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尋 曹秋健 鄔建青
摘 要:文章首先從就業、產能、底層經濟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地攤經濟的重要性,又對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電子商務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和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然后基于耦合內容并結合所處環境探析地攤經濟與電子商務兩者的相似與聯結,進而從數據信息、管理機制、消費體驗和治理模式的升級三個方面提出電商賦能地攤經濟的耦合策略,為推動地攤經濟與電子商務在后疫情時代注入動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攤經濟 電子商務 耦合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046-02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就業矛盾突出,國民經濟嚴重受創。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二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高達6.2%,且第一季度我國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面對經濟復蘇與刺激消費的迫切需要,重啟地攤經濟是新時代特殊價值的重要體現,是促消費、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舉措。電子商務持續發展是新時代保持經濟活力的基本需要,是驅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新情境、新需求背景下,電子商務和地攤經濟都迎來各自的發展機遇,電商賦能地攤經濟,突破傳統發展限制,反之,電子商務通過地攤經濟實現“下沉”。
一、地攤經濟的重要性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取效益的一種經濟形式,這是最原始、最基礎的初級商業形式[1]。它作為實體經濟的擴充,品類的非單一化契合了社會不同目標客戶群體的多元化消費需求,具有準入要求低、失敗風險低、商品價格低等獨特優勢。
1.地攤經濟能改善就業矛盾,保障民生。特殊時期全國多地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受創,相關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大,吸附就業能力降低,崗位供需嚴重不平衡,致使本就嚴峻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地攤經濟能吸收剩余勞動力,適應不同層次的社會勞動力,失業人員能夠通過地攤經濟獲取其物質生活所需,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大力發展地攤經濟能實現低成本快速帶動就業,穩定基本民生大局[2]。
2.地攤經濟能化解企業產能,穩定經濟。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我國外貿出口嚴重受限,部分中小微企業面臨大量外貿訂單流失以及客流下降的現狀,企業產品銷售渠道受阻,產能嚴重積壓,導致現金流斷裂,造成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地攤經濟能夠幫助中小微企業通過低價策略,刺激需求,撬動消費邊際效應,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恢復企業現金流,保住市場主體和經濟基本盤,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全局[3]。
3.地攤經濟能便捷群眾生活,促進內需。地攤經濟不同于高檔專柜以及街道商鋪,它是城鎮經濟不同消費需求的經濟補充,適應城市消費市場多元化需求。地攤經濟擺攤設置點主要針對人流密集區的街邊,多為消費者經常來往的必經之處,能保證基礎總體流量,提升地攤經濟交易量。地攤經濟商品陳列層次明晰,品類繁多,價格低廉以及貼近群眾日常生活,購買相關商品只需挑選心儀產品付錢即可,流程簡單、隨處可選、隨時可購,能擴大內需,便捷群眾生活,地攤經濟的發展能釋放社會底層經濟活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廣泛社會基礎[4]。
二、疫情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疫情期間,電子商務憑借獨特的網絡優勢,凸顯了強大資源銜接與刺激經濟活力的能力,既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也能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其抓住機遇不斷擴大發展,交易量呈快速增長態勢,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增加。
1.電子商務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據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25.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3%。其中,三季度電子商務交易額9.72萬億元,增長14.1%。農村電商突破1300萬家。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936.8億元,增長31.0%,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由目前電商交易總量增幅、所占比率等各方面數據表明,我國電子商務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5]。
2.電子商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手機網絡規模達9.32億,其中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7億,占手機網民的80.1%。電子商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業態,而疫情的發展也在無形中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電子商務主要涉及的是飲食消費產業,疫情期間生鮮類,家居服飾,食品餐館,家電建材等行業的用戶活躍度均獲得大幅度增長,電子商務的涵蓋范圍也越來越廣。
三、電子商務與地攤經濟耦合內容
所謂耦合是指兩個具有相近相通,又相差相異的系統,不僅有靜態的相似性,也有動態的互動性[6],即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以致連接、聯合的現象。疫情背景下地攤經濟與電子商務關系密切,電子商務是地攤經濟迎合市場環境的需要,地攤經濟是電子商務滲透市場領域的橋梁。正是處于疫情特殊背景下,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兩者的發展存在雙重耦合的特點。
