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音
【摘? ? 要】 筆者以“工業4.0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為例,闡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應如何選擇案例以及對案例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教師如何藉案例教學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等,以達到“金課”建設加深拓寬課程內容的目標。
【關鍵詞】 金課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94
教育部關于“金課”建設提出了要求和目標,即強調高校要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將“金課”建設目標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方式,筆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研究為例,分析教學中是如何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研究由來已久,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都進行過探討。筆者在此想舉例表明,案例教學不僅所選取的案例需要具備代表性、時代性、前沿性等特征,而且對案例的分析更為重要,即需要運用所學概念或原理對案例進行全面分析或綜合研究。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筆者以“工業4.0”(industry 4.0)這一前沿發展戰略作為案例教學內容來展示案例分析的全面性或綜合性。“工業4.0”戰略最早是由德國政府提出,并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并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自德國提出“工業4.0”后,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的“工業互聯網”(Industry Internet,IIT)與“工業4.0”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被稱為“美國版工業4.0”。類似地,中國也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特色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可以肯定的是,“工業4.0”或與之相關的概念正成為席卷全球的潮流。基于以上原因,將“工業4.0”作為案例教學和案例分析的對象,是具有代表性、時代性和前沿性的。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分解如下:
首先,進行概念解讀和背景介紹。“工業4.0”概念的一個比較統一的闡釋是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技術化之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指基于信息物理融合技術(CPS),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實現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最終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也就是說,標準化、規模化、低成本的制造模式將被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其次,利用所學知識或原理全面分析“工業4.0”所體現的哲學蘊含,如:
一、從工業1.0到工業4.0:質量互變規律的體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1.0)肇始于18世紀中期的英國,其標志是蒸汽機革命,意味著機器大生產時代的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2.0)是電氣化革命,19世紀中期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以美國和德國最為典型,意味著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時代的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3.0)發端于20世紀中葉,以信息化的使用為標志,意味著信息化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時代的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是基于數字化平臺和信息物理融合技術、以客戶個性化需求為特色的生產和制造。
從手工作坊生產開始,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量變,終于完成了工業1.0的質變;從工業1.0到工業2.0、3.0,分別經過一個世紀的量變,而最后一次從工業3.0到工業4.0的質變,若順利實現的話,應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六十多年的量變時間。
二、工業4.0的興起: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體現
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工業4.0的興起是由四個方面的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1]
內因一:以客戶個性化需求升級為代表的來自市場的挑戰。長期以來,客戶都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相較賣方或企業來說擁有較少信息。但客戶仍然希望能夠成為價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且除產品功利之外的其他價值也能得到重視,如產品的定制化(Customization)、服務的定制化以及客戶在接受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個人體驗、社會化體驗等,這種轉變甚至直接導致了一場價值重構的革命。
內因二: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商業模式的轉變。近年來,伴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對傳統制造業形成了挑戰。轉型之后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過去傳統的“制造能力”變成了“制造能力”+“數字化能力”。而對于最終交付的產品的價值增值部分,也從過去的只是“通過制造增值”變成“通過制造增值”+“通過信息技術增值”。
外因一:網絡物理系統、物聯網等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推動。網絡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工業4.0的標志性技術,它可以看成是由“Cyber System”+“Physical System”構成的組合詞,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工業4.0中,CPS更多指的是包括計算機、實時作用的傳感器與執行機構的把虛擬和現實連接起來的系統。而物聯網則可以看作是一種更寬泛的CPS。
外因二: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家競爭戰略的需要。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各個國家政府都有積極參與。如德國和歐盟對工業4.0的推動,美國政府提出的“先進制造業計劃”(2014年推出),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等。
三、工業4.0與生產關系:從雇傭勞動到協作式勞動
不同于工業4.0之前以雇傭勞動為特色的生產關系,工業4.0的特色就是用“股份”代替“雇傭”,這種新機制可以讓每個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內部條件,而人們個性化的需求、定制化的產品、社會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氛圍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智慧生產、智能化生活方式,則為靈活多樣的創新提供了各種外部支持。流程森嚴、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公司,正在失去快速反應能力;野蠻生長、靈活機動、放手人才、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公司,卻可能亂中取勝并大獲全勝。[2]
工業4.0所帶來的生產關系的又一變革是消費主導或生產與消費日趨一體化。在工業4.0之前,消費者被動接受生產者的商品,生產成為主導。工業4.0時代,消費者的意愿和喜好成為決定生產的關鍵因素,消費者意見滲透進生產過程中,成為推動生產的原初力量。不同于傳統生產中用戶和生產者之間脫鉤的情況,未來的工廠能夠靈活、快速地提供私人定制服務,其中電商平臺和大數據業務可以在工業4.0中發揮很大作用,建立用戶和生產者之間的聯系是工業4.0最重要的環節。[3]
