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容
【摘? ?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非語言鼓勵、肯定、提醒學生,給學生自尊和信心,也給師生營造更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心理放松的狀態下更好地學習。
【關鍵詞】非語言藝術? 眼神? 手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013
由于財經專業文字性極強的學科特點,屢屢讓學生倍感疲憊。記得在筆者從教初期,就有一名學生在課后跟我說:“老師,您講的知識我也知道很重要,也很想學好,可是每節課上到一半就真的很難堅持,通篇都是文字,很枯燥,越到后面就越累。”那么如何加強在課堂上與學生的溝通,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從而與教師互動,持續保持旺盛的未知欲呢?答案就是: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
所謂非語言是指一個人的表情、手勢、眼神、穿著、擺設及與他人的空間距離,而不是自然語言(如漢語、英語等)。學者把非語言交際分類為:體態語。包括基本姿態、基本禮節動作,如握手、親吻和擁抱、微笑、體觸、女士優先的禮節動作等,以及人體各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語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個人用品的交際作用。環境語。包括空間信息(如擁擠、近體距離、領地觀念、空間取向、座位安排等)、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裝飾(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表情,即信息表達的半數以上是通過非語言完成的。當然非言語的行為是伴隨語言行為發生的,且其作用模式是伴隨的持續,能夠輔助語言行為以直觀的方式表達和傳遞信息,很多時候,非語言能幫助我們完成一些語言不便表述的信息,而且也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那么應該如何恰當地在教學中使用非語言呢?
一、柔和的眼神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樹立信心
中職學生雖然經過一系列的學生集體活動,已經讓他們能大膽地做事、禮貌地待人,但面對學習,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信心。具體表現為:(1)上課不敢發言、不敢表現自己;(2)自我否定,總是對自己說:“我不行!我學習能力差!我學不好是正常的!”(3)隨大流,遇到教師提問不吭聲或者附和別人。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如果用語言鼓勵某位學生說:“你可以的,試一試?”雖然能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但畢竟不能面對全體,而且有時學生不一定會這個問題,一旦被問又回答不上來,更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在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以柔和的眼神注視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柔和鼓勵的眼神中嘗試站起來回答。
例如,我在某會計班上課時,有一個平時較靦腆的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幾乎從未在課堂上回答過問題,但我發現她上課其實很用心,筆記做得也很認真。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筆記上就有的問題請學生回答,一說到問題,大多數學生都將頭低了下去,她也是如此,這時我走過去,她悄悄地抬頭望了我一眼,未等她再次低頭,我柔和的眼神就看向了她,微微點了點頭,她猶豫地看著我,使勁捏了自己的手后小聲地說出了答案,雖然她當時未能站起來,但能鼓起勇氣說出答案,而且答案很正確,我重復了她的答案,并大聲宣布:“非常正確!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完整,學得很不錯,希望大家多向這位同學學習。”說完后,我走回了講臺,看著她害羞的紅紅的臉、閃著亮晶晶光芒的眼睛,倍感欣慰。
教師一個柔和的眼神,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微笑,一下輕輕的拍手,在課堂教學中不會占用教學時間,但卻能更大范圍地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互動,此時無聲勝有聲,更多的學生在這種無聲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教師的關注與愛護,有了課堂舉手的勇氣,有了展現自我的嘗試。
二、嚴肅的眼神給予學生警示和提醒,幫助學生專注學習
由于以前的一些學習習慣,個別學生很難做到一絲不茍地專注學習40分鐘。教師凌厲的語言呵斥強調,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可能引發師生沖突。而一個嚴肅的眼神,讓學生知曉教師已經留意到了他正在開小差,在維護了他自尊心的同時,也給了他改正的機會,學生一般都會抱以歉意的一笑,向教師點點頭,然后將注意力轉回課堂,配合教師的教學。
教師一個嚴肅的眼神,一個輕微的不贊許的搖頭,一個輕輕的皺眉或者一個輕輕的拍肩,既能拉回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又能最大程度地維護學生的尊嚴,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和關心時,也能收斂課堂違紀言行,與教師一同完成該堂課的學習。
三、恰當的手勢和走動能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度
三尺講臺是神圣的,但也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和心理距離。在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多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之中進行教學,加上適度的手勢引導,強化學生知識印象的同時,感受到教師與他們的近距離,從而親近教師、親近知識。例如,在會計的“固定資產折舊計算”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當完成公式板書和示范后,讓學生隨著我提前錄制好的演示視頻的投影操作演示,逐步在手機上進行折舊的計算操作,我則走下講臺逐個觀看,從旁指導,并不斷對操作成功的學生輕輕鼓掌、微笑,以示肯定和鼓勵,學生在我走進他們中間時明顯注意力集中了,操作也更認真了,不斷有學生揚起手機,開心地告訴我,“老師,我做對了!”“老師,我會用這個手機辦公軟件了,我會使用財務函數了,下次到機房,我試試用電腦上的EXCEL做一下,看看與手機上的操作是不是一樣。”
教師腳下微微的一小步,手上輕輕的一次鼓掌,與學生小小的一次擊掌、握手,沒有占用多余的教學設計時間,卻能充分引導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關注度,在縮短師生之間空間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教師善意的一小步,學生會踴躍地跨出一大步,與教師交流、溝通,親近教師。“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在親近教師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親近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主動并快樂地參與到教師的課前備課、課中教學和課后訓練中。
非語言的內容很多,非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的魅力也無限放大,除了眼神、手勢、微笑,還有靜默、儀表、著裝、禮儀、肢體接觸等等非語言,在教學中越來越讓學生親近,這都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