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三、加強文物管理保護措施
1.一座博物館的文物或多或少,少則幾千件,多則幾十萬、上百萬件,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嚴謹、細致的管理保護措施,就不能夠便捷地提供嚴謹、利用、展覽,同時也無法保證文物的安全。
2.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保護制度,是對文物科學管理保護的依據和準則,也是文物得到完善保護及使用的保證。規章制度必須是文物科學管理保護工作客觀規律的反映。所以,文物管理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都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來制定,并不斷在總結經驗中進一步修訂、充實、完善。
3.按照一定步驟和方法來進行文物的科學管理保護。文物管理的目的,一是保護文物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二是方便研究、利用、展示,使每一件文物的由內在價值轉變為外在價值。文物管理必須做到:賬目要清晰、制度要健全、鑒定要確切、編目要詳明、保管要妥善、查閱要方便。
文物管理保護單位必須根據上述要求,認真做好文物管理保護工作,才能順利完成國家歷史文物遺產的安全保護任務。
四、文物管理保護系統化
1.文物管理保護系統化是文物科學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的中心環節。分類的目的,一是便于文物的科學管理。博物館文物有許多特點,如材質:金石、陶瓷、紙絹、漆器等質地不一;體積大?。捍蟮娇铸埢?、大鐘、大炮,小到珍珠、金幣,體積大小相差很大。重量不等:造像、大鼎,重者幾千公斤,珍珠、金器輕者僅幾克,重量懸殊。對于這樣龐雜的文物要做到科學管理。
2.不同質地的文物,所要求的保存條件也不同。只有分類管理才能便于管理保護,如果把怕潮濕的書畫、絲織品,和需要適當濕潤的漆木竹雕藏品放在一起,就很難保管好。如果把石刻、鐵炮和珍珠、金器混雜保管,不同材質的文物得不到相應的保存條件,會難以管理。
3.系統化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必須按材質、體積、大小進行分類,分類下再分綱分目,才便于查找,便于整理研究,提供利用。文物分類保護需要先確定文物的分類保護標準,才能制定相應的文物分類保護方法。
文物分類保護是按一定的分類保護方法,把不同時代、功用、材質、特征的文物按照不同類別聚集在一起,不具備相應特征的區別出去,另行分類保護。一類一類地把全部文物組織起來、聯系起來。
五、文物管理保護科學化
1.文物需要養護及修復,是因為文物歷史悠久難免質變損壞。針對質變損壞的文物,需要先從文物受損的具體原因中,查明不利于文物保存的有害因素,采取相應的科學技術手段,從根本上清除導致文物損壞的各類因素。不能以文物發掘出土或發現時的狀態而不去進行相應的保護,從而使文物不利于保存,導致文物逐步質變損壞。對文物的污跡銹斑、泥污塵垢等不利于文物保存的成分,都要及時的祛除。對一些館藏的文物也不能以收錄入館時的保護狀態而保護,要祛除不利于保護的成分及其他有害因素,同時創造有利于文物保護的條件使其盡量展示原貌。
2.文物的材質、材料和制作的工藝、做工,應該作為文物最原始的狀態盡量保留。但是保護文物,就需要不斷引進當代先進科學技術手段,例如:新工藝、新材料等,這樣才能讓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保護歷史文物遺產來服務。這是我國文物管理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積極推進。在應用新技術,裝備博物館的文物管理保護實驗室、修復室;對發掘到的文物進行分析、檢測;創造優越的藏品保存環境等方面,應該大力推廣。要把文物管理保護科學技術水平,同步提高到與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相應的水準。當然,應用的范圍、深度、廣度則需慎重對待。
3.對接觸文物的養護、修復工藝,則應采用經時間考驗成熟可靠的方法,同時應該注意運用傳統的文物修復工藝技巧。每一件文物的材質、時代、造型、環境等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同一類型的文物也不可以用同一種方法來進行保護處理,而要量體裁衣。在使用新技術、新材料進行文物保護時,需要反復試驗、研究,確保準確有效。目前,在博物館的藏品養護修復和古建筑的養護維修中,已使用了高分子材料和鋼筋水泥等新材料、它們強度較大、堅固耐久、使用簡便、施工迅速、來源豐富、 造價較低,故易于推廣。但這些現代材料與文物原材料的質地截然不同,使用現代材料與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要求往往不相符合。這是目前文物保護工作中爭議較大的一個問題。
六、結論
博物館是國家文化傳承的關鍵,展望未來,文物管理保護的總基調不會改變,重點在針對各種不同質地的文物進行不同標準的管理保護措施以及環境影響因素辨別與評估,文物管理保護技術操作流程與規范,以及提升文物管理保護裝備設施水平等方面開展工作,從而推動文物管理保護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推動文物管理保護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徐艷.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14):216-217.
[2]擺小龍.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研究[J].參花,2020,(7):89.
[3]陳菲.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3):173-174.
作者簡介:
吳鵬,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中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