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近現代20世紀初開始關注儺,50年代展開儺舞考察80年代掀起儺學研究熱潮,至今任余溫不減。貴州儺戲資源豐富,研究碩果累累,音樂是儺戲藝術的重要組成之一,整合前期儺戲音樂成果,對后期完善儺戲研究和促進儺戲傳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貴州、儺戲、儺戲音樂
儺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指出:“(儺)也叫‘驅儺’、‘大儺’。古代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此概念是將儺看作一種古代儀式。關于儺戲,曲六乙先生認為“儺戲的起源與產生,不同于南宋戲文和元雜劇,也不同于參軍戲、滑稽戲,甚至不同于一般的歌舞劇,而是宗教歌舞劇型。它直接脫胎于儺的宗教儀式活動中。” 儺戲音樂即是在儺活動中以唱腔、器樂(包括法器)或兩者相結合為表現形式所構成的音樂。
一、貴州儺戲研究概況
貴州儺戲遍及貴州的很多地區,資源豐富,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表和出版許多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和著作。使貴州在儺戲研究上創造了中國儺學界的數個第一,成為全國研究儺文化的龍頭大省之一。其成就主要體現在學術會議、代表性論文著作、研究基地創建三方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貴州開展的儺文化學術會議有幾十場,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是1988年11月在貴陽舉辦的“貴州儺藝術形態展暨儺戲學術研討會”,且會議代表于12月發起成立了中國儺戲研討究會,這標志著儺戲研究新時期的到來。至此后,較大型的學術研討會都曾有國外專家學者參與其中,會議論文集也相繼出版。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貴州儺戲的期刊論文已近千篇,著作約幾十本,總體可分為文化和藝術兩類。文化類主要包含歷史、民俗、文學等。藝術類主要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至今貴州民族大學西南儺文化研究院已在省內建立研究基地13個,各研究組織與基地的密切合作,為地方儺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出謀劃策,促進了高校學術研究與地方文化建設地結合,同時促進了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和民族、文化部門的合作。
二、貴州各地區儺戲音樂研究成果
貴州儺戲遍及貴州的很多地區和民族,筆者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分為黔東北、黔北儺戲音樂研究成果、貴州省其他地區儺戲音樂研究成果三個部分進行探討分析。
貴州黔東北(或黔東)地區儺戲被稱為“儺堂戲”或稱“儺壇戲”。研究此地的儺戲音樂成果最多,以鄧光華教授的研究最為突出,他也是建國以來在研究儺戲音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的專家。黔東北儺戲音樂研究總體可分為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其內涵主要包括音樂分類和特征。在音樂分類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鄧氏將儺壇戲音樂分為祭祀性音樂、正戲音樂、外戲音樂。在音樂特征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涉及演唱形式、曲式結構、調式音階、唱腔板式的研究分析,如鄧光華的《土家族儺壇巫教音樂研究報告》、曹暉的《思南、德江土家族儺堂音樂初析》、柯琳的《淺談土家族儺堂戲》、《儺戲音樂的結構和特征》等文章。從儺戲音樂研究外延來看,它涉及歷史學、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目前黔東北儺堂戲音樂研究已基本成熟,并陸續完善。黔北地區的儺戲研究隨著“遵義黔北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兩屆“道真首屆仡佬儺文化藝術節暨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大量研究成果匯聚。但音樂研究方面不如黔東北地區深入,主要集中在儺戲的音樂特征、演唱形式、唱詞結構、唱腔板式、樂器配置上,如彭彩虹的《遵義仡佬族儺歌音樂的審美特征》文章和劉大泯、王義的著作《貴州儺戲文化研究》。
