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雪冬

摘要:中世紀社會背景復雜,這期間涌現了很多設計風格以及設計作品,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設計風格以其高聳入云的尖塔、飛扶壁、玫瑰花窗等設計語言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代表,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紀時期是一種飽受爭議的設計風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逐漸被人們接受,并成為一種經典的設計風格。通過對哥特式教堂的語言分析以及哥特式建筑風格對現在建筑設計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意大利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為例做具體的語言符號的分析。
關鍵詞:哥特建筑 語言符號 傳承 發展
一、中世紀時期背景下的設計
中世紀的時代背景
中世紀一般指以西歐為主體的歐洲歷史發展的時代之一,包括從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到東羅馬帝國也走向衰敗滅亡這一特定的時期。西羅馬帝國是被日耳曼人所推翻,自此之后出現了許多蠻橫的民族不斷的占領著這片土地,例如勃艮第、東西哥特等。蠻族的出現直接導致著割據戰爭局面的出現,戰爭直接影響社會的日常秩序,戰爭帶來的是無盡的混亂,社會的發展停滯,中世紀也被稱為“黑暗時代”,因此這段時間的設計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經濟:中世紀時期的經濟形式主要是自然經濟,同時就出現了一些當時的貿易中心城市,比較有名的有巴黎、科隆、漢堡等,因為經濟的發展也帶動設計的發展,在這些商業的中心設計也很發達,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科隆的科隆大教堂等,這些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多分布在經濟也發達的地區。
文化:注重教育發展、建造學校并聘請學者講授課程,授課內容主要是“七藝”,其中有邏輯、算術、幾何等內容,這也為設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當時的學校與基督教會緊密聯系,神學對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當時的建筑設計以宗教形式為主,即教堂建筑的興盛。哲學和科學成為基督教神學的統治手段,神與人、信仰與理性被人們深入探討。
中世紀的建筑設計發展
中世紀時期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就是教堂建筑,東西羅馬有著不同的教會,西羅馬信奉天主教東羅馬信奉東正教,因此建筑形式也不同,從平面上看主要有拉丁十字和希臘十字兩種構圖方式。
教堂設計在高度上不斷的發展,例如德國的科隆教堂中廳高度有48米高。教堂上的尖塔向上延申的過程中裝飾和劃分都更加的細致了,整個教堂顯得十分鋒利,有一種直指云霄之感,充滿向上的張力。這種積極向上的動勢以及風格很好的體現了宗教思想。
二、哥特式教堂的語言分析
哥特式建筑繼承了羅馬式建筑的一些形式,發源于法國,流行與中世紀時期。現今哥特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哥特式建筑主要的特點是應用了飛扶壁、玫瑰花窗、尖塔等典型的建筑語言符號,哥特式建筑的高聳削瘦,表現出神秘、哀婉之情。哥特式教堂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其結構特點與功能見表1。
1、哥特式教堂的整體語言分析總結
1.1尖聳的高塔
縱觀哥特式建筑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尖聳向上的立體感,哥特式教堂建筑主要用于宗教,這就不難看出,尖聳入云的設計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吻合的,越是高就越是離天上的上帝更接近。米蘭教堂是具有尖塔最多的建筑,它上面有135座石制尖塔,數目是驚人的。科隆大教堂有著具有典型代表的雙尖塔結構,雙尖塔與門墻砌筑在一起,除此之外,建筑還有1.1萬座小尖塔,科隆大教堂將尖塔的應用到達了一種極致的狀態,給人以一種冷峻的感覺。大多數的哥特式教堂亦是如此,都有著數量或多或少的尖塔,尖塔的出現同時也象征著建筑結構的進步,英法等國家熱衷于在建筑上建造尖塔,有的甚至到了無度的狀態,尖塔這種形式沒有太多的實用功能,現在更是變成了一種符號的形式存在,當我們看見尖塔這種形式時往往聯想到的便是哥特式建筑了,逐漸的在印象中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
