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聚焦政府采購領域的新形勢、新問題,國家從加強采購人主體責任,明確采購人、主管預算單位、采購代理機構、監管部門等相關單位職責分工和責任,以提高政府采購運行效率為重點,健全政府采購全過程績效管理機制,推動政府采購監管從過程控制為主轉向績效管理為主,促進優質優價采購、落實政府采購政策、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但在現實運行工作中又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針對這些新的問題,要不斷探討研究解決的辦法,以保證采購公開、公平,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關健詞:監管 互聯網+政府采購 優化營商環境 代理機構業務素質 專家能力 資金效益
中圖分類號:F8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286-03
為了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政府采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廉政建設,國家在2002年頒布了《政府采購法》,為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政府采購行為,2013年10月公布了《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74號,2015年3月頒布了《政府采購實施條例》,2017年7月公布了《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87號,其間還出臺了一些關于政府采購內部控制、需求及招標文件的公開、公示,代理機構、評審專家等等辦法來不斷完善政府采購行為。但因采購的背后就是利益,所以有些參與者為了獲得利益,會不斷地破解各種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密碼,使得供應商造假、圍標、暗箱操作等新的問題又在不斷出現,這就需要我們政府采購監督人員迅速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加強監管,堵塞漏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一、政府采購的現狀
2019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為33067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別為10%和3.3%。建立全流程信息公開機制,開展“陽光下的交易”,是近年來政府采購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采購管理體制日趨完善,不斷豐富和完善以公開招標為主要采購方式的政府采購交易制度體系,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穩步推進“互聯網+政府采購”,加強中央和地方電子賣場建設,提升采購效率。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監督管理不到位
一是監督管理機制不建全。財政部門作為重要監督部門,其監督內容不明確,監督辦法受限,會出現看到了問題,而沒有職權和技術取證的問題。比如,圍標、串標的問題,財政監督部門是無法從面上看出問題,搜集證據手段少,可以調查取得的技術手段幾乎沒有。如果公安、審計、紀檢等部門,通過技術手段可能會實現目的。財政監督部門如果通過合規的程序請求各相關部門配合調查的話,還有一個投訴質疑回復時限問題,《政府采購質疑和投訴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財政部門應當自收到投訴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對投訴事項作出處理決定。二是社會公眾監督能力有限。有些投標人內容需保密,一些公眾和參與者看不到,現在在各地實行“放管服”和優化營商環境的條件下,有一些無犯罪證明、小微企業證明等,都需要企業自己單位出示蓋章的證明材料,有些外地企業因是跨區投標,造假的機率大,投標參與單位對該單位不了解,即使公示制度完善,又因跨區調查困難很大,失信成本低,使得一些企業鋌而走險。三是事中事后監督不到位。招標完成后,進入合同簽定階段和工程實施階段,因采購單位(采購人)沒有專業工程管理人員,在合同簽定時因把關不嚴,出現了好多付款方式、結算方式、變更追加認定等方面的諸多管理漏洞。再就是施工現場,因監督人員不專業或不到位,管理不嚴出現材料和工程質量問題的發生。轉包、分包等現象也經常出現。
(二)信息技術領域監管不到位
“互聯網+招標采購”的推廣應用,首先,招標代理和專家等人員以及監督人員招標采購專業素質能力不適應,導致工作被動。其次,隨著信息透明,以往那些保護封閉、暗箱操作、腐敗交易等違法違規者必然會受到沖擊,而在利益的驅使下,利用不同的手段,想辦法通過作記號、固定頁碼內容、圍獵信息平臺等來實現目的。
(三)違約成本太低
違約成本太低使得圍標、串標一直是招投標領域一個不死的癌癥,還有就是中標后棄標也成為采購人頭疼的事,嚴重影響了采購人的采購質量和效率。有些地方處罰只在一年內不得在本地區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所以有些人就借外地企業參加,一旦被處罰,以后就不再用了,對違約者來說沒有影響。
