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和“緊”是平江方言中兩個頗具特色的頻率副詞,都具有[+持續][+重復]的語義特征,但二者在側重點和主觀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別,緊側重[+持續],盡則側重[+重復]。“盡”搭配不同的人稱時,體現出不同的傾向。與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搭配時多強調命題的真實性,第二人稱搭配時則呈現出否定意味;而“緊”無論是第幾人稱都具有消極否定意味。
關鍵詞:平江方言;頻率副詞;盡;緊
一、引言
平江贛語中頻率副詞“盡”和“緊”都表示在一段時間內不斷地重復某一動作行為,相當于普通話中的“總是、一直”,都具有[+持續][+重復]的語義特征。但二者在使用上具有明確的分工,“盡”通常側重[+持續]的語義特征,“緊”側重[+重復]的語義特征。
二、“盡”和“緊”的用法
(一)盡
“盡”作為高頻副詞,在平江方言中使用頻率很高,表示“總是、一直”的意思,具有[+持續][+重復]的語義特征,經常與“料=”搭配使用。
(1)她盡捉倒我咒,好慌人嘍。
(2)他盡去敬老院幫忙,內里個老人家下好痛=隱=他。
相對于[+持續],“盡”更加側重[+重復]的語義特征,一般表示為在一定時間段內,經常性的重復干某事。如(1)表達在某個時間段內,她經常罵“我”,整個事件是由無數個“罵我”的小片段組成的,強調多次事件的累加,不是單一的某次事件;(2)表示在很長一個時間段內,他經常去敬老院幫忙,整個事件由無數個去敬老院的小事件組成。
“盡”的使用受到時范疇限制,通常用于過去時、現在時很少用于將來時,也不能用于橫跨過去、現在、將來的泛時情況。如:
(3)他盡遲到,老師隘=不痛=隱=他。
(4)頭發盡是要白的,所以莫想勒=多。*
上述例子中(3)是表示過去以及現在常干的某件事,或者一直存在的某個狀態,可以用“盡”,而例(4)則表示的是未來某天要發生的事,不能用“盡”。
(二)緊
“緊”作為高頻副詞,也具有[+持續][+重復]的語義特征,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一直、老是”,但其更注重[+持續]性。如:
(5)她緊捉倒我咒,好慌人嘍。
(6)莫緊踢它,等舞個稀爛。
如(5)表達在某個時間段內由于說話人干了某件事,導致“她”罵了我很長時間,這個時間不存在間斷性,強調“罵”的動作只有一次,但持續了一個上午。(6)表示受話人一直不吃飯,導致才冷掉了。
“緊”[+持續]的語義特征主要在與瞬間動作搭配時體現,瞬間動作動詞不能持續,只能占據某一個時間點。如“踢、打、碰”等等。因此例(6)中就是“踢”的動作反復多次的進行,但是其實這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持續]。
三、 “緊”和“盡”區別
(一)側重點不同
前文我們提到“盡”和“緊”都具有[+持續][+重復]的語義特征,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二者存在細微的差別,緊側重[+持續],盡則側重[+重復]。
(7)A:這幾天她盡捉倒我咒,好慌人。
B:我不就是打爛噠只碗嘙=,她緊捉倒我咒,咒干一個上晝,好慌人。
例(7)“緊”不能夠出現在A句中,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持續不斷的罵人,而且罵了兩天這是不符合現實邏輯的?!氨M”出現在B句中也略微生硬,盡表示在特定時間內經常做某事,“今天上午”這個時間段不夠長,在我們的認知里很難被分成多個“罵我”的事件,因此一般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時間長短不是一個絕對的值,需與具體事件相聯系,如“你這節課硬冇聽課,盡落個往外邊跑。”一節課的時間明顯比例(7B)中一上午要短,但是卻可以用“盡”,這是因為在我們的主觀認知中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多次外出是符合實際的,可以被分為多個跑出去的小片段(蔣靜忠、魏紅華2017)。
(二)主觀性差異
