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摘 要:近些年在我國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與完善浪潮中,人們對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逐步地提高重視,要求學生能夠達到熟練將各個板塊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教學目標。為此,探究項目式教學方法得以幫助提升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技術學科;項目式教學
引言: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提出項目式教學法并有效的實施應用,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豐富獲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創新意識的深化。本文就新課程標準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項目式教學法的應用進行探究。
一、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現狀及要求
信息化時代,高中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保持有濃厚的興趣及求知的渴望,而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性將知識直接傳輸給學生,學生大多數處于聽知識、記筆記,學習新課后通過題庫進行鞏固,循規蹈矩,學生思維未被真正的啟發,即使掌握了教學知識,但也無法靈活運用,忽視了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越高。信息發展迅速的時代,需培養創新人才、注重知識的建構、改進教學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收集、分析、處理和運用信息,主動地探索、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核心素養中提出了教學模式的改變需思考兩個問題,如何從單純學習知識點轉變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養成,如何做到關注教什么轉變成關注學生需要什么,讓知識變成素養與智慧。因此鼓勵項目式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進行應用,把學生的學習融入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任務中,讓技術的學習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項目式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下,項目式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領域上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對教學的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項目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教學核心進行開展的教學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項目,針對信息技術學科,它主要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同時,項目式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能夠緊密的呼應教學目標,其實施條件的普遍適宜性非常便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
項目式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可以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半開放式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當起教學的主人,處于核心的位置;同時,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觸動學生鐘愛學習,在育人樹德的教學思想下幫助學生全面良好的發展。
三、項目式教學的策略
(一)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原則
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透徹的了解與認知到學科的重要性,對于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著重要的幫助。教師要善于將教材知識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相互結合,用學生們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現象來體現出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應用。這樣不僅能夠將較為抽象復雜的學科知識簡單化,同時還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學生能夠切實的體會到信息技術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貼近生活實踐,提出教材中的項目式教學,有利于高中學生學習壓力的緩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二)創建數字化的學科學習平臺
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需要緊密聯系到數字化學習平臺,特別是在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充分的發揮出數字化學習平臺的重要優勢。創建數字化的學科學習平臺幫助有效的加強師生之間的學術互動交流;同時還能更為高效的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內容,有效的節約了學生自己搜集學習材料的時間,提高了信息技術學科項目的設定以及實施效率;也良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加強教學活動的深度
現如今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能夠合理的加強教學活動的深度,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的增強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許多高中生目前已經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能夠靈活的應用各種學習資源來幫助獲取更多的學科知識內容。所以在教學活動項目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主要還是起到引導輔助的作用,對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教師要做到積極正確的方向指引,合理的增加難度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綜合應用分析來找到問題答案。
(四)構建全面的教學評估體系
在信息技術學科的項目式教學中,在每個項目活動結束后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表現以及知識掌握程度的評估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探究項目的評估過程中,不僅能夠大大的增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到自身的學科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在項目活動中的優勢以及不足。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構建全面的教學評估體系,豐富教學評價的形式。評價環節可激發學生知識碰撞的火花,在點評他人的同時還能夠審視到自身的項目探究表現。增加學生的自我評估環節,學生在對自身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實際操作能力評估的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探究項目的總結能力,幫助積累更多的信息技術項目的操作經驗。由此可見,教師能夠構建一個全面的教學評估體系,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與完善有著重要的幫助。
四、項目式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建學習情境發掘問題所在,確定項目主題
項目活動的設定以及開展工作前,基于課程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個合理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自身的各項技能來制定解決方案探究。教師可在項目式活動的設定與開展過程中,指引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實例,根據實例提出問題。
以高中信息技術必修1數據與計算“3.4加密與解密”課程為例,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會分析生活中的數據安全問題,理解對數據進行保護的意義。教師通過設計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有關信息安全意識的問題,問卷收集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程度的數據,教師引導學生從問卷結果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學生提出身邊的人們信息安全意識的缺失,從而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繪制信息安全藍圖”的項目式教學。
以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程創客為例,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當今熱議的垃圾分類事件,其中存在人們分類不清楚,混亂運輸、運輸不通暢,效率不高、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引發思考:能否應用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垃圾分類中的困難。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基于Arduino的智能垃圾分揀器”。
(二)項目的實施與應用
教師需引導學生設定有效的實施方案,確保學生能夠在項目問題的研究探討中,充分應用以往所學過的學科基礎知識。同時在項目開展與研究過程中需要教師提供一些技術支持作為輔助,如微課、umu平臺、思維導圖。學生對項目進行系統的計劃設定后,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來完成活動項目。
在信息安全藍圖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收集的問卷結果中發現生活中具體的信息安全意識缺乏地方,并通過互聯網進行查找探索信息,提出合理地應對信息安全問題的方案。在項目展開的過程中,學生訪問umu教學平臺,學習教師分享的python語言的文字加密與解密技術,能更深入探究如何做到信息安全。全班同學利用騰訊在線文檔實時同步分享想法,不斷地充實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方案,最終展示出全班同學團結一心繪制地信息安全藍圖。此項目式教學的開展,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十足。
基于Arduino的智能垃圾分揀器制作過程中,確保學生的研究項目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師需要在過程中提供軟、硬件方面的幫助,如Arduino設備、編程技術、傳感器使用指南等等。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教師創設的umu教學平臺進行學習相關知識,實現智能垃圾分揀器通過垃圾投放口、分揀滑道、傳送帶這三部分來進行工作,先把各類垃圾用對應顏色的袋子裝好,垃圾桶里的所有垃圾倒進垃圾投放口,通過投放口的傳送帶進行運輸,同時通過傳送帶上的顏色傳感器會自動識別出垃圾的顏色,在檢測到顏色后,馬上判斷出這是哪一類垃圾,由舵機控制的分揀滑道轉向相應顏色的垃圾桶里面,垃圾分揀器不僅可以分揀垃圾還可以對垃圾進行消菌殺毒,以免病菌的滋生。讓分類后的垃圾變得干凈。
(三)項目總結提升
學生根據項目來總結自己的實際學習經驗與感想,并進行自評與互評,在學科項目回顧、總結的過程中,鞏固學科知識內容,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培養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繪制信息安全藍圖”項目作品完成后,引導學生拿課堂生成的成果,行動起來,讓信息更安全!從項目中反思自己、分享項目幫助別人、造福社會,學生的良好信息習慣得到培養,調動學生人生態度的積極性,有所社會擔當。
分享“基于Arduino的智能垃圾分揀器”項目,學生對項目作品進行評價,從而再加改善。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制作的智能垃圾分揀器可立即投入班級中使用,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自豪感;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信息技術對于我們日常生活而言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從身邊發現問題,再利用信息技術的邏輯思維手段思考并提出解決的方法。
結束語
在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下,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能夠充分的應用項目式教學法并發揮其重要的教學優勢,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能力的提升,還是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培養都有著更為深層有效的幫助。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完善以往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有效的指導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實現高中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念平.新課標高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的項目式重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1):42-46.
[2]孫政庭.支撐多課程生態系統的高中信息技術實驗室重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1):54-58.
[3]以項目教學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與實踐[J].蔣慶榮.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2)
[4]項目式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褚震雨.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
[5]巧借項目式教學,促進兒童信息技術深度學習[J].郭蓉.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3)
[6]項目式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王秀田.學周刊.2018(16)
本文為莆田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學科項目式教學法的應用與研究》(立項編號:PTGFKT2017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