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翔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既是對國家號召的響應,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是文化旅行融合發展的具體舉措。本文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入手,提出了一些實現兩者優質高效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69-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向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家庭教育及旅游消費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號召推動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成為新時代旅游市場的新熱點,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極強參與性、體驗性與實踐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起來,既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能給予社會公眾更多的文化熏陶,意義重大。
一、非遺和研學旅行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于2006年4月生效。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狈俏镔|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最大區別在于:前者大多需要通過口、手、行為及技能等展示表達出來,是無形的呈現;后者則是有形的物質呈現方式。正是因為這種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既離不開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也少不了被傳承人的“在場”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非遺的文化環境中讓年輕一代充分認識非遺、傳習非遺,才能真正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保護好傳承好。
(二)研學旅行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中首次提到了研學旅行一詞。綱要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關于研學旅行的定義目前并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其與“教育旅游”“修學旅游”“修學旅行”等類似,是對我國古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游學理念的傳承與發展。歸納來說,研學旅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研學旅行指的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行為,學習者為了獲取某一特定知識或更廣泛知識,到非居住地展開旅游活動。旅游的主體不限制為學生身份,可以是任何有志求學的旅游者;狹義上的研學旅行是指由學校組織的校外集體考察學習活動,活動目的是開拓視野、學習知識、了解社會、培養人格,活動方式是集體住宿、集體出行。但是這種研學并不特別注重旅游地的距離,只要是離開學校的校外活動就可以。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的重要性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不可忽視的瑰寶,有著文化、歷史及藝術價值。我國自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群體不斷擴大,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強,非遺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表現出一些不足:比如傳承人不足,出現了斷層的情況;非遺產品消費市場小,后繼乏力;青年一代對非遺美學了解不夠,傳播動力不足。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傳承力度,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普及、推廣相關知識與文化。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起來,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深根厚植,能夠通過研學旅行激發社會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主動去接觸、了解傳統文化,并發自內心地愛上這些文化瑰寶,使傳統文化在社會公眾的心中扎根,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起來,有利于增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群體數量。通過研學旅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融入社會,以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方法讓更多的社會公眾知道非遺、愛上非遺、選擇非遺、傳承非遺,成為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生力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起來,有利于實現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的深度發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與非遺研學旅行是有區別的,無論是體驗還是感受都有不小的差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學旅行是有明確教學要求、教學任務及實施體系的,具有深度科學育人的優點,是文化旅行、教育旅行的升華與發展。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將之與研學旅行融合起來,能夠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名片,吸引更多旅行者的關注,增強地區旅游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占據更大的旅游市場份額,成為地區經濟的新來源。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
(一)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項目的開發力度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多年來,全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及相關硬件設施建設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所有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開發的重要資源。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資源包括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種,比如社會風俗、手工技藝、非遺傳承人、非遺博物館及景點等都是重要的資源。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開發,從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寶庫中,找到并開發那些具有研學旅行價值與可行性的項目,使之能夠與研學旅行真正融合起來,既保證研學旅行的樂趣,又實現研學旅行的目的,使之發展成具有影響力與知名度、美譽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品牌;要引進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與項目,特別是針對一些瀕危項目、富有地域特色的項目,將之融入研學旅行中,激發這些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機與活力,豐富研學旅行的種類;要充分用好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博物館、傳習所及展示廳等硬件設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有更多可看可學的活動場所,降低研學成本。
(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兒女集體智慧的結晶,如果只讓傳承人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違背了活態保護原則的。我國當前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乏人的情況并不鮮見,必須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擴大傳承人隊伍的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能夠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的旅游開發力度,激勵當地引進并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同時還應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服務之中,更有效地保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能夠加大對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知名度的傳播,激發當地旅游從業人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他們的非遺文化的自覺性,使最廣大人民群眾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人與傳承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實現研學旅游原真性與活態保護的共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應圍繞活態保護原則下開始,實現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學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愛好者等共同合作,從非盈利的角度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提供優秀的人才隊伍,如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團體成員、當地學校掌握非遺技藝的師生、傳承基地的人才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學旅行的人才共享。
(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及其生存環境都是相對脆弱的,一旦破壞難以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努力形成社會共識,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宣傳,在全社會培養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宏觀環境,抵制那些破壞、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要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開發的活態保護原則,將活態保護與傳承放在第一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及原真性,讓研學旅行的核心是感受文化,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歷史、情感、民族文化等;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不能以犧牲其原生環境為代價進行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旅游資源商業化開發,要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互聯網+”含量
要用好“互聯網+”,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吸引力。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大多是靜態展示,無法給予學習者更直觀的體驗與感受。引進“互聯網+”后,就可以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式展示,讓研學旅行的社會公眾在體驗的同時開展思考與探索,實現傳播與學習的雙向交流。比如,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小視頻、APP小程序等新媒體方式,多角度、立體化地傳播相關知識,讓暫不具備實地研學旅行的人們能夠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內容。而那些實地研學旅行的人們則能通過這些新媒體實現與項目主辦方、管理方甚至非遺傳承人的互動交流,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網絡宣傳力度,用網絡提升宣傳的效率與效果,讓地域特點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通過網絡傳播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盈利能力,給予它們更多的生存與發展可能。
四、結論
總的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既離不開專業人士的努力,也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參與與配合。社會公眾是研學旅游的主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融合在一起,能夠在綜合育人方面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廣泛拓展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廣度與深度的同時,使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消費群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那麗娟.“主動發展”教育理念下的研學旅行[J].遼寧教育,2020(12):75-77.
[2]馮顯容.“非遺”和“研學旅行”融合的現狀與對策[J].藝海,2019(10):158-159.
[3]吳亞玲,鄭波.品非遺之美 立文化之根[J].中國德育,2019(1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