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革




摘 要:問題屬于開啟高中生數學思維的鑰匙,同時,也是提升高中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條件,在以往的高中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習慣于以主導者、權威者的角色來開展數學教育活動,學生對于探究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導致課堂教育效率比較低。而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之下,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以此來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導者、思考者,化被動數學學習為主動數學學習,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數學學習效率,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問題情境;方法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理論知識、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邏輯性思維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領悟與認知,而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調動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數學理論知識講究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融合,讓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自我數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與知識運用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時,在高中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期間,需要全面考察高中生實際的數學學習需求、學習進度,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此來構建問題教學情境素材,讓學生感知到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數學教育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一、核心素養下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必要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較為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在具體的數學教育活動中,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喪失了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而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在自主思考、獨立探究中感知到趣味性,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
(二)鍛煉高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數學教育活動,教師只有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才能夠鍛煉高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情境過程中,能夠全面掌握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薄弱點、不足之處,借助于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同時,學生在數學問題情境中,能夠自主表達學習觀點、升華學生的數學系思維,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探究知識,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也能夠提供更多的幫助。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方法
(一)以實踐為導向,構建數學問題情境
高中數學屬于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具體的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以實踐為導向,以此來構建高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問題情境活動中,更為牢固掌握所學數學知識,借助于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同時,教師要注重實踐導向的指向性,有針對性、目的性體現出難點與重點數學知識,讓學生腦海中構建清晰的數學學習思路、解題思路,從中掌握更多的數學學習技巧與方法,在數學問題情境中獲得真正的成長與領悟。
例如,在講解“不等式推理和證明”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于例題來構建實踐性的數學問題情境:是已知數學條件,并且滿足于,求得。對于這道數學問題,教師可以結合高中生較為熟悉的真實生活現象來構建問題情境:假設我們有100克的糖水注入到杯子中,那么糖水中的具體含糖濃度為20%,假如再次往杯子中注入10g的糖,那么杯子中的糖水會變甜了還是變淡了?這是什么原理呢?在實際的生活中,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生活經驗,就會明白杯子中的水會更加甜,接下來就需要借助于分數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推理問題,從而得出,之后再簡化數學式子,就能夠對而出正確的答案。教師把實踐活動作為導向內容,實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這樣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數學不等式,從而感知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更加專注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獲得更為理想的數學學習效果,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學習規律、數學解題規律等。
(二)引導學生思考,從中來創設問題情境
素質教育理念下,在高中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除了要傳授數學理論知識、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中來創設問題情境。思考屬于數學學習中獲得靈感的源泉,在日常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多思考身邊的生活素材、事物,以此來更為牢固掌握基礎數學知識,能夠靈活運用數學公式、數學概念,在應對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數學題目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多思考,設定相應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中掌握數學解題規律、技巧,提升數學學習質量。
例如,在講解“正弦定理”的時候,教師可以設定數學懸念,讓學生在解答疑惑、思考問題過程中整合“正弦定理”數學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先提出數學問題:“在之前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于三角形已經有了全面的認知,對于大角對大邊同學們有誰了解它的證明過程?”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有一個學生家中擁有一塊三角形的黃瓜地,需要在地里面種上黃瓜種子,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菜地中的一個夾角與兩條邊計算菜地的總面積,需要采用何種方法展開計算?”通過這個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討論、思考中來引入“正弦定理”數學知識,接下來教師再講解正弦定理公式,讓學生利用公式來計算菜地的實際面積。又比如,在講解“排列與組合”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聯想生活中的旅游景區,并且設定相應的問題情境“小紅、小明、小剛3個人需要游覽景區中的4個景點,并且每一個人最少游覽一個景點,一共有都多少種方法?”在設定問題情境之后,學生通常都習慣于采用分布計算的方法,最終能夠得出72種方法,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運用列舉法,把能夠涉及到的方法都陳列出來,最終會發現只包含了36種方法,之前的算法中存在重復計數的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思路,還能夠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在數學問題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讓思緒始終處于運轉狀態,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通過自己的探究、思考加深對正弦定理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三)設定開放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多多設定一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以此來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所學數學知識、鞏固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養。在當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意識到了課堂提問、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數學問題缺乏一定的啟發性與開放性,存在形式重于實質的問題,無法展現出數學問題情境的教育優勢。由此,教師需要多多設定一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數學問題,從中來表達自己真實的學習想法、觀點,這樣才能夠順利完成預期的數學學習目標。
例如,在講解“圓錐曲線”數學知識的時候,要想讓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推理與聯想,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中的例題內容,構建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情境,從中來提出問題:“通過數學教材中的例題,學生們能夠總結出幾種具體的解法?怎樣正確計算圓心到達直線之間的距離?”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問題來寫出圓錐公式,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解答問題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也能夠從中掌握技巧、方法,學會多思路分析數學定理與數學公式,以此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一道例題為“曲線3屬于上半橢圓和部分拋物線構成的,并且C1與C2之間的公共點為A與B,其中離心率為,需要結合圖1和條件來求得a與b的值。”對于這道數學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來解答問題,最終總結出C1與C2方程之中,y=0,那么b=1,A(-1,0),B(1,0)是上半橢圓中C1中的頂點,可以設C1半焦距為c,同時,結合,,最終得出a=2,b=1。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去總結與歸納,出示同類型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開展多元化練習,從中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與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在每一個數學學習階段,教師所要設定的開放性數學問題情境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數學初級認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接觸新的數學知識;在數學學習深入階段,教師要通過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在解決數學問題、思考數學問題期間,能夠靈活運用數學公式、數學原理、數學概念等,實現全面覆蓋、由點及面,讓學生圍繞數學問題來深度思考,內化所學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評價階段,教師也可以設定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尋找數學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數學實際學習需求,科學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鞏固數學知識,從中擁有更為全面、深刻的數學學習認知,掌握更多的數學學習技巧與規律,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與學生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除此之外,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此來設定差異化的問題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數學學習進度。
參考文獻
[1]劉亞婷、賀鎮坤、蔣會兵.基于布依民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視角的情境創設實踐與探索[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06):94-97+117.
[2]高翔.20世紀以來中國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內涵與要求的演變[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03):30-35.
[3]徐斌艷.高中數學教材探究內容的分析指標體系及比較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1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