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的第二次女權運動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女權運動對男權制的挑戰讓男性對“男性氣質”的認同產生危機。體育類電臺聽眾節目通過對男性氣質的表達、建立男性社群、排除女性等方式,試圖重建男性霸權地位,這與互聯網時代的體育社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關鍵詞: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男性氣質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02-02
一、研究緣起
媒介環境學派指出技術/媒介的形式決定了內容[1]。如廣播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生活、娛樂等觀念,而電視、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誕生讓廣播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也發生了改變。為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生存下去,廣播發展出分眾化傳播的模式,通過利基營銷,對準特定階層、年齡、性別、地區等人群進行精準傳播等,這讓廣播擁有伴隨性、便攜性、定位精準等優勢。
在品類眾多的廣播節目中,電臺聽眾熱線節目長期風行于美國,并極具特色,這類節目主要以政治、宗教、體育等為話題,由主持人連線聽眾,讓聽眾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體育類的聽眾熱線節目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了解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的形式、主要特色,進一步挖掘當時社會背景下男性氣質受到的“威脅”及其借助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進行的“抗爭”。同時以古觀今,分析互聯網時代帶有性別隔離性質的各種體育社區對性別觀念傳播的影響。
二、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的出現
首先,從技術角度來看,電臺為了應對電視的沖擊作出轉變,各種脫口秀節目、聽眾熱線節目等不需要立體聲調頻保真,能夠繼續使用覆蓋面廣的調幅電臺制作廣播節目,因此能夠有效地擴大聽眾,保證有足夠多的聽眾能參與節目,為聽眾熱線等節目發展奠定基礎[2]。同時,在1989年至1992年間,手機銷量激增,而在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美國,聽眾熱線廣播成了手機用戶開車上下班時消遣的主要方式,手機讓他們能隨時參與到節目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些被困在交通堵塞中的人是收音機的忠實聽眾……每一次交通堵塞對廣播公司來說都是一次機會。”[3]
其次,1996年的電信法案顯著放松了對媒體并購及媒體公司可擁有的電臺數量的限制,促進了無線電行業的大規模并購與整合。電臺的集中化管理讓電臺回歸為追求最廣大受眾的全國性“廣播”,而廣播仍然具有的強大影響力重新激發了資本的投資興趣。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廣播電臺在注重最大化受眾的同時,開始使用利基戰略進行分眾化傳播,最終促成了“仇恨”型聽眾熱線節目和各種體育節目的出現[4]。據統計,到20世紀90年代末,1200個電視臺有超過4000個聽眾熱線節目。人們之所以會轉向這種節目,是為了在公共生活崩潰后作為公民去了解輿論并發表觀點[5]。
最后,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的大規模平權運動,尤其是第二次婦女運動對美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在這次運動中,女權主義者運用大眾媒體發布性別平等觀念,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這引起了美國新右翼保守勢力的反女權運動,而大眾媒體又成為反女權運動的主要工具[6]。新右翼保守勢力為了維護中產階級異性戀白人男性的地位,利用大眾媒體對女權主義者形象妖魔化、對女權主義理論及目標終結化、對女權主義議題去政治化[7],激進派女權主義的口號和行為被批判為離經叛道,女權主義運動被指責讓整個國家變得柔弱、易受攻擊、沒有活力,支持同情平權運動的男性也以“娘娘腔”“膽小鬼”的形象出現在媒體中[8]。這一切打擊體現了男性對女權主義運動給男子氣概帶來的危機的恐慌,由此也造就了體育聽眾熱線節目的火爆。
可以看出,體育聽眾熱線節目的誕生與技術、政策、文化背景有關,考慮到當時電臺的所有者、運營者是信奉霸權主義的保守派男性,而80%以上的聽眾熱線節目主持人和大多數聽眾都是男性,對于此類節目隱含的對男性氣概的強調及其對性別平等觀念的影響值得研究。
三、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中的男性氣質表達
體育一直被視為男性的領域,也是保證父權制發揮作用的重要場域。報紙雜志及電視可以通過圖像視頻展現強壯有力的、充滿對抗性和進攻性的身體宣揚男性氣質。而以聲音為介質的電臺聽眾熱線節目是如何重建男性氣質的呢?
