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地久天長》作為第六代導演王小帥“家園三部曲”的首部,在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中一舉斬獲“影帝”“影后”兩座大獎。影片講述了非常中國化的故事,聚焦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的幾十年,展現了兩個家庭在時代大潮下命運的跌宕起伏。用克制隱忍的筆觸描繪人物,刻畫了中國老百姓至善至美的做人處事之道,也揭示了在傳統教育下國人典型的人性弱點。本文將從幾個主要人物性格的隱忍壓抑,和女性角度分析人性弱點。
關鍵字:人物命運;女性形象;隱忍;人性弱點
《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導演耗時四年的最新力作,也是他現階段——“知天命”對人生的感悟,更是對“人該怎樣過這一生”的思考。作為學院派的第六代導演,生在大變革的時期,本身就帶著時代的烙印。電影就是他們手中的筆,《地久天長》猶如涓涓細流,講了近三十年的人生故事,記錄了時代浪潮下人的無奈,以及人性的艱難選擇。這部影片較王小帥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打破了傳統敘事的手法,采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將高潮和故事經過穿插起來。圍繞“孩子”從兩家人的關系產生隔閡再到原諒聚首,最后溫情圓滿,也符合中國人大團圓的美好心愿。
一、隱忍的中國式善良
中國價值觀推崇的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人都是“仁人”,是要具備善良,愛人,寬容……等幾乎道德完美的特征。這和《地久天長》里王小帥鏡頭下的人物本質上是一樣的。《地久天長》是有悲劇內核的,但每一個人被原諒,最終和解,和王小帥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他在采訪里這樣說“我成長的過程中碰到的叔叔阿姨長輩都是很慈祥的,他們遭遇了很多不幸,還不能在還在面前表現出來,你就會知道一個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他還能夠活下來,還得寬容對方,用隱忍、善良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生活這是很了不起的,這也是我的社會理想。”
(一)“道義”的克制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耀軍和王麗云夫婦過著普通平凡的生活,日子雖平淡,但卻安穩富足。但隨之而來的一次又一次失去,徹底改變了這對平凡夫妻的后半生。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強制打掉二胎促使失去了生育能力,市場經濟的革新讓“先進”帶頭下崗,唯一的兒子也意外溺水身亡,多年的摯友情產生了裂痕,無奈背井離鄉到福建小漁村。面對妻子自殺,養子叛逆離家……二十年后,容顏老去,再回歸故里早已人事皆非但即使這樣,這對夫妻依然保持本心,善良寬容。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就是盡可能的綜合入世和出世,從而成為“圣人”。西方文化不同,他們追求最大化的實現自我。與此相比,我們要成為“圣人”就要對人生反思,要有犧牲精神,盡管大家都是肉體凡胎,但我們的文化和教養不允許我們只考慮自己,心中的“義”也不允許。
《地久天長》其實就是兩家人,源起于“孩子”糾結半輩子的故事。喪子的痛苦雖然和沈英明一家有關,但海燕是履行自己作為計生辦副主任的職責,浩浩唆使星星下水,也只是半大個孩子玩鬧時的意外,下崗是經濟轉型時的必然結果,說到底劉耀軍和王麗云是那個變革時代的犧牲品,是時代變遷要付出代價的一些人。造成他們悲劇的是時代也是個人,這就是無奈的地方,明明受盡了委屈,卻沒有可怨可恨的對象。這一次傷痛影響了一輩子。劉耀軍和王麗云幾乎用一生的時間去告別早逝的兒子,告別走遠的青春,但他們相信也期待人生新的希望。“都這樣了,我們還有什么不能面對的”“真可笑,我們居然還怕死”是啊,麗云說這些話多少有些戲謔的不得已在里面,人生本就是苦難的根源,生活還是得繼續。生命最終都是和解這也是中國式的善良。自己的獨子喪命,但卻為了另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選擇閉口不言。他們獨自用幾十年的時間來療愈這樣的傷害,把最大的寬容留給別人。
(二)“道德”的壓抑
