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新冠疫情期間,我國糧食安全經受住了考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我國充裕的糧食庫存,目前我國具有較為完善的儲備體系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儲備庫存。地方糧食儲備是國家糧食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的第一道防線,本文通過研究現階段地方儲備糧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該問題的解決方法,給我國地方儲備糧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地方糧食儲備管理
地方糧食儲備是我國糧食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儲備的職責是地方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加強市場調控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城鄉居民對優質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在確保儲備糧足量、安全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我國地方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是一個重大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儲備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儲備糧監管水平仍需提高
1.儲備糧管理主體之間缺少溝通協調機制。中儲糧和地方儲備糧之間以及各級地方儲備糧之間,缺少統一的溝通協調機制,往往在管理目標和方式上存在沖突。在糧食購銷和輪換時,出于各自利益考慮,承儲企業相互壓價銷售、競價采購的事情經常發生。
2.國有企業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依然存在。國有企業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依靠政策、依靠補貼的觀念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面對國家政策的改變,許多國有糧食儲備企業不主動思考如何面對現狀、改變現狀。陳舊的思想意識,導致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缺乏。
(二)地方儲備糧規模結構不盡合理
1.儲備規模小。經濟欠發達地區,缺少資金和動力發展糧食儲備,一些地區對糧食安全風險存在僥幸心理,至今都沒有完全落實“產區三個月、產銷平衡區4.5個月、銷區六個月”的規模要求。
2.儲備布局不合理。地區布局存在不合理性,產區儲量大,銷區儲量小,糧食銷區往往是人口密集且糧食市場的敏感地區,這些地區對糧食的需求較大。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省際調劑受到交通運輸能力的制約,糧食運輸難度大、成本高。
3.儲備品種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我國的地方儲備以原糧為主,成品糧比例較低。然而在應對突發性事件、自然災害中成品糧能最快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需要,具備更實際的應急作用。從質量結構上看,一般品質的儲備糧比例較大,優質品種偏少。出庫糧食缺乏市場競爭力。
4.儲備規模管理的科學性仍需完善。糧食儲備規模應與糧食生產保持反比例關系,即“豐增歉減”。然而,當糧食豐收、糧價下跌時,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意增加糧食儲備。當糧食歉產、糧價上漲時,地方政府又不得不增加儲備,甚至為了完成儲備計劃對儲備價格不加限制,對糧食價格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發展滯后
1.糧食儲備倉容不足。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七連豐,給糧食倉儲設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東北地區,部分原糧只能存放在罩棚等簡易設施中或形成“地趴糧”,露天儲糧比例逐年提高,不僅容易造成糧食發霉變質,同時也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
2.倉庫老舊問題突出。我國約60%的收儲設施陳舊老化嚴重,整體配套設備仍然落后,已不適應現代化儲糧技術要求。“糧食散儲、散運、散裝、散卸”的四散化比例不高,導致糧食儲備的效率低、成本高、風險大。
3.信息化建設滯后。我國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發展不平衡、數據共享程度不高、標準化工作滯后、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和糧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偏弱等問題。而北美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糧食儲備的機械化、智能化。
(四)儲備糧輪換機制僵化
1.財政負擔加重。儲備糧輪換形成的新陳價差需要由財政負擔,同時還需要負擔糧食出入庫費、貸款利息等其他費用(每年全國用于支付農發行的糧食貸款利息超過千億元),所以需要每年耗費大量的地方財政資金,導致地方財政負擔加重。
2.承儲企業虧損嚴重。近年來全國地方儲備規模增加,輪換集中交易期大量原糧輪換出庫銷售,新糧有最低收購價支撐,陳糧只能隨行就市,新舊糧價差增大;地方儲備糧承儲企業應將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開,儲備企業無法通過對輪換出庫糧食進行加工經營獲得收益來彌補輪換虧損。