根據戈德堡的研究,男子氣概的主導地位是通過男性化的姿勢、有力的觀點和大聲喊叫來實現的。體育聽眾熱線節目的主持人首先要具備很好的體育專業知識,通常是長時間從事體育傳播的記者或退役運動員,這樣能夠建立節目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其次,主持人要有很好的控制力,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的風格往往十分喧鬧、陽剛、好斗,主持人會像“虐待孩子的父親”一樣侮辱聽眾,主持人之間、主持人與聽眾及聽眾之間就體育比賽中的專業問題爭吵,同時他們還會講一些性及性別歧視的笑話,這種充滿攻擊性的“男子氣概”的表達與共同的厭女傾向讓主持人與聽眾產生聯系,形成一種想象的社群,那些不參加體育運動的男性被視為不夠男性化而被排除,女性更是難以進入這一社群。最后,節目除了體育相關話題外,還會融合對時尚、流行文化、音樂及政治的討論,目的是從多方面提供一種理想男性的標準,讓聽眾成為“真正的”男人。多元的話題讓節目為聽眾從各方面進行分享與交流提供了空間,加深整個社群的親密性與穩定性。體育電臺聽眾節目“以其娛樂的方式,使之武斷、說教、政治化、商業化和商品化”。
體育電臺聽眾節目被視為政治電臺聽眾節目的延伸,它是合并后的電臺運用利基戰略獲取最大利益的產物。紐約收益最高的體育電臺的調查表示,25~55歲的白人男性是其主要受眾,他們每周收聽6個小時的體育電臺節目,有一半以上的聽眾年收入在7.5萬美元。定位精準的受眾為廣告的投放提供了便利,瞄準受眾男性人群的產品廣告,如手機、啤酒、配件工具大量出現在體育電臺節目中,廣告風格也以突出男子氣概為主,這與節目本身的價值觀相符,即以重建男性氣質霸權地位為目的,吸引男性加入由電臺節目形成的想象的社群中,完成自己作為男性所具有的氣質優于女性的身份認同。
四、對互聯網時代體育社區中的性別隔離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雖然媒介形態的改變使得社群形成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核心的性別隔離仍然存在,虎撲、懂球帝等“直男”體育社區是其主要代表。這類體育社區成員主要由男性構成,在虎撲步行街,18~40 歲、愛好體育的男性占90%以上。社區會發布比賽相關的新聞資訊,用戶也會發帖進行交流探討[9]。
這種話題社區中的性別隔離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體育類話題及其專業性仍然是社區主要關注的內容,諸如球場如何避免傷病、最新比賽結果與球員表現都是討論的主要話題,某個用戶發帖,其他用戶可以在下面評論即時回應,同時用戶也可以對評論進行評論,相互討論,將整個社群緊密聯系起來。發帖與評論中最受歡迎的往往是專業性或惡搞類的言論,值得關注的是,社區中會有專屬的黑話,來源于經典事件、明星或比賽,對于黑話的熟練運用也會影響用戶進入社群的過程。其次,社區對兩性關系的整體傾向符合傳統男權制下的認知,步行街女神大賽是其中的經典代表,作為非體育賽事類的話題也一度打破圈層,在比賽中,各位女明星是眾人追求的女神,也是被審視的對象,一套嚴格的打分流程將明星的身體外貌、性情喜好、作品能力及婚姻家庭納入審視體系,同時背后的競賽機制也是競爭性、理性這一男性氣質的表達。最后,多元化的非體育話題讓社群得以維持并不斷壯大,除了女神大賽外,兩性情感類話題在虎撲步行街十分流行,“無法理解女朋友”“女朋友出軌”等話題往往能吸引很高的瀏覽與評論,但與美國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不同的是,虎撲步行街認同對于情感的感性表達,只是表達的方式偏向于戲謔的、自嘲的,這與當前社會文化與性別觀念變化有關。
五、結語
體育電臺聽眾熱線節目以建構男性專屬社群的方式重建男性霸權地位,緩解女權運動對男性氣質造成威脅而產生的危機感。互聯網中的體育社區則是在互聯網時代圈層化愈發明顯、精準傳播成為主流的情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者的形成背景有所差異,但隱含的對男子氣概的提倡與最終形成的性別隔離化的結果十分相似。筆者認為,應當拋棄將體育視為男性場域這一理所當然的刻板觀念,否則體育社區必然會造成性別隔離的觀念,深挖社會文化對男女兩性喜好與氣質的社會化建構,是將來避免性別隔離進一步造成性別對立的方法之一。同時,希望未來能對女性相關的體育社區進行研究,找到更有利于破除體育領域性別隔離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商娜紅,劉婷.北美媒介環境學派:范式、理論及反思[J].新聞大學,2013(01):69-76.
[2] 大衛·內倫,埃里克·安德森.啤酒、辣妹和舞會:男性氣概和體育聽眾熱線節目廣播[M].奧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2007:1-190.
[3] 哈格,帕梅拉.五萬瓦的體育酒吧:聽眾熱線廣播和粉絲倫理[J].南大西洋季刊,1996,95(2):453-470.
[4] 庫克,杰基.危險的放射性:聽眾熱線廣播講話的多元聲音[M]//文化與文本:社會研究與文化研究中的話語與方法論.紐約:羅曼&利特菲爾德,2001:59-80.
[5] 戈德堡,大衛·西奧.呼喚與回應:體育、聽眾熱線廣播和民主之死[J].體育與社會問題雜志,1998,22(2):212-223.
[6] 王秀娥.論媒體與第二次美國婦女運動[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9):24-27.
[7] 姚桂桂.論美國媒體與反女權運動[J].婦女研究論叢,2011(06):82-88.
[8] 張憲麗.西方體育社會學中的男性氣質研究[J].體育科學,2011,31(06):67-73+80.
[9] 苗晨晨.虎撲體育APP構建的社區思維[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8):326-327.
作者簡介:梁媛媛(1995—),女,寧夏吳忠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性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