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娟
一、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全社會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生活也不例外。學生走出了原來狹隘的天地,開拓了視野,擴大了信息量,提高了能力,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許多積極因素。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不少學生出現了較多的不適應,內心世界較多地產生了困惑、焦慮、抑郁、迷茫等不良心理狀態。
班主任是學生思想工作的先導者,直接與學生的思想問題交鋒,也是最能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一位“醫生”。但面對當今社會的巨變,學生的思想、心理的變化,以及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仍能發現不少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感到困惑。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經常出現“誤診”現象。在處理日常工作和突發性事件中,由于對學生心態缺乏了解,在判斷過程中出現錯誤,做出錯誤的結論和對策,容易引起師生情緒對抗,矛盾加深。同時,由于大眾傳播媒介,不良的輿論導向,以及學生自身的不健康因素而引起的厭學、偷竊、打架、情感脆弱等問題,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鑒于上述情況,如何改革新時代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質量和效益,以適應新形勢、新情況?這不僅是班主任工作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學校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整體改革中一項重要工作。因此,筆者試圖結合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輔導的實踐與研究,探索新時代班主任工作中心理輔導的模式。(以下簡稱“模式”)
近年來,心理輔導教育已為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重視,譬如,很多學校建立起由領導、指導教師、班主任分級管理的三級管理體制。但由于領導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比較模糊,指導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有良好的心理學理論素養,有出色的人際交往技巧,方能開展工作,但在目前的許多教師隊伍符合條件的人是鳳毛麟角,因此,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管理結構上,班主任這一環必不可少的。學校心理輔導宣傳和導向只有融進班主任的具體工作,才能形成堅實的工作基礎和運行機制。班主任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學生,便于根據他們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便于及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心理輔導模式,以及開展相關的實踐與研究,正是學校心理的普及與深化。
二、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簡介
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就是指在日常班級工作中,班主任能有意識、有目的的地運用心理輔導方法、內容,對全班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學生中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要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以注重心理誘導為原則,使每個受教育者認清自己特殊的潛在力量,把力量化為進行活動的能力。
“模式”提出讓學生了解自我、發現自我價值?!澳J健睆娬{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個性心理特征?!澳J?重視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使其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模式”提出讓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價值?!澳J健睆娬{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個性心理特征?!澳J?重視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使其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模式”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系統結構,也是由一定的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主體要素。模式的主體要素是少年兒童。模式的關鍵在于通過心理輔導活動激發主體實現自我教育、自我醒悟和心理上自我“護理”。
2、客體要素。模式的課題要素是指主體進行自我教育過程中必須借助,依靠和使用的各種手段和條件。它主要包括:
(1)班主任,是少年兒童認識自我的指導和誘導者。
(2)環境因素,主要是家庭因素和班集體的氛圍。
(3)人際關系。
3、目標體系。任何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并圍繞一定的目標而運轉的,因而目標體系是模式主要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起著向導的作用,其他要素均要圍繞她而運轉,受它的制約和影響。
4、活動中介。在模式的構建中,“活動”作為聯接主客體的紐帶和橋梁,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一目標體系為導向,以活動為中介,使主客體要素得以最佳結合,構成活動發展的新格局。
上述四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具有一定結構形態的班主任工作模式。
三、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的目標,內容和方法
模式的目標是以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提高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和改造能力,發揮個性特長和潛在能力。與此同時,提高班主任的素質和工作效益,使班主任工作方法更具科學性、實效性。
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1)學習心理教育
(2)情感教育
(3)意志品質的教育
(4)性心理教育
(5)個性心理教育
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六個方面:
(1)教育對象——面向全班學生
(2)教育目標——培養和發展健康心理
(3)教育關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育過程——主動生活活潑
(5)教育方法——啟發內在轉化
(6)教育環境——和諧愉快共振
模式的方法有四個方面:
一是心理分解法。主要通過學生個性心理、分析學生心理變化中傾向性問題或帶有共性問題。
二是心理換位法。班主任要設身處地從學生所出的地位、環境去看待、理解和處理事情。能正確的了解學生心理情況,更有利于開展針對性教育和心理訓練,提高教育的有效度。
三是心理誘導法。根據少年兒童心理活動規律,利用外部條件對主體施加影響,啟發其自覺地進行思考和判斷,達到因勢利導,提高心理誘導的效果。
四是談話七步法。以學為主,師生雙方完全處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的情景下進行的,班主任的主要任務是傾聽學生心聲。具體步驟為:溝通——傾聽——分析——診斷——目標——指導——效果。
四、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的多維心理輔導渠道
目前最流行的心理輔導法是電話咨詢,座談咨詢,這兩種輔導法比較適合于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指導。而學校的學生受環境、年齡、學識的限制,對心理指導的意義、途徑認識是不夠的,所以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開展,不能只拘泥于一兩種形式,而是應該建立多維渠道,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工作。
多維心理輔導渠道主要有五個方面。
(1)課堂講座:讓學生了解心理衛生知識的基本內容,并逐步駕駛自己的心理。
(2)測試工作:用調查題及心理量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及心理測試,進行分析歸納,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3)心理咨詢:采用個別和集體咨詢兩種形式,主要幫助咨詢者克服在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使其個人能力得到最佳發揮。
(4)專題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為內容,開展小型多樣的心理教育專題為主的系列活動。例如,針對女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可開展女性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一系列專題活動,針對性強,做到有的放矢。
(5)心理健康:可分為個別訓練和集體訓練。班主任對于一些憂郁、敏感、焦慮型的學生,應該予以特別的關注,可以通過主動式訓練。例如培訓班、小組游戲等方式來開展,讓學生在較輕松的氛圍中認識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嘗試新的生活、體味成功的快樂。
當然,除了上述五個主要方面的渠道外,也可以進行專欄宣傳。在專門的心理健康宣傳欄里,向學生、家長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常識。同時可以在專欄掛咨詢信箱,預約咨詢,解答問題。
五、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的效應
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的效應集中體現在班主任工作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增強了班主任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進而提高了班級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結合班主任工作開展心理輔導,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班主任工作中建立心理輔導模式,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而克服了為應試教育服務的傳統班主任工作方法的種種弊端,有效地的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質量、層次和水平。
(二)結合班主任工作開展心理輔導,從總體上增強了班主任的科研意識,促使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使心理輔導工作上升到科研課題高度。
(三)結合班主任工作開展心理輔導,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人的發展,人格的完善,做好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人、學校、社會都有重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