1.2飛扶壁
建筑結構的發展促使了飛扶壁這一輔助建筑構件的出現,出于對上帝的崇拜,教堂建筑修筑的高度不斷的被刷新,這種以石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筑隨著高度的上升受力及建筑的穩定性成了急需考慮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飛扶壁應運而生。飛扶壁最主要的作用是支撐,建筑的主要受力構件需要飛扶壁的支撐,飛扶壁有時會跨越一定的空間凌空而起,頂部與肋架券連接,飛扶壁也叫飛券。飛扶壁的設置位置沒有太大的講究,因此在建筑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設置這種結構,在平面的布置上就能更加的自由。又因為飛扶壁結構在建筑的外部,這樣在受力的同時也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說到飛扶壁結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科隆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也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從受力角度考慮設計飛扶壁是很必要的。教堂主要材料是石頭,耗費石頭量巨大有40噸之多,數不清的石筍構成了建筑結構,建筑的整體給人以纖細感,建筑高一百五十多米,外部的飛扶壁結構與建筑整體巧妙結合,除了起到受力的作用還起到了足夠的裝飾作用。
1.3玫瑰花窗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所具有的獨特結構,是主要存在于教堂建筑正門上方的圓窗,形狀多為放射形狀,玫瑰窗因其顏色絢爛得名。裝飾性強得玫瑰花窗占有主導地位,采光效果變好。玫瑰花窗形狀變化復雜、顏色絢麗耀眼,當陽光穿過花窗時不同顏色得光投射到教堂內部,渲染出一種神圣得氛圍,在群眾眼中紅顏色象征著基督的鮮血,而藍色則代表天國,與宗教得主題十分吻合,仿佛置身于人間天堂之中。多數的玫瑰花窗呈現圓形,在巴黎圣母院里有直徑可以達到9米的玫瑰花窗。也有一部分比較特殊呈現為正方形。在巴黎圣母院中,玫瑰花窗上刻畫了很多圣經中的故事,在早期傳教士可以利用這些圖像進行傳道。有一扇巨型花窗上刻畫的是耶穌行祝福禮的場景。
1.4尖肋穹頂
穹頂的整體形狀多為半球狀,在拱頂上有數量不一的肋狀結構,在哥特式教堂中廣泛存在,因為其圓型的結構讓人看到穹頂時就仿佛看到了天空這也是穹頂的意義所在,其中間隆起四周向下垂。哥特式教堂的拱頂沒有太多的限制因素。尖肋拱頂相比之前的筒形拱更加穩固。科隆大教堂中央的穹頂高達43.35米,跨度15.5米,體量巨大。
三、哥特式語言對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早期的“哥特”一次被賦予很多負面的含義,實際上哥特式不是一種固化的形態,而是歷經中世紀漫長思想禁錮過程后人們開始對世界重拾思考的跡象,哥特式風格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哥特式風格對建筑設計仍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主要依賴于西方技術的傳入,此時中國傳統的建筑方式受到沖擊,有些建筑甚至是中西方結合的形式。1911年在山東修建的濟南老火車站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拱形大窗、長窗、小天窗等都是典型的特點。
另外一個在中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濟南的洪家樓教堂。洪家樓教堂在1905年完成修建,洪家樓教堂并非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哥特式建筑,而是中國建筑與哥特式建筑相融合的產物。其中彩色玻璃沿用了宗教性故事的內容,而洪家樓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的選材與西方教堂有所不同,大多數選用的是中國北方傳統的花卉圖案[7]。教堂內還融入了諸多的中國元素在內,其中包括中國傳統題材的彩畫面、灰磚清水墻面、硬山霧屋面等中國風元素在內。
四、結語
哥特式建筑風格對世界范圍內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刻影響,哥特式教堂經歷幾個世紀直到今天還不失原本信息的傳遞[8]。哥特式語言沿用歷史悠久對現代建筑影響廣泛,但是傳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傳承過程中融入了許多本土元素在內。建筑風格想要發展就不能照搬,而是要不斷的改進創新,也不能完全摒棄,更加需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