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今,張艾嘉與其主演和導演的電影經歷了華語電影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臺灣新電影運動、中國內地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崛起。她合作的電影遍及內地、香港、臺灣之間,并且借鑒學習,一次又一次創新的嘗試,給臺灣的電影注入了特有的活力。時至今日,張艾嘉仍然沒有被時代淘汰,她結合時代,將更真實更現實主義的元素注入導演的電影中,形成了張艾嘉式的電影風格,用人文情愫關注著港臺兩地都市人的生存以及生活狀態,以溫柔婉約的手法講述著故事,凸顯出她對電影藝術的執著。本文主要從電影敘事、影像風格以及其電影所傳達出來的對現實主義的觀照,去談張艾嘉導演的電影在女性題材電影里所具備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電影敘事;影像;女性主義;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083-02
一、張艾嘉電影中的敘事
中國電影發展至今,女性導演在電影史里面的地位和力量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華語電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張艾嘉的身份也是多樣化的,演員、歌手、作家、編劇再到導演。她的電影敘事特點非常明顯的就是從女性化的角度展開電影敘事的結構。據不完全統計,臺灣的女性主義運動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那個時期,臺灣處于戒嚴令時期。一批女性電影也開始嶄露頭角,她們有的曾經是歌手,有的是演員,有的是編劇,還有的是導演,進行女性題材電影的創作和演出。張艾嘉算是其中比較顯著的一位。女性主義的崛起,在電影中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女性題材電影也不再是少見的電影類型,這同時也為中國以及亞洲電影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艾嘉的女性題材電影,無論從電影本身的立意,還是從電影敘事角度的方式來看,無論從業界還是學術界的研究來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張艾嘉電影中的愛情和婚姻通常都不完全是一個大團圓美好的結局,她想通過電影更多地去表現和傳達關于愛情兩性的獨立和自由的觀念,以及沖破傳統愛情觀念的束縛。所以在張艾嘉的部分電影里,有的故事是沒有特定的結局,而是開放式的結尾,留給不同的觀眾以啟發和思考,讓觀眾心中有屬于自己認為的合理的結局。
在電影《20 30 40》中,想想因為一直記著母親曾經對她的教導,男人是不可靠的,需要自己掌握養活自己的技能,于是在她小時候就讓她學鋼琴,為的就是以后即使沒有男人或者被男人拋棄,自己還可以做鋼琴老師來養活自己。電影里,想想在后面的劇情里賣掉了自己的鋼琴,通過這一舉動,導演向觀眾傳達了,想想要掙脫原生家庭思想的困擾,活出屬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她結束了和幾個男人的情感糾纏,選擇了一位成熟穩重的男人共度余生。最后想想來到母親的墓碑前,也意味著她內心與母親的和解。在這部電影里,同樣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來展開敘事,并傳達了關于原生家庭對孩子思想有著重要影響這一人生課題。人從出生,到成長,面對父母的關系,家庭的環境,所以其人生觀、愛情觀等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同樣在電影《相愛相親》中,三代人的愛情與親情交織的故事,整部電影的基調并不壓抑,也沒有晦澀的感覺,相反影片中還添加了些許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片段和對白。三代人,三個不同的愛情與親情的故事由此展開,電影的最后是和解,姥姥對等了一輩子的男人放手,那種情感上的折磨與束縛,同時也體現了傳統愛情和婚姻對女性一輩子的影響,都體現在了姥姥這個故事里;女兒的戀愛則象征著現代大都市下男男女女的愛情,有不舍,有熱烈,有沖動,當地下歌手要去北京發展的時候,女兒那種不舍與灑脫的態度;最后慧英也妥協,同意父親落葉歸根,不與自己的母親合葬,繼續在老家安葬。女性在傳統和現代意識里的無奈,姥姥被封建世俗觀念裹挾了一輩子,慧英最后明白了姥姥一輩子的辛苦與無奈,達成和解,女兒面對愛情的熱烈與無奈。在張艾嘉的電影里,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有著各自屬于自己的無奈。
在大多數電影中,最常見的敘事結構無非就是線性敘事結構,特點就是故事要有戲劇沖突,可以專注觀眾觀看時的注意力,同時故事情節曲折、波蕩,整部電影里大致要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高潮部分是最為精彩的,因為有故事的開始與發展作為鋪墊,這一部分也是最吸引人,戲劇性沖突最為明顯的一部分。而在大多數張艾嘉指導的電影里,似乎看到了其對這種慣用電影敘事結構的解構,其并沒有完全遵循常規的敘事結構。她通常在自己的電影里淡化戲劇沖突,展示日常中稀松平淡的人物事件,盡量地去還原人們的日常生活面貌,給觀眾一種貼近生活,而且更能打動觀眾情感,給人以啟發和思考的效果。
