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準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當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首要目標,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也提出了相關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一)課外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生動力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階段,很多家長反映,面對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年齡,很多問題他們自己都無法解釋,或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僅如此,教師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書中自有黃金屋,就需要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去尋找答案。學生通過閱讀解決了疑惑,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這是孩子學習和閱讀的內在動力,倘若老師適時抓住契機,對學生們課外閱讀的成效給予表揚和激勵,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例如:可以定期開展故事演講比賽和讀書匯報活動,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們多讀書,日積月累,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愛上閱讀,從而愛上學習[1]。持久的課外閱讀,還可以為語文寫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學生能把讀中所感所悟融入到寫作中去。廣泛的課外閱讀不僅僅有利于語文素養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學生視野的擴展。當然不少的家長也有疑惑,感覺孩子閱讀書籍不在少數,可效果甚微。的確如此,我們可能都會有過這種錯覺,認為自己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不然,正如三毛所說:“我們看過的書籍,他們早已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二)課外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偉大的思想家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這句話足以證明好的課外閱讀。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無形之中會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與書中人物的優秀品質進行對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2]例如:《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魯濱孫在一次航海中遇險流落到荒島,他憑著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最后獲救回到了英國。學生如果用心品讀了這本書,那當他遇到困難時,魯濱孫就可以給他無窮的力量。
二、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問題所在
(一)老師和家長對課外閱讀的重視不夠
教師也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然而更多老師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上,重視課外閱讀只是因為有利于提高學業成績,并未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正因為如此,老師們只強調某本書的與考試緊密相關的考點,而沒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對整本書進行閱讀。家長們亦是如此,很多家長在老師的硬性要求下督促孩子閱讀,閱讀之后家長們沒有跟孩子交流所讀內容,這樣一來,閱讀的效果可謂是事倍功半,長期已久,能堅持閱讀的孩子往往寥寥無幾。
(二)書籍的選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在思想上重視閱讀的家長愿意為孩子購買書籍,有時索性一次性買了十幾本乃至幾十本,但是真正被閱讀的卻不及一半,因為這僅僅是家長的意愿。在選擇書籍方面,并未與孩子商量,也沒有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購買的書籍難以與孩子產生共鳴。關于如何選擇書目,部編版教材在這一點上處理得恰到好處,每一冊語文書都有《快樂讀書吧》,會為大家推薦一些書目,這些推薦書目綜合考慮了該年段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是教師和家長們很好的選擇。
(三)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
電視、網絡游戲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特別是網絡游戲,對學生的誘惑力太大,很多學生一有空閑就玩游戲,根本沒有興趣去讀課外書,這也是信息技術的弊端所在。[3]我們不可能逃避利弊兼有的信息時代,我們只有用另一種方式去沖淡它的弊端。一個沉迷游戲的人并非天生就沉迷游戲,之所以沉迷,是因為它在不斷地體驗,并在這種體驗中感受到愉悅感。同樣地,一個閱讀愛好者并非天生愛好閱讀,而是因為她不斷堅持閱讀,并在堅持閱讀中體驗到快樂。小學生閱讀興趣不濃,我們需要做的只能是從興趣出發,堅持下去,直到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四)小學生欠缺閱讀的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老師只是口頭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讀什么書,如何讀這些書,他們自己往往比較茫然。甚至,在六年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全然不見旁批,當問起閱讀心得和體會時,學生也是沉默不語,甚至無法與同伴討論書的內容和主旨。這也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并沒有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泛泛地課外閱讀也是難有收獲的。
三、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
小學生課外閱讀需要老師、家庭、學校各方面群力群策,本文從教師角度談談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策略。
(一)從無目的走向有意識
小學生他們會自主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讀物,但是他們大部人的閱讀行為都是無目的性,他們不清楚自己要閱讀哪些書目。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對此做出指導,具體流程如下:
1.學讀。讓學生能靜下心來閱讀書籍,這是任何人閱讀任何書籍必須做到的第一步,這也是最難的一步,小學段尤其是低年段的學生意志力較低,要做到靜心,實屬不易。可以從短時閱讀開始,逐漸增長閱讀時間,持之以恒,學生定能越來越靜心。
2.學寫。這里是指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時,需要運用一些閱讀方法,下文筆者將會對此進行具體闡述。
3.學思。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從滿足認知需求轉向為閱讀思考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4],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環節,能切實地培養和提高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思維要素。
4.學辨。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具備閱讀辨別的能力,利用鑒賞的眼光去評價文章中有價值的內容。[5]這對于塑造人的情感,提升人的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核心素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堅持落實這四個階段的閱讀指導,有利于引導學生由無目的過渡到有意識,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有方向、有步驟、有收獲。
(二)從茫然走向有序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前,對讀物的選擇是茫然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根據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做出閱讀書目分類推薦,如童話故事類、寓言故事類、科普類、人文精神類,引導學生選擇每種類別中適合自己某些書目,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閱讀。選擇讀物后,如何閱讀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就涉及到小學生必須掌握的閱讀方法。
1.精讀品讀。即逐字逐句精講細讀的閱讀方法。欣賞好詞佳句,想象情境,于句于詞于字,反復品味,甚至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熟讀成誦。
2.快速瀏覽。快讀法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大意,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長期以往,學生讀得快,理解得也快,這種提取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分類的能力是需要終身提高的。
3.限時閱讀。這也是快速瀏覽中的一種,語文學科對學生的閱讀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在時間上就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的限時訓練有利于讓學生有緊迫感,從而提高閱讀進度,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4.批閱式閱讀。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就要求學生邊閱讀邊批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統一要求閱讀的批注符號和格式,在課外閱讀中不斷實踐。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勾畫圈點,并做好讀書筆記,摘錄好詞佳句,寫上心得體會。當然,老師必須對此進行檢查評價,檢查方式大可不拘一格,拍照分享心得,讀書會,演講比賽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久而久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閱讀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三)從閱讀走向模仿創造
掌握知識的最好方式是學以致用,反復運用,學生僅僅停留在閱讀層面是不夠的,只有將心得體會轉成文字,學生才能真正地將書中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閱讀后進行寫作,模仿是最好的寫作訓練,學生可以模仿好詞佳句,也可以模仿作者的思路和寫法,當這種仿寫訓練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創造當然就不在話下了。
生活中的教學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教授六年級“與詩同行”這一單元時,我們一起品讀著充滿想象力的兒童詩,繼之而來的是鼓勵他們自己模仿創作。其中,有一首現代詩《老鼠》,課堂上的我隨意一問:“你們還想寫誰?”一個名叫張威的同學則隨意一答“貓。”我立刻捕捉住這個契機,鼓勵他下課趁熱打鐵寫一寫,跟老師同學們一同分享。
致貓
作者:張 威
我喜歡你那雙閃閃發光的眼睛
柔軟的貓尾巴
雖然你喜歡偷吃魚
將干凈的場所弄得亂七八糟
可我還是喜歡你
如果我到了你的王國
我一定教你
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
我還要給你
介紹個朋友—
它的名字叫老鼠
以上就是那位同學寫的《貓》,儼然就是出自“大師”之筆。不得不說,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更想說,孩子的模仿力著實驚人。這一次教學誕生的詩歌竟不下二十來篇!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的策略指導,引導學生從無意識到有目的,從茫然到有序,從閱讀到模仿創造,營造出“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讀書氛圍,全面提高當代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梧桐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