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蘭 鄭威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達到“鑄魂育人”,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觸及學生心靈,必須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全程參與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教學效果明顯好轉,學生的獲得感、教師的成就感也由此增強。
關鍵詞:參與式;研討法;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啟迪思想、觸及心靈的課程,只有學生實質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教師的引導下身體力行,才能觸心鑄魂,使學生有獲得感、教師有成就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才得以真正地提升。全程參與式研討法適合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一、全程參與式研討法的設計思想
全程參與式研討法就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教師的主導設計下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學生積極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并發展能力。這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合作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旨在全面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自我教育能力。
課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無論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起點是學生,終點也是學生,所以應該尊重學生的稟賦結構,尊重學生的自我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般來講,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有教師包干、學生包干和師生共同參與三種形式,師生共同參與是前兩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吸其利規其弊,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學科引導性,又能克服學生知識理解的局限性,是當下師生都能接受和認可的一種教學形式。全程參與式研討法實際上就是將當前比較倡導的參與式與研討式兩種教學方法有機地融合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使傳統教學中的消極輸送、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求索和積極互動,最終達到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二、全程參與式研討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適用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在當今多元化時代,多種價值觀念共存,各種社會思潮交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啟迪學生思想,發揮鑄魂育人功能?破解傳統教學方法是關鍵。新時代大學生成長于全媒體、信息化的動態環境中,對灌輸式的理論教學不太接受,又對世界、人生、社會有自己的初步認識和判斷,受基礎教育的習得性影響,學習中常常重知識的記憶、學分的獲得,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認知上的一知半解、情感上的消極懈怠、意志上的定力不足等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內化,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養就難以切實提高。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真正觸及學生心靈,必須有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全程參與式研討法緊扣教學目標,面向所有學生,以問題導引教學,著力于實效性,培養學生主動的探索精神,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適合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改革。全程參與式研討法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種教學方法改革,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種教學理念創新。
三、全程參與式研討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通過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真正樹立起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最貼近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生活實際。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實施全程參與式研討法的探索與實踐,打破了大學生對傳統思政課教學的思維定勢,有力地推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全程參與式研討教學法的順利進行得益于教師開課前的整體設計,要求應明
確、安排要具體,還需要學生真心地參與、認真地準備、積極地表現。目的在于讓學生全程參與、主動探索,以問題導向學生思維能力;重在抓好教材基本知識的掌握向問題分析能力的轉化。一般分為五個操作模塊:指導選題、獨立探索、小組交流、大班講評、總結提高;具體體現在:教師布置任務、學生查找資料、小組研討、制作課件、學生講述、師生評議、教師綜述七個步驟。在“基礎”課教學中可將其融入到課堂的四個教學環節:教學回顧、知識梳理、專題研討、話題分享。
1.做好課前教學準備工作。主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好教學進度計劃。按教材章節內容和課堂教學環節提前布置好學習任務,明確每一次的教學任務,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問題研討意識。二是建立好學習小組。按班級3-5人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選課堂教學環節的學習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自我探索精神。三是進行好課堂管理。明確班干部職責,發揮學委和班長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分班就座,做好考勤,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此外,還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強化課程學習意識,為此在實踐中根據課程教學特點設立了課堂口號“學修養、講修養,做有修養的新時代大學生”和課堂目標“認知互動、教學相長、學有所獲、日學日進”,以明確課程教學目的和課堂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高亢的學習狀態。
2.抓好課堂教學各環節。每一堂課分為四個環節:第一環節為教學回顧。溫故而知新。“上節課堂講了哪些內容?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學生代表陳述、教師總結,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并促進學生學習的專注力。第二環節為知識梳理。即學生代表示范“說課”,對所要講的教材章節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概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學習能力,掌握好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進而實現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化。第三環節為專題研討。以教師為主導,教材重點問題為教學專題,以問題導引教學,深化思政課理論的邏輯力量,解決現實生活實踐中的困惑,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欲望,培養學生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第四環節為話題分享。在課堂后15分鐘,由兩個學習小組上講臺分享所選定的話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獨立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方法、語言表達方式等,實現由理論知識的認知到情感和意志行為上的轉化,將知識體系轉化為信仰體系。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實踐證明,全程參與式研討法不僅適合于“基礎”課的教學,也適合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人文類學科課程的教學都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交往能力和主體責任感,更是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信心,真正實現“學有所獲、日學日進”的課堂目標,教學效果明顯提升,教師由此也感受到了課程教學的獲得感和事業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
本文系湖北省教學研究2018年度課題《地方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滿意度的調查與問題研究》(省編號:20183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