中國人一向都是恪守道德,骨子里延續了幾千年的生存之道是無法改變的。李海燕在深深的自責里悔恨成疾,她憑著所有力量對麗云說“我們終于有錢了,你可以生了”,她最后只能從死亡里解脫出來。浩浩身體里長了一棵樹,這二十年多年他都被兒時的慘痛經歷折磨著。面對這樣的變故兩家人都沒有直面的勇氣,星星的死讓兩家人之間隔了層不敢撩起的紗,麗云說“浩浩要是來找星星玩,就說去他奶奶家了”海燕說“浩浩是燒糊涂了是吧”她不愿意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和兒子就是“兇手”……浩浩的那棵樹可能在他講出真相的那刻會停止生長吧,但永遠不可能拔掉。麗云和耀軍在給星星掃墓時可能才接受了星星已死的事實。兩家人一邊負罪,一邊和解,靠著時間這救命的藥,維持著生活的一點點希望。
二、男權社會下受傷的中國女性
任何一個成功的角色的塑造都是立體的多面的,面對不同的境遇會有不同的人物反映。影片中的女性作為妻子,母親,朋友這樣多重身份的形象,通過各種細節的刻畫揭示了在這樣的男權社會所受到的傷害。
(一)依附于男性的婦女形象
劉耀軍夫婦二人到了福建的小漁村收養了一個孩子也取名叫劉星,王麗云把他當做死去的星星,因為長得相像。劉星也為了這個身份努力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劉星叛逆,在劉星“偷東西”這場戲里,王麗云想辦法讓老師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是那種壞孩子。在劉耀軍斥責劉星時,王麗云也一如既往的護著劉星。然而劉星一心要離開,劉耀軍說“留不住”的一番話又讓王麗云徹底斷了幻想回到現實中來。當作為女人的第六感“成真”的時候她感覺到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了“你說我要是沒了你,還能活得下去么”繼而選擇了自殺……她一輩子都是圍著兒子轉圍著丈夫轉。從這點來看,她符合導演作品中那個時代的女性形象。
王麗云被迫墮胎永遠的失去了生育能力,醒來充滿了對丈夫的歉意,而丈夫也只是痛恨自己沒有保護家人的能力。當獨子星星去世后,劉耀軍和王麗云都深陷在失獨的痛苦當中,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沈茉莉來到福建和劉耀軍發生了一夜情,這對劉耀軍來說是灰暗日子里的一絲光亮,他得到片刻的喘息。王麗云在有所猜忌的時候還同劉耀軍講“如果你要離婚,我同意”,而她自己只能在那個潮濕陰暗的房子里承受痛苦。王麗云一直是一個依附于劉耀軍的角色,也是傳統的中國女人的形象,恪守婦道,照顧家庭,甚至做出犧牲都是理所應當。
(二)新時代下女性的思想固化
沈茉莉不是影片當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她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女性形象,但她的思想卻沒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她從學徒時就對師傅劉耀軍暗生情愫,在到后來的舞會上側面向師傅表露心跡。多少年過去她都沒有去真的追尋自己的幸福,在出國前到福建漁村看望劉耀軍,或許是年少時的夢也許是執念,她與劉耀軍發生了關系并且懷孕。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女孩因為孩子要成為一個女人,內心的雀躍和恐慌是在所難免的。可面對劉耀軍,茉莉異常的冷靜她把這個孩子當做為哥嫂贖罪的工具。茉莉作為劉耀軍婚姻當中的第三者也是受害者,她把幸福放在一個不可能的人的身上,也不能不視為是一種悲哀。
男權社會下的女性被視為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就連女性自己也認為沒有兒子是自己的過錯,這又何嘗不是人性的弱點。即使是新時代的女性也還是會有思想固化,只有當女性有了覺醒的意識,意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個體,這個民族才算有了真正的平等。
結語
《地久天長》是2019年國產電影不可忽視的佳作,它不止是對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的描繪,更多的是揭示了純粹的愛和善良。縱然民族的特質不太容易改變,但我們也要不斷的探究生活的本真,反思文化,培養健全的文化自覺。只有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覺醒反思的意識,這個民族才能地久天長的留存下來。
張也(1994.05-),女,漢,山西呂梁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戲劇影視編劇方向,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