在張艾嘉電影的敘事視角上,女性敘事視角一直都是她電影的主題視角,女性長久以來都是一種被動的視角,屬于被人發現,被人看的地位。張艾嘉則在自己的電影中,極大地打破這種模式。女性電影里敘事的角度,大多是女性視角的女性敘述人,也有從其他分支劇情中通過其他視角來烘托女性敘事視角。在電影《念念》中,女主角與其男友在一起親密的戲份,并沒有給兩個人其中任何一個人完全的特寫鏡頭,而是將兩個人的愛情戲份與親熱戲份處于同一個中景的取景框中,來同時展示兩個人親密時候的狀態。
二、張艾嘉電影中的影像與鏡頭運用
張艾嘉電影的影像風格,是屬于絕對的現實主義風格,這也是其最大的一個特點。眾所周知,電影中,一個創作者對其電影影像風格的把控是十分嚴格的,因為那是創作者自己電影風格的標簽,也是區別于其他電影創作者風格的一種方式。光在電影的運用,也是非常獨特的,不同的場景、道具以及人物,在不同的光照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在張艾嘉的眾多電影里,她運用很多的自然光線,這類光線需要把握拍攝現場的種種自然條件包括天氣條件等。在她的電影中,大陽光、霓虹燈光、臺燈燈光,這些光源的運用,都給她電影的整體基調和氛圍創造了有利的前提。人物處在這些光源下的場景里,似乎在張艾嘉看來,更有助于她想要傳達的人物思想和情感。在她2017年的電影《相愛相親》里,女兒與其男朋友去鄉下“姥姥”家時,看到姥姥居住的房間環境,一盞忽明忽暗的燈,同時側面展示了姥姥農村家庭居住的環境氛圍,姥姥的基本生活場景和生活條件,同時在對塑造姥姥這個人物,起到了很多輔助作用。這樣的場景,反映了姥姥苦等了一輩子自己丈夫的心酸與無奈之情,將姥姥這一代女性的整體思想狀況也從側面傳達給觀眾。
在電影鏡頭方面,她的很多作品運用的鏡頭語言,都是屬于那種樸實無華的,包括慣用中近景鏡頭、空鏡頭以及少部分的全景鏡頭。通過這些鏡頭的運用,和其對影像風格的把控,使得她的電影風格是典型的現實主義類型的定位。在她的很多影片中,導演還善于運用組合段落鏡頭,去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情感,同時也用于表達張艾嘉對于自己電影主題的一種方式,對親情、愛情等思想情感的感悟。
在電影《相愛相親》中,慧英因為與姥姥爭奪父親安葬的事宜向丈夫在抱怨的一場戲份里,面對話不多的丈夫,加之中年女性愛嘮叨的習慣,慧英的人物形象定位很容易就會被觀眾所接受,同時電影中運用了自然燈光與家里場景的相互映襯,在慧英與丈夫對話的日常瑣碎中,一直都是中近景鏡頭為主,展現了夫妻倆的日常生活狀態,同時也讓電影畫面感與故事情節更加貼近真實與生活。此段運用了鏡頭插入組合段落,同一個小區居住的王太太將慧英老公送回家的鏡頭段落,更加烘托了慧英當時的內心情緒,有吃醋的情緒在里面,加之父親與母親合葬事宜的困擾,使得女主心里的內心情緒與情感變得格外豐富化。盡管故事情節平淡,有意削弱了戲劇沖突,但是并沒有讓觀眾覺得平淡,略帶幽默氣息的對話,反而使得這種情節更加引起觀眾的興趣,貼近生活化的敘事方式,以及穿插組合段落鏡頭的運用,王太太臉上的笑容,與慧英內心豐富的情緒變化,形成了更加突出鮮明的對比。
三、張艾嘉電影風格的總結
張艾嘉電影可以說是女性題材電影的代表,同時在文藝片、藝術片領域,張艾嘉也憑借她指導的這些女性題材的電影獲獎無數。她的電影無論從敘事方式來講,還是從影像風格來評論,其個人藝術特色明顯,而且,她的個人電影風格的形成是經得起年代時間的考驗,很多作品在中國影史上都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性。她的眾多電影作品,都是在為女性發聲,部分女性題材的電影同時也是其藝術特色明顯的現實主義風格標簽。她的電影文藝性很強,貼近真實生活,弱化戲劇沖突的敘事方式,但這使得她的電影在商業化大環境有所局限。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更好地平衡商業與藝術,同時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可以創作出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備的、更好的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M].臺北:楊智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2]孫慰川.當代臺灣電影1949-2007[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3]王方.電影作者與作者電影[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4]尹興.影視敘事學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5]劉云舟.電影敘事學研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6]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黃丹.類型電影:敘事范式與形式風格[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
[8]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0]張寅德.敘事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王霄,男,蒙古族,云南師范大學,學術碩士,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的媒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