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 要】本文從中國音樂體系分類法入手,對福寶地區高腔山歌進行了音樂形態分析,從福寶地區音樂文化的歷史源流、該地區山歌分類、高腔山歌的傳承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福寶? 高腔山歌? 民歌傳承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31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民族音樂中,民歌可算得上是“民族音樂之根”了,在我國音樂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歌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親切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斗爭中的武器,是交流感情、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人們認識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等的寶貴資料。”因而眾多民歌體裁中山歌堪稱民族音樂中的精品。
山歌是一種非常受人們喜愛的民歌體裁,是勞動人民在野外勞動或生活中通過即興歌唱來直抒胸臆,唱出心中的喜怒哀樂、傾訴衷情及宣泄郁悶的歌曲。山歌遍布我國大江南北,數量品種豐富繁多,各地風格遇異。專家學者們常用兩種分類法將山歌進行分類:一是按照歌唱場合分類(有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等);二是按歌唱方法分類,如宋大能編著的《民間歌曲概論》就提到:“有的地區把山歌分為高腔、平腔(中腔)、矮腔(低腔)三種不同類型,這種分類比較恰當而便于歸納”。這種分類也更加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
“高腔”的名稱出現于清初李調元《雨林夜話》中的“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及他大約作于1775年的《話劇》中的“《弋腔》即今《高腔》,所唱皆南北曲。”當時“高腔”作為弋陽腔的同義語提出來,成為弋陽的俗稱,但它已經是以聲腔的表現特征來命名了,正如李振聲在《百戲竹枝詞》中提及的:“七陽腔俗名高腔,視昆腔甚高也。金鼓喧閬,聲高調銳,一唱眾和。”之后,人們便將但凡具有“聲高調銳”“錯用鄉語”“一唱眾和”“宮調不嚴”“隨心入腔”“一泄而盡”等特點的腔體均稱為“高腔”。而高腔實質便是弋陽腔的后裔,其演唱形式是“徒歌清唱”“一唱眾和”“節奏以鼓,其調喧”等特點。
高腔山歌節奏自由,拖腔一般都加上“啊嗚”等襯詞,多為男子在野外用高于真聲八度的“假聲”歌唱,尖銳響亮、穿透力強,在山野傳播很遠,有些地區稱之為“尖聲”。高腔山歌除節奏自由、拖腔悠長、襯詞襯腔多外更因采用高腔唱法而別具特色,它高亢奔放、激昂、曲調起伏度大、音域寬、跳動大等特點。
高腔山歌主要分布在湘中、湘北、四川等地,代表有安徽的《掙勁江》、湖北的《喊口調》、四川的《落魂腔》以及《花兒》《山曲》等,但各地高腔山歌不僅在唱法上有所不同,其音樂風格也有明顯的差異。在此,筆者僅對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的高腔山歌作出自己的分析。
一、福寶地區音樂文化的歷史源流
四川省合江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當長江、赤水交匯處,是長江出川第一縣,而福寶鎮在合江縣東南部,因有國家級4A旅游區原始森林60萬畝而素稱“森林公園,夜郎古道”。福寶地處川南黔北渝西結合部,從西漢開辟的“唐蒙走夜郎”到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融合了古代巴文化與蜀文化;夜郎文化與中原文化而形成獨特的“和合文化”。另外福寶巖居部落規模宏大,氣象森然,以“云在腳下流,人在山腰走,伸手接山泉,太陽掛籬笆”為寫照,至今傳存著古巴人“沿陡壁而蛇行,辟巖穴而為家”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活化石,被稱為“人類生活的原點”,巴文化的“歷史冰箱”。福寶古鎮是“四川十大古鎮”之一,史為夜郎古道、鹽馬驛站。古鎮位處“九龍會首”之地,三江相匯,五橋相遁,排排吊腳木樓,穿插三宮六廟,鎮周圍清山疊綠,河岸綠竹據風,被譽為“中國山鄉民居經典”“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博物館”。
福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青山綠水靈性的孕育,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民間藝術:福寶儺戲儺舞是中原儺、巴蜀儺和夜郎巫的“和合”,極富特色,另外還有鼓樂吹打、高腔山歌、燈戲、秧苗戲、肉蓮花、俚俗說唱、猴子爬桿、班打獅子、煙火架等,其中特別以器樂嗩吶鑼鼓演奏的“福寶古樂”和曲牌調式眾多表現內容生動的聲樂高腔山歌著稱,被當代美學家王朝聞譽為“難得的民間藝術珍品”。
二、福寶地區山歌的分類
福寶地區是民歌的海洋,唐代詩人李益早有“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的名句。這里的民間歌謠種類眾多,就山歌而言就可以分為四大類:調山歌、短調山歌、羅兒調(通常從村詞角度考慮)、呀耶調。而其中的長調山歌和短調山歌就是我們所統稱的高腔山歌。事實上又以豐富多彩的長調為其代表,因短調山歌音樂形象簡潔,幫腔只有襯詞,曲牌較少像民間小唱一樣,無實質性價值。
三、高腔山歌與當地人民生活的關系
福寶的高腔山歌多用于勞作場合,特別多用于插秧、薅秧時。在春耕或秋收等農忙季節,大清早便能聽見勤勞的人們放聲歌唱,通常對歌是這邊田坎放一腔,那邊田坎回一腔,歌者自由奔放、激昂高亢的歌聲方圓一里均能聽見。時常有人一腔唱下來便滿頭是汗。此外,福寶高腔山歌也可在歡慶場合用于競技比賽,通常是由主人家提議,來兩伙人對唱山歌,勝方的領唱稱為“歌王”,主人家頒發的獎品稱為“彩”,獎品不拘,賞封(拿錢)也可以,敗方不懲,重在參與。舊時廟會也常常舉行高腔山歌的演唱比賽,這種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如福寶修竹川王嘴廟,就多次舉行高腔山歌的表演賽事,福寶鎮高村組村民鄧崇石就是當地歷屆的“歌王”。
四、高腔山歌的傳承
高腔山歌作為一種賽事在民間流傳,實際上也是對民族音樂的一種傳承,但是它已經逐步遠離勞作場合,這種方式值得人們對其深思。隨著社會的進步,繁重的體力勞動日漸減少,山歌、號子等的應用范圍也日益縮小,因此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也就成了當務之急,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對更好地繼承民族音樂文化,發揚民族音樂傳統,發掘整理即逝的音樂遺產有很重要的價值。
如今在福寶地區仍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群眾中世代相傳,許多因素在不斷的加工提煉中已產生變異而失傳。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可運用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如影像音響等方法進行傳承:福寶高腔山歌曾多次被搬上電視電影中。另外,高腔山歌也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同時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許多音樂理論家多次下到基層,大量采集民風民俗,收集整理和創作了大量具有福寶地區特色的高腔山歌。此外,加大對口頭流傳承載者的保護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培養一批在民間藝人指導下能將高腔山歌發揚光大的年輕藝人也勢在必行。如今政府加大對高腔山歌的傳承和保護力度,經常組織專人挖掘、整理了許多傳統的曲目,收集整理了特色的唱腔,在創作新曲目的同時,改革豐富了唱腔,使之更加清新活潑。
總之,只有讓高腔山歌的傳承真正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能真正體現出民歌與勞動人民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