主觀性是指說話人說出某段話時,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態度以及感情,在話語中留有自我印記。(沈家煊,2001)“緊”和“盡”在主觀性上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主要體現為“盡”搭配不同的人稱時,體現出不同的傾向。與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搭配時多用來強調命題的真實性,第二人稱搭配時則呈現出否定意味;而“緊”無論是第幾人稱都具有消極否定意味。
1.第一、三人稱
與第一、三人稱搭配時,“盡”具有客觀性,一般用來強調命題的真實性,其主觀性主要與所搭配的成分有關;“緊”則帶有明顯消極意味,不能出現在積極的語境中,中性語境由于“緊”的出現會帶上消極色彩。
(8)A:我讀書個時候盡拿第一名個。 B:我讀書個時候緊拿第一名個。*
(9)A:我吃飯盡慢吞吞嘖=個。 B:我緊吃飯慢吞吞里,就要遲到噠。
(10)A:我盡不請他吃飯,他發噠氣。 B:我緊不請他吃飯,他要發氣。
例(8)具有褒義色彩,“緊”不能出現在句中。例(9)A表示說話人對自己讀書的時候經常拿第一名很自豪;“緊”不能出現在B中。例(10)“盡”和“緊”都可使用,但是二者所表示的意義卻不相同。(8)A是對我吃飯慢吞吞的這個特性進行說明,(9)B不能單獨說 “我緊慢吞吞個吃飯”,后面必須出現一定的消極因素。(10)帶有消極色彩,“盡”和“緊”表示說話人經常不請“他”吃飯,造成或將造成“他”生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與第一、三人稱搭配時,“盡”是否存在主觀色彩,取決于其所搭配的對象。當搭配積極的事件時,整個句子就體現出正面情感;當“盡”所搭配的成分未對說話人造成或將造成負面影響時,多凸顯命題的真實性,本身不帶有情感;當“盡”所搭配的成分對說話人造成或將造成負面影響,不符合說話人的主觀預期時,“盡”就凸顯出了負面意義。“緊”本身帶有的消極性,不能出現在積極的語境中;當句子本身不帶有情感時,由于“緊”的出現,整個句子會染上消極負面的情感;當句子本身表示事件不符合說話人的主觀預期或對說話人造成負面影響時,“緊”的出現凸顯了這種負面和消極的意義。
2.第二人稱
當“緊”“盡”與第二人稱搭配時,無論句子本身的語義內容是什么,都會呈現出消極的色彩,表達說話人對受話人的一個不滿、埋怨以及責備的負面情緒。例如:
(11)你讀書的時候盡/緊拿第一名個,誰不曉得塞=。
(12)你吃飯盡/緊慢吞吞里。
(13)你盡/緊不請他吃飯,他發噠氣。
(11)“讀書的時候拿第一名”本來是一件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但A、B卻都表示否定意義。A句表現出說話人對受話人讀書的時候經常拿第一名件事情的嫉妒;B則因為受話人在讀書時經常拿第一名,導致他無法拿到第一名很失落和遺憾。兩句都表現出由于受話人經常拿第一名造成了聽話人的不滿。(12)本身是對吃飯的快慢的一個客觀稱述。A則是說話人對受話人吃飯總是慢吞吞的很不滿,我們可以補出相應的語境,如“你吃飯盡滿吞吞里,我里要等好久(你吃飯老慢吞吞的,我們要等好久)”;B表示由于受話人吃飯慢吞吞的,可能會造成他們遲到的后果。(13)“不請他吃飯,他生氣了?!北旧砭陀邢麡O意味,“盡”和“緊”更是一個突出強調作用。
五、結語
“盡”和“緊”作為頻率副詞表示“總是、一直”時,似乎沒有嚴格的區分,二者常常混用。張一舟(2001)提出“儘、儘倒”在某些方言中也可以寫作“緊、緊倒”;益陽方言中“盡噠”可以寫成“緊噠”(高再蘭,2008),二者讀音相同。
平江方言中“盡”和“緊”有著明確的分工,是由于語言尋求經濟簡明,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詞語往往會進一步的演變。原本都表示“總是、一直”的“盡”和“緊”在經濟原則的驅動下,分別選擇了其中部分用法,形成對立。
參考文獻
[1]蔣靜忠、魏紅華.“一直”與“總是”辨析[J].中國語文,2017:412-420.
[2]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研究,2001:268-275..
[3]張一舟. 成都方言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281-283.
[4]高再蘭.湖南益陽方言的“噠”尾頻率副詞[J].方言,2008:59-63.
作者簡介:鄒珊珊(1996-),女,漢族,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言:方言語法,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