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李鵬
摘要:鋼筋混凝土構件因優點突出,在現代建筑工程中應用非常廣泛。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因受到原材料以及施工養護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容易出現裂縫或強度降低的情況,這些問題會對建筑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會給建筑的后期使用帶來很大隱患。本文對此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運用
我國作為基建大國,近年來建筑行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不斷提升,也給建筑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目前,鋼筋混凝土構件因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受力好、投入成本低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房屋建筑。然而,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因受到原材料以及施工養護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容易出現裂縫或強度降低的情況,這些問題會對建筑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會給建筑的后期使用帶來很大隱患。因此,相關建筑負責人員需要加強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原材料和施工細節的把控,嚴格按照施工標準進行每個環節的施工,確保施工質量,盡量避免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
1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
第一,施工工序復雜、周期長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序相對較為繁瑣,從施工初期的準備工作到工程后續的養護工作,整個施工周期相對較長。第二,易受到損壞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操作規范及標準嚴格,工程材料要求較高,施工中出現違規操作或施工材料不符合標準,將會導致鋼筋混凝土結構出現質量問題。第三,易出現變形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鋼筋混凝土會由于結構變化、承載量變化及施工工序的調整,易出現一定的變形。第四,易出現碳化在施工過程中如出現操作失誤,將會導致空氣進入混凝土內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混凝土發生反應,造成混凝土碳化,導致其體積收縮,進而造成裂縫,最終影響房屋建筑的整體質量。
2建筑施工中應用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措施
2.1模板施工技術
作業人員在開展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搭建模板,用多層模板支架系統承載混凝土帶來的壓力。工作人員在具體使用模板施工技術時要重點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準確定位標高,詳細記錄放線測量中各項數據信息。為了提高標高數據的準確性,則要進行復測審核。比如在某住宅建筑工程中施工人員將標高測量定位好后做好基礎模板垂直度控制,監理人員進行復測,可以有效減少作業偏差。施工中要用細膩的水泥、砂漿填補好模板和墊層結合部位,避免在澆筑混凝土階段發生漏漿問題而影響混凝土的整體質量。
第二,在振搗混凝土過程中要用模板支撐體系承載其重量和側壓力。而在這個階段有著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所以要保證模板支撐能力,同時還要明確模板易拆卸的特點。主柱是建筑工程模板支撐體系中的主要承力部件,通常采用較多的立柱材料為鋼管。在安裝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對模板垂直度進行合理控制,通常用支架連接好立柱,這種連接方式可以充分發揮支架分散重力的作用。在搭建模板體系時剪刀撐是最常見的連接形式,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有效提升模板支撐體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施工中還要用墊板處理立柱底部、托架和模板之間的間隙,增加彼此的摩擦力,并且有效填補縫隙。
2.2鋼筋綁扎技術
鋼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房屋建筑結構施工中,特別是在框架剪力墻施工過程中,需要做好鋼筋捆綁及連接工作,具體控制措施有以下幾點。1)提高鋼筋框的固定效果利用定型模具及鐵絲等配件,根據施工標準對鋼筋進行固定處理,并對鋼筋的固定效果進行檢驗,以避免鋼筋出現位移影響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2)確保焊接質量符合要求利用電渣壓力焊接方式對直徑相對較大的鋼筋進行焊接,對于直徑相對較小的鋼筋,可利用捆扎焊接的方式。在焊接時,需要對焊接距離進行科學的設置。此外,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剪力墻施工中,鋼筋用量相對較大,梁柱節點較為密集,施工時應對梁柱節點的位置與施工順序進行科學的設置,避免出現施工順序不佳或位置不當導致工程的質量受到影響。在鋼筋捆扎施工前,需要做好相應的圖紙審核工作,同時對鋼筋的焊接位置與規格型號進行確認,為后續施工環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2.3混凝土施工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施工中的澆筑、振搗、養護是最關鍵的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直接決定了混凝土的質量。
第一,混凝土澆筑技術。當前常采用泵送方式澆筑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首先要科學配置混凝土材料,通過試驗確定最佳配合比。混凝土澆筑過程要盡量避免間歇,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必須暫停,那么要保護好上一層的混凝土,在初凝前繼續澆筑并且充分做好振搗,避免發生斷層、裂縫等問題。分層澆筑、分段澆筑是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常用的方法,如果采用分層、分段澆筑方法,則要注意控制好每層澆筑厚度,混凝土的澆灌應連續、有序,宜減少施工縫,應及時對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面進行多次抹壓處理。
第二,振搗施工技術。在澆筑完混凝土后立刻開展振搗處理,以提高混凝土的均勻性。由于混凝土密實度直接受振搗質量的影響,因此要嚴格控制振搗作用。根據澆筑面積確定振搗設備,通常用3~4個振搗棒振搗混凝土結構,移動間距不宜大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4倍,與模板的距離不應大于其作半徑的0.5倍,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土內的深度應不小于50mm。振搗人員在施工中注意觀察振搗位置是否出現氣泡、泛漿等問題,連續振搗每個振搗點避免漏振和過振。振搗器要快插慢拔避免碰撞到鋼筋結構。同時,還要保證均勻振搗,按照設計標準對振搗速度、時間、位置、順序進行控制。
第三,養護技術。在養護階段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溫度和濕度。溫度是導致出現施工裂縫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大,就很容易出現溫度裂縫。為此,在養護階段,如果環境溫度較高,就要進行灑水降溫以達到保濕的作用;如果溫度較低,就要覆蓋草簾、薄膜或者養護毯以保證外部溫度。在冬季,工作人員尤其要注意保溫工作,通常需要14天以上的養護工作。檢測人員要明確混凝土結構強度、穩定性,當達到拆除標準后才可以將模板拆除。在拆除模板后繼續開展保濕養護,避免發生干縮裂縫。
2.4后澆帶施工技術
混凝土的穩定性較差,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溫度變化、濕度變化等,當混凝土內外溫差相對較大時,將出現自縮現象。混凝土自縮會導致結構內部出現裂縫,甚至造成局部斷裂,對工程安全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會造成混凝土材料的浪費。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有效緩解這一現象。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減少混凝土自縮,避免沉降現象的發生。在進行后澆帶施工時,需要從防水施工、模板設置及混凝土二次澆筑方面入手,對上述環節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各項操作符合施工要求,為后續施工環節及工程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鋼筋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主要材料,是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及穩定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及穩定性是衡量建筑工程質量的主要標準,不但影響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還關系著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應加強對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對其應用要點進行深入分析。施工單位應加強施工技術管理,不斷提高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質量,推動我國建筑行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飛,范帥昌,齊建鋒,等.鋼管混凝土結構分析與應用[J].城市住宅,2020,27(9):207,209.
[2]李笑磊.房屋建筑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探究[J].科學技術創新,2019(1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