二、完善地方儲備糧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地方儲備糧監管能力
1.建立和完善糧食儲備管理協調機制。一是確保中央與地方儲備糧輪換動用相協調。應當出臺政策,形成合理的協調機制,確保中央與地方儲備糧的輪換動用正常有序。二是在管理地方儲備糧計劃、存儲、動用、監督檢查時,要尋求一種合適的糧食、財政部門、農業發展銀行和承儲企業間的協調機制,降低協調成本,提高協調效率。
2.優化地方儲備糧管理體制。精簡政府儲備糧層級,明確儲備功能定位。撤銷市、縣級地方糧食儲備,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垂直管理,提高儲備糧管理效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儲備糧糧權統一歸省級人民政府,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儲備糧的計劃、存儲、動用等工作提出建議,各基層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協助做好本行政區域內地方儲備糧監管工作,保證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貫徹落實好各項涉糧政策。
3.激發糧食儲備企業發展動力。要強化糧食儲備企業市場意識,一方面,糧食儲備企業應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找準企業發展方向,激活企業發展新動力。另一方面,糧食儲備企業應破除計劃經濟慣性思維和“吃政策飯”路徑依賴,將被動參與競爭轉變成為主動融入市場,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合理調整地方儲備糧規模結構
1.充實地方儲備糧規模。地方儲備糧規模要與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糧食產銷情況、人口總量相協調。根據我國相關規定,地方儲備糧規模因各個地區發展水平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具體為保證糧食產區3個月、產銷平衡區4.5個月、銷區6個月的市場供應量,同時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價格易波動地區建立滿足10到15天的成品糧儲備。
2.優化地方儲備糧結構。一是調整現階段儲備糧主要集中于主產區的格局,適度增加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糧食儲備的規模,實現各區糧食儲備的基本均衡。二是地方糧食儲備應考慮當地居民口糧消費習慣,以防儲備結構與消費結構不匹配,應增加本地無法生產或生產量較小的品種儲備。適度增加優質糧食的儲備比例。
(三)提升完善儲糧基礎設施條件
1.推進現代化糧食儲備庫建設。充分整合利用合現有資源,擴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儲備庫建設,逐步解決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加快推進地方儲備糧庫的增容擴建,不斷提升糧食倉儲的現代化水平。
2.打造現代化糧食物流園區。打造集糧食收儲、加工、交易、銷售、運輸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糧食物流產業園。從暢通流通渠道,保障供給安全,推動產業升級的角度出發,帶動糧食儲備企業從傳統的經營模式向多元化經營模式轉變。
3.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結合“互聯網+糧食”戰略,提升糧食倉儲信息化水平,推進全國糧食倉儲信息化全覆蓋,依靠信息化技術對糧食和物資實時存儲數量和質量進行監測,為糧食儲備布局優化、產能建設、應急預案制定、應急指揮調度提供信息化支撐。
(四)創新地方儲備糧輪換制度
1.探索糧食動態存儲新模式。在保障政府靜態儲備規模不低于安全規模數(90%)的前提下,建立一定規模的“動態儲備”。動態糧食儲備依托本地糧食加工企業,糧權歸屬地方政府,規定加工企業始終保有數量、質量、品種符合政府要求的庫存糧食,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儲存補貼,根據加工企業生產需要輪入輪出,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對企業庫存糧食是否符合要求進行檢查。
2.提升交易平臺服務能力。結合儲備糧輪換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加強儲備糧輪換網上競價交易,優化硬件設施和交易服務水平。做好糧食產銷銜接,構建糧食合作關系,拓寬覆蓋面,增加用糧購糧企業會員,為儲備糧采購推薦和儲備一批實力強、信用好的供糧企業參與交易;加強糧食市場行情發布,為儲備輪換企業提供信息參考。
參考文獻:
[1]宋娜.基于糧食安全的陜西省儲備糧管理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16
[2]張偉.朝陽市地方糧食儲備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2016
作者簡介:楊帥(1986.5-),女,漢族,河南省沈丘縣人,經濟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糧油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對貴州省糧食改革發展重要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思路舉措,為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領域政策體系建設和制定出臺重大政策提供理論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