貴州其他地區以儺戲音樂為專題的研究較少,只在儺文化論著中概述音樂的內容。黔中地區有安順地戲、息烽儺戲、開陽儺戲、黔西縣太來儺戲等。其中安順地戲音樂研究成果較多,涉及音樂特征、伴奏樂器兩個方面。如傅利民的《弋陽腔之活化石——貴州安順“地戲”音樂考察》,庹修明的《中國古代軍旅祭祀遺韻——屯堡地戲》、《中國軍儺——貴州地戲》等文章。黔南地區的儺戲主要有福泉梓潼陽戲、惠水儺戲、長順儺戲、羅甸儺戲、荔波布依族儺戲等,以文化研究為主,對音樂構成、唱腔和伴奏樂器等方面的描述概括的有李 繼 昌的《貴州南部(黔南)儺文化考察述略》,羅燕《淺談荔波布依儺文化》,柏果成的《貴州荔波縣布依族儺戲》等文。黔西北的儺戲主要分布在威寧、赫章、畢節、織金、金沙等地。涉及音樂研究的是威寧、赫章地區的彝族“撮泰吉”。鄧光華的《論生態美學野下的彝族原始儀式劇:《撮泰吉》——兼論其儀式中的史前音樂孑遺》一文記錄、分析了儀式中的二音歌,并闡釋了音樂文化背后的深層含義。黔東南地區和黔西地區的儺戲音樂研究只有少量的概述。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貴州儺戲音樂研究重心都在北部,黔東北思南縣、德江縣的土家族儺堂戲音樂研究較成熟。黔北地區研究儺戲音樂內涵較多,外延較少。貴州其他地區的儺戲音樂研究以概括描述為主。由此可看出貴州儺戲音樂研究薄弱不均衡的現狀,筆者認為貴州儺戲音樂研究薄弱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涉足這一領域的音樂人才較匱乏。貴州省有著非常豐富的儺文化資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儺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是居于全國前列。然而貴州的儺戲音樂資料卻是冰山一角,且多集中于少數幾位專家教授的研究,盡管從事于民族學、民俗學、文學、宗教學的專家們也在儺戲音樂研究方面有許多貢獻,但由于受到學科的限制能深入研究儺戲音樂的較少。儺戲音樂依附于儺戲是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儺師在儀式中的念誦,還是法器的運用,音樂總是貫穿在表演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儺戲在長期的流傳發展中形成了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音樂體載、表現手段,這些都是人們在心理、文化傳統、審美觀念上對音樂的反映。在研究儺戲音樂本體的同時應當結合某地區或族群的的人文環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闡釋其間的聯系。總之在貴州儺戲音樂研究的路上我們要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更多學者長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2]曲六乙:《中國各民族儺戲的分類、特征及其“活化石”價值》,《戲劇藝術》,1987年04期。
[3]鄧光華:《土家族儺壇巫教音樂研究報告》,《中國音樂學》,1988年03期。
[4]柯琳 :《儺戲音樂的結構和特征》《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5]鄧光華:《儺文化與音樂起源管見》,《中國音樂》,1992年03期。
[6]鄧光華:《儺樂與道樂的比較研究》,《中國音樂學》,1997年S1期。
[7]鄧光華:《貴州土家族儺儀音樂地域性與跨地域性研究》,《中國音樂學》,1997年03期。
[8]李 繼 昌:《貴州南部(黔南)儺文化考察述略》,《中國音樂學》(季刊),1997年S1期。
[9]庹修明:《中國軍儺——貴州地戲》,《民族藝術研究》,2001年04期。
[10]曹暉:《思南、德江土家族儺堂音樂初析》,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議論文集2003年。
[11]傅利民:《弋陽腔之活化石——貴州安順“地戲”音樂考察》,《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2]劉大泯,王義:《貴州儺戲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13]鄧光華:《論生態美學野下的彝族原始儀式?。骸洞樘┘贰嬲撈鋬x式中的史前音樂孑遺》,《中國音樂學》(季刊),2017 年第 1期。
[14]庹修明:《庹修明學術論文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
[15]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第5頁。
[16]曲六乙:《中國各民族儺戲的分類、特征及其“活化石”價值》,《戲劇藝術》,1987年04期,第100頁。
作者簡介作者:吳婧; 出生日期:1992年10月18日; 性別:女; 籍貫: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
學歷:本科(碩士研究生在讀); 職稱:學生(碩士研究生在讀); 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