1.二者發展動力皆來源于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發展到現今都經歷過一段跌宕起伏的發展過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地攤就已出現在居民生活中,因諸多因素制約致使地攤經濟的發展斷斷續續;上個世紀末年中國電商開啟紀元,其經歷萌芽、雛形、回暖、穩定、群雄五個發展時期。基于人們消費水平的升級,人們消費目標不再局限于買到商品,消費水平不僅存在于物質消費。對此,消費市場倒逼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進行轉型升級,地攤經濟所呈現的不再是簡單擺點設攤售賣商品的景象,而是經營多樣化,商品多元化,個別還進一步結合地方文化展現地攤文化,電子商務不再是消費者與商品兩端主體的簡單相連,而是精確用戶需求[7]。可以看出,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不斷發展與進步其動力與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息息相關。
2.二者對各主體都秉持高度包容開放的態度。“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是習總書記對包容開放的詩意表達,倡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理念驅動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落實防控疫情環境下地攤經濟“松綁”政策,地攤經濟與電子商務兩者皆秉持高度包容開放的態度,堅持多元并存、和諧共生的原則,結合創業門檻低、創新難度低、從事人員主體不限等優勢,充分發揮各自主體的積極作用,在各自領域內活躍發展。
3.二者都因特殊背景求取各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受疫情影響,眾多行業遭受到嚴重沖擊,為平穩經濟發展及保障民生,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緊捉發展契機,實現質的飛躍。國家出臺一系列扶持地攤經濟的政策,為其保駕護航;同時地攤經濟借助電子商務的力量,融合電商元素,在各行業發展中拔得頭籌;反之,電子商務抓住時事熱點,采取“電商下沉”主動為地攤經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舉措,充分展現社會責任感,加快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地攤經濟和電子商務順應時代潮流,尊重特殊時期主體的多元并存的共生,兩者相輔相成,全力刺激內需,驅動經濟發展,契合新情境下人民滿意度提升的現實需求,致力于求取本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四、電子商務與地攤經濟耦合策略
基于電子商務與地攤經濟兩者的耦合性,自地攤經濟相關政策的逐步開放以來,幾大電商頭部力量為此也紛紛制定了扶持計劃。阿里巴巴出臺“地攤經濟”幫扶計劃,提供超700億免息賒購。京東發布“星星之火”計劃,為每個地攤提供最高10萬元無息賒購。蘇寧易購推出“夜逛合伙人”計劃,為夜市餐飲店提供免費冷鏈倉儲服務。從各大電商平臺對待地攤經濟的態度可以看出,電子商務進一步深入,從線上進入線上和線下齊頭并進,賦能地攤經濟助力其發展,發揮顯著作用。
1.電子商務為地攤經濟提供數據信息。傳統地攤經濟業態為了捕獲顧客主體的相關信息,需要耗費人力和財力進行收集,最大限度了解顧客需求,避免偏離市場需求。但借助電子商務數據,顧客信息的獲取渠道就發生了改變。對攤主來說,利用所分析的數據,能將一定范圍內的各地區各商品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并按攤主的貨物需求,篩選出最經濟的方案,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 數據智能化分析能確保地攤經濟的商品精準進貨,精準定位客戶需求、幫助地攤主準確契合目標客戶群體的偏好,采取針對性方案,為初入地攤市場的創業者提供決策依據,降低經營試錯成本。對顧客來說,攤主利用電子商務數據所得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滿足自身需求,提升自我體驗感。
2.電子商務創新建立地攤經濟管理機制。地攤經濟在促進就業發揮正向作用,同時也逐漸暴露人群聚集、治理監管、信息安全諸多現實風險,亟待法治思維予以及時回應與紓解{8}。為此,地攤經濟管理應借助電子商務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攤主通過電商平臺相關信息登記在冊,實現大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從而讓地攤管理者通過數據分析清晰了解攤點布局,掌握地攤經濟的人員分布與地點規劃,極大程度地節省城管人員對地攤市場監管的時間,提高管理地攤市場的效率。
3.電子商務推動地攤經濟實現消費體驗和治理模式的升級。縱觀地攤經濟的興衰歷程,顯然發現當前所謂“地攤經濟”在表象上似是回歸馬路市井的降級型消費模式,該模式存在的誠信缺失、客流不穩、監督困難等痛點一直被詬病。事實上在各類大數據的參與和支持下,其商品來源、獲客渠道、交易形式等均產生顯著變化{8}。要想實現買賣雙方雙贏,就需要打通溝通和監督渠道。攤主及地攤管理者應與電商平臺建立完善消費者監督與反饋機制,支持消費者通過線上平臺發表言論,反映商品和服務問題,這能為消費者提供發聲和維權渠道,切實保障其權益,也有利于改善地攤經營商家商品服務質量。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背景電子商務與地攤經濟秉持共生態度,利用兩者雙重耦合協同發展,與時俱進,電商賦能地攤經濟解決現存問題,積極創新發展,進而達到促業保民生以及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滿足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金項目】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基于電商體系下地攤經濟經營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202013806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胡彥偉.芻議地攤經濟[J].遼寧經濟,2020(10)
[2] 龐明禮,陳念平.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擠壓與行動者策略——關于城管執法研究的文獻綜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0(2)
[3] 謝海龍,王偉鋒,湯武.地攤經濟的可持續性——基于政府管理與金融支持的視角[J].銀行家,2020(9)
[4] 孫丹丹.中小微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及享受政策支持的研究.華北金融,2020(11)
[5] 裴長洪.“六穩”“六保”與高質量發展內在聯系探討[J].財經問題研究,2020(10)
[6] 馬翀煒.知識譜系的構建與人類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國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J].思想戰線,2019(4)
[7] 姜婷.“宅經濟”促進電商消費升級[J].人民論壇,2020.
[8] 陳兵.地攤經濟重啟與更生的法治軌道[J].人民論壇,2020.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湖南長沙 4101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