四、工業4.0與社會分工的變革
分工合作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要求,一般來說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組織成員信息共享,二是組織成員有共同愿望。工業4.0時代,信息自由存儲、流動、聚合,形成了無數信息共享平臺,分工合作由此變得更為靈活。網狀分工體系使跨越企業組織的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自發、自主、快速聚散的組織共同體大量涌現,并通過“自組織”,即依靠內在驅動,自行提高效能。在小微化自組織內,高層領導的主要職責不再是發號施令,而是為成員提供支持和服務。由此,組織實現了“去中心化”,成員不再“對老板負責”,而是變成“對用戶和消費者負責”。另一方面,工業4.0時代也加劇著行業分工的普遍分化,加劇著人與人、人與機器的競爭,智能機器將更多地奪走普通工人的飯碗,同時也讓一部分勞動者解放出來,成為充足的產業后備軍。
五、工業4.0與能源4.0:可持續發展觀的體現
從整個工業發展史看,能源是技術發展的原動力,所有的技術革新必須依附于能源,每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突破都是從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開始,能源革命就是工業革命的內在動力和支撐。簡而言之,能源1.0革命是煤炭代替了木柴,并與蒸汽機相結合;能源2.0革命是石油代替了煤炭,并與內燃機相結合;能源3.0革命是以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并與互聯網相結合。
能源4.0革命作為工業4.0的推動力,是通過大數據、傳感器等的運用,將能源的真正潛能激發出來。具體說來,就是通過互聯網與電網,將太陽能、風能、化石能源、核能等供電側所有能源與電解鋁、氯堿、海水淡化、制氫、煤炭清潔化、煤化工、冶金、城市污泥污水處理、綠色交通等高耗能產業用電側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形成智慧能源,構建一個有機、高效、低成本、可持續、可調控的新型能源網絡系統,此即“智慧能源”。[4]
能源4.0革命也是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或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能源4.0革命極大地釋放了能源的潛能,極大地拓展了生態持續發展的能力,真正滿足了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或可持續發展觀的需要。
六、工業4.0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或理論之一,是指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原因,生產資料所有者獨自占有生產資料,怎么生產、生產多少都由資本家個人說了算,而這種自由化生產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生生產與消費的脫節,即第一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和第二大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的脫節,商品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由于社會生產的周期性特征,導致經濟危機也由此分為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只要資本主義私有制存在,生產的盲目性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經濟危機也就會周期性發生。
但目前的一個趨勢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政府管理的完善和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增加(如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初期,美國政府第一時間推出7000億美元的貨幣刺激市場,并及時向岌岌可危的汽車企業、銀行和證券公司注資,將這些企業部分國有化并涉足其管理,挽救大量即將失業的工人),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力在減小,影響時間也在縮短(如美國大約花了兩年多時間走出2008年經濟危機)。
更重要的是,隨著西方國家推出“工業4.0”戰略,經濟危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最重要原因便是生產與需求的不匹配,而工業4.0提倡的定制化、個性化制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這種不匹配。換句話說,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這個平衡點隨著工業4.0的出現和普及越來越有可能被找到或接近于找到,由于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所導致的生產的盲目性也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當工業4.0普遍實現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出現的次數、對社會的影響程度等方面都將逐漸降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痼疾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緩解。
七、工業4.0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自由時間對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工業4.0階段,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正在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一步縮短,自由時間相對不斷增加,似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越來越成為可能。而事實上人們所謂的休閑時間并不完全自由,以客戶參與生產為例,資本可巧妙地支配和蠶食人們的自由時間,甚至把我們的非勞動時間也巧妙地納入他們的增值軌道中。
工業4.0所倡導的個性化定制作為一種消費方式,能夠讓人從大眾化、平庸化存在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是其魅力所在。但工業4.0正是抓住這樣一個商機,借助資本的實力和技術霸權,通過廣告的“暗示”和文化工業的“狂轟亂炸”,時時向消費者傳遞一個信息:如果你生活的一切都是定制的,你的生活勢必最有品質。就這樣,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被設計了,追求個性化消費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商品拜物教。另外,科技與資本加速了藍領工人的邊緣化。沿襲馬克思對技術和資本批判的一貫精神,工業4.0不僅是資本主義用技術和資本驅動的牟利工具,同時也是個性異化的陷阱。
八、總結
工業4.0不僅代表著技術革命的新階段,更代表著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的變革,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危害性,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陷阱。工業4.0既是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也是生活方式的變革。隨著工業4.0實踐的不斷深入,其馬克思主義哲學蘊涵也必將得到更多體現。
筆者為響應“金課”建設的目標,以“工業4.0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為例探討了案例教學所應具有的廣度和深度,即以“工業4.0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為線索,將相關知識點串聯起來。當然,由于所選案例的不同,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案例選擇在案例教學中本身就是重點,而之后圍繞案例將相應內容全面展示出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并讓學生具備以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則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彭俊松編著.工業4.0驅動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10-34.
[2] [3] [4]水木然.工業4.0大革命[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171-172,1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