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琪
摘要: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拓寬勞動教育途徑的探索與嘗試。本文基于“以 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視角探討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結合時代背景與 地理學科特色建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宣揚勞動精神、鍛煉勞動技能、鼓勵創新勞動的實踐路徑,以期將勞動教育融入 中學地理教學,共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初中地理; 勞動教育; 融合
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 步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制度大會 上明確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 班人的總體要求中。勞動教育在培養高中生全面發 展、提高綜合素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代 的高中生應該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相應的勞動體 驗以及一定的實踐能力。然而實際的高中教學和生 活中,由于時間以及課業壓力等原因,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對于勞動教育的滲透較少,家長往往注重成績, 生活中的勞動教育也少之又少。尤其是城市里的孩 子,大多缺乏具體的勞動體驗。教育部剛剛發布的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在 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地理學科以其綜合 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在落實勞動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 厚的優勢。本文將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及要求,探 討勞動教育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落實。
一、提出生活化問題,培養勞動意識
出色的勞動意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活動的先決條件。在初 中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勞動教育主要包含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 知、對勞動任務的配合、對勞動方法的優化等板塊,勞動教育的 最終開展效果直接受到學生個人思維意識的影響。將勞動教 育引入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為二者創造相互接觸、 相互配合的機會。但回顧當前的勞動教育教學活動,大部分與 勞動教育相關的教學板塊以生產、制造等內容為主,與學生實 際生活的距離較遠,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對教 學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依據學生的勞動經驗提出生活化問 題,將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新的靈感。 教師可針對實際生活情境提出相應的教學問題,結合生 產、生活等話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地理教學活動中,以 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形成“勞動最光榮”的工作意識,為未來良 好品格的養成打下基礎。以七年級上冊《人類的聚居地———聚 落》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對各自的生活環境進行 分析,結合地理位置、生產能力、資源配置等因素對家鄉的地理 條件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在學生針對“黃土高 坡”“魚米之鄉”“中國煤都”等概念進行表達之后,教師可結合 學生的答案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 “你的家鄉是否自誕生 時期便具有該稱號?”學生會結合當地的地理發展史與經濟建 設史進行探究,從而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回答: “在勞動人民開發 了當地資源、對當地環境進行建設之后,我的家鄉產生了翻天 覆地的變化,才榮獲了這個稱號。”基于此,教師再導入勞動教 育的相關概念,依靠學生的探究結果反哺當前的教學活動,幫 助學生理解“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深刻含義。在結合客觀物 象、探究經驗進行深入思考之后,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將變 得更為全面,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改變環境”的宏偉愿望,并 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發展信條,積極參與到勞動與建 設活動當中,為勞動意識的萌芽準備豐沃的土壤。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 涵,它集勞動態度、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勞動技能、 勞動創造力于一體[1]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以及核心素 養,綜合考慮高中生特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 動教育可以考慮以下幾種策略。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高中地理課程中,既包含原理性強的自然地理, 又包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文化等社會科學 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勞 動教育相融合。例如在必修第一冊《御咸蓄淡,變海 灣為水庫》一節,學生通過查閱地圖信息,了解新加坡自然地理特征,對新加坡降水豐富而淡水資源極度匱 乏的地理背景有一個總體概覽。通過閱讀圖文資料, 了解新加坡如何利用海洋空間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具 體措施。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解決 問題的勞動態度,同時樹立學生節水意識,尊重勞動成 果。再例如,必修第二冊的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 工現象》,讓學生收集、閱讀資料,了解農民工現狀(從 事的主要行業、薪資待遇、居住環境、子女教育等方 面),分析農民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面臨的難 題,探討解決農民工難題的對策與途徑。在調查過程 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各行各業勞動者,體會勞 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體會勞動不分貴賤,尊重普 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2.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不是講出來的,脫離實踐的勞動教育只 是紙上談兵。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地理實踐力提 升為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在高考考察中,也關注 學生對新事物、新情境、熱點現象的分析處理能力。 新教材中大量納入地理實踐力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 作為地理教學過程中落實勞動教育的最佳案例內容。 例如,必修第二冊《產業活動》一章主要介紹三大 經濟部門的影響因素。其中第一節農業中,可以布置 學生調查超市中的反季節供應的農產品,分析農產品 反季節銷售要克服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從而初步 了解農業生產如何改造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有條 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綠化帶或者閑置空地,購買 適合當地的種子,利用活動課或者休息時間進行種 植、修理,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地理知識, 掌握勞動技能。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導入勞動教育,教師應將地 理教學與勞動教學結合起來,依靠意識帶動學生的能力發展, 結合當前的教學建設要求向學生提出新的思考任務。勞動教 育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教師可從生產生活、經濟活動等多 個角度入手,在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加深其對勞動 教育的理解,為勞動教育的穩定開展提供教學支持。
參考文獻:
[1]李作林.勞動教育: 促進學生個性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有效途 徑[J].創新人才教育,2019( 02) .
[2]張德偉.國際中小學勞動教育初探[J].中國德育,2015( 16) .
[3]孫咸豐,郭可讓.淺議鄉土地理教學與勞動技術教育[J].江 西教育,1989( 04) .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匯文中學?2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