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要:新時代“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發力、聯動同行、融合發展,是高校實現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有效路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必然選擇。深入開展融合發展工作,必須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教師間深度合作,形成協同效應,還要有制度上的保障。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融合發展
新時代對大學思政課育人主渠道作用的發揮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課程都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進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是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落實,是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具體措施,是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改革創新。合發展的意義要進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研究,首先要闡述清楚研究內容的范疇和意義。
(一)何為“融合”?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對“融合”的解釋,融合是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由此可知,融合的事物是不同的,其結果是“合成一體”。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顯然是兩個不同的事物,要研究新時代大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首先也要分清二者的范疇。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的范疇新時代大學思政課程主要如下 :專科生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課程。本科生除了以上課程,還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碩士研究生主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還要從“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中選擇 1 門作為選修課。博士研究生主要有“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還要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著作選讀”,列入學校博士生公共選修課。
這些思政課程都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
(三)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范疇大學課程是學科知識的整合,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支撐。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或活動過程中,這一過程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 因此,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讓所有非思政課程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也滲透到所有非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新時代大學課程思政涉及到所有非思政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可以劃分為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兩類,在大學課程體系中約占 80% 課時,分布在每個學期,是全過程育人的主要載體,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程。
(四)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意義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新時代大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也是各組成課程相互作用的發展變化過程,最終目的是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完成新時代大學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需要。新時代大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通過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協同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構建包含大學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育人導向,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目標。其次,是新時代提高大學師生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的需要。進入新時代以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派出巡視組對大學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了專項巡視,發現有些高校師生在網絡上發表一些歪曲歷史事實的錯誤言論的現象;有些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觀念。這就要求改正和提高大學師生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消除大學師生中存在的錯誤思想,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第三,是新時代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又是育人體系的核心課程和關鍵課程,還是改進大學思政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調研發現,思政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部分大學生不參與、不互動,不能入腦、入心;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課程綜合利用網絡新媒體、大數據技術等進行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不強,照本宣科,方法單一等問題。急需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效果。第四,是新時代改善非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許多大學辦學定位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在學科專業設置與教學中優先考慮開設與地方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的專業課程,并強化這些學科專業在教學實踐中的分量與地位,壓縮甚至侵占了思政課程和其他通識課程,缺乏了價值引領和精神素養的教育,使大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動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又影響了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造成了專業課教師只“授業”不“傳道”的片面教育現象。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關鍵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關鍵還是在于堅定教師的自信。首先要樹立學科自信。新時代以來,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思政工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地方財政部門設置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專項經費,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其次要樹立教育自信。中國崛起被國際媒體稱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全球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四個自信”不斷增強,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文化自信重要體現在教育自信上。第三要樹立事業自信。我們從事的思政課是政治性、學術性、專業性都很強的課程,要對思政課教育事業充滿信心。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關鍵也在思政課教師。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需要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需要思政課教師。要按照“六要”標準,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六要”標準是思政課隊伍建設的重要標準,也是思政課教師提升素質和水平的努力方向。只有思政課教師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善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受到學生歡迎,從而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總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需要展開研究,厘清概念,大膽探索。“課程思政”并不是教學觀念的一場變革,而是教學觀念的理性回歸,教育本來就是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教師本職就是要“傳道、授業、解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云分校 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