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萍
【摘? ? 要】游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幼兒的一項基本活動,游戲有助于增強幼兒身體素質,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游戲與教育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就活動的本質來說,游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但可以互相促進。
【關鍵詞】游戲?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93
游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游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游戲的過程即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因素,內含著教育方法的契機,因而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因此,鼓勵幼兒游戲、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游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正逐步成為幼兒教育界的共識,但貫徹游戲的理念在實踐中依然面臨多種挑戰。因此,教師要直面開展游戲所遇到的問題,了解幼兒園教育為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理解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等問題。
一、幼兒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活動類型
幼兒活動一類是幼兒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現自我的自由活動,一類是教師根據教育的需要組織的教學活動。問題是如何用游戲的意義對兩類活動進行界定,這關系到如何實現游戲與教育的結合。以活動的本體特征來區分兩類活動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幼兒按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無游戲之外的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這種活動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是一種非功利的活動,因此沒有來自外部的壓力。教師根據教學的目標組織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教育活動,其中有游戲的體驗,有游戲般的樂趣,這種本體并非游戲,但卻體現了游戲特征的教育活動,我們可以稱之為手段性游戲。它是以游戲為手段,服務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務,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這種活動的進程有事先設計好的程序,有對手段與目的、過程與結果的考慮,只是幼兒年齡小,不能過早承受壓力和緊張,所以必須淡化實現目標的功利意識,不要求過于注重結果,更不要求追求統一的結果,以求一種寓教于樂的境界。
對本體性游戲和手段性游戲的本體特征分別作出界定,我們便不難區分幼兒在幼兒園里的活動哪些是本體性游戲,哪些是手段性游戲。因為任何一種活動都可以成為游戲,也可以成為教學,關鍵是看活動符合哪一種本體特征。手段性游戲從本質上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游戲,只是教育教學的游戲化。我們之所以要用游戲來涵蓋兩類活動,目的是強調游戲對年幼兒童教育的特殊意義,避免過于嚴肅的教學;我們之所以要明確區分兩類活動的本體特征,是為了避免教師對本體游戲過多的限制和干預。可見,這兩類活動嚴格地說一是游戲,一是教學游戲化。
二、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幼兒的自發自主游戲(本體性游戲),教師組織的教學游戲(手段性游戲)兩者構成了幼兒園的基本活動。為了使游戲真正成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就必須重視這兩類活動對幼兒發展的不同價值,保證這兩類活動在幼兒園的開展。
幼兒自發自主的活動是本體意義上的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里雖沒有發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卻凝聚著發展的全部趨勢。經常參加這類活動,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的和諧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必須給予幼兒以充分開展這類游戲的機會。教師為實現特定的教育目標而組織的活動,能讓幼兒學到我們要求他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有助于促進幼兒按一定方向發展。但為了有效地促進發展,為了避免壓力給幼兒造成心理損害,幼兒園以游戲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或者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游戲般的體驗極其重要。這兩類活動的時間和頻率在幼兒園的比例受制于以下兩個因素:首先是年齡的問題。年齡越小,就越多地以自發自主游戲的方式體驗直接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過渡到以實現明確的教學目的為主的學習活動,以至從以游戲為主的學前期進入以學習為主的學齡期。其次是活動內部結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從純粹的游戲逐步過渡到純粹的學習。同樣是教學游戲,幼兒在不同的教師、不同的組織方式以及不同的組織結構中,對游戲的體驗是不同的。由于教師對活動過程的控制程度不同,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允許的自由程度和所獲得的游戲體驗的強弱不同,所以活動過程從開放到封閉、從低結構到高結構。直接控制方式,表現為直接、明確地傳遞教育意圖的活動。在這種控制方式中,教師的主體地位處于顯性狀態,教師是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調控者,控制著整個活動的走向和進程,引導幼兒向著教師既定的目標發展。這是一種偏向封閉的高結構的活動,幼兒較多地是以接受學習的方式內化教育影響的。間接控制方式,表現為教師通過適當的中介迂回地傳遞教育意圖的活動。這種教育意圖是被教師隱藏在教育環境中的。在這種控制方式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化為隱性狀態,教師僅僅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活動的伙伴和環境的創設者,只是間接地調控活動過程,誘導著幼兒向教師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幼兒則有更多的機會自我決定、自由選擇。這是一種偏向于開放的低結構的活動,幼兒更多地是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來內化教育影響的。
由于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的限制,在幼兒園教育中完全采用直接控制的方式,對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游戲的這種關系,那就不能使幼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學游戲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因此,為了使幼兒能在教學中更多地體驗到游戲的樂趣,活動的組織結構應是偏向開放的低結構,并應體現游戲的如下特征:目標對幼兒是隱蔽的,教師的要求盡可能轉化為幼兒的需要,盡可能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不急功近利和過于追求結果。
總之,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應踐行“游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和“游戲=學習”的科學理念,靜心傾聽花開的聲音,讓小小蓓蕾們快樂璀璨地綻放,享受快樂自主的游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