(四)代理機構人員素質不高
根據《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2018年2月住建部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廢止<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代理機構資格認定辦法>的決定》,全面取消招標代理資格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消招標代理機構資格認定后,招標代理機構不再需要取得資質證書即可承辦招標代理業務。政策的放開,短時間內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招標代理機構出現了井噴式發展,某市從2017年的100家左右,發展到2018年底的400多家,部分業務專業能力極差,更別說現代的電子標了,但為了生存他們也是利用各種關系到處爭取項目,但根本無法保證招標質量。
(五)選定代理機構的原則不明確
《政府采購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采購人有權自行選擇采購代理機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為采購人指定采購代理機構。該條明確了代理機構的確定由采購人來確定,但是采購人以何種方式確定沒有進行明確,所以,各地在代理機構的選擇上方式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現象。選擇的代理機構業務能力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了采購的質量和工作效率。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政府采購全方位監督管理
一是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規范明細地厘清各主體監督管理范圍和職責清單,并明確責任和處罰。加強監督部門專業技術手段,便于監督過程中的取證工作。二是加強企業查詢信息公開力度,建立全國聯網的企業情況信息公開平臺,對于一些在招投標中需由企業自行提供的業績、加分項、各類證明、證件都有公開,公開前有關部門進行認真的審核,這個平臺也可以只能在部分規范市場行為的單位進行查詢。目前,財政監督部門只能在例如:“天眼查”中查詢企業情況,但因信息的可靠性、全面性等原因,無法滿足監督部門工作需要。三是加強預算單位內控制度建設,財政部2016年就發布了《關于加強政府采購活動內部控制管理的指導意見》,山東省也隨即出臺了《山東省政府采購預算單位內部控制管理規范》,各預算單位應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培養專業的人才,加強對采購事中和事后的監督管理,防止資金的浪費和工程質量問題的產生。比如:在公務員或事業編中招幾個專業的工程領域人才,不要只想招寫材料的或單位主業的專業人才。
(二)提高政府采購電子招標的監管力度
加強電子招標平臺的監督管理,目前多數工作人員和監督管理部門是從如何完善電子平臺,實施好“放管服”和如何搞好服務上下功夫,對于平臺交易過程中的監督辦法少,重視程度不夠,個別時候對被動出現偷梁換柱查無證據或毫無查覺,所以加強平臺管理是電子招標監督的重中之重。
(三)加強全國性的失信平臺建設
《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實施條例》等,都對各政府采購參與主體的違約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因全國性的失信平臺不建全,特別是對外地供應商調查、處罰的繁瑣性,使得一些問題處理不到位,如果建立了政府采購和招投標全國性的失信的平臺,只要有失信行為,能在全國范圍內,在一定時期禁止參加所有政府采購活動,并且這個失信平臺,在各地評標時各代理機構和評審專家評標時可以現場調取,發現問題,當場清退。在全國建立一種不敢失信、不想失信的氛圍,來維護國家提倡的誠信體系建設,給政府采購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繼續加強代理機構人員素質培養
2018年前的代理機構素質總體較高,個別代理機構只是有部分現場輔助人員沒有《招標師職業資格》證書,取得證書的考試內容能夠滿足一般的開標活動需要,取消后,好多代理機構的從業人員只有一個有證書的,有的甚至一個都沒有,問題國家已取消了考試。2019年,雖然又可以考試了,但因沒有強制性,造成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為提高政府采購的嚴謹性、準確性,行政監管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代理機構的監管。例如,通過項目隨機抽查或招標后評估,對代理機構招標執行過程進行合規性審查;通過定期培訓和考試等方式,提升代理機構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同時,建立代理機構信用評價機制,將代理機構的信用記錄納入監管范圍,從而提升學習和進步的積極性。
(五)明確采購人選定代理機構基本原則
應明確采購人選定代理機構的選定的標準和方式,有關法律、法規只說了代理機構由采購人選定,沒有明確如何選定,標準是什么?這給也采購人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明確怎么選,或采購入圍、或看業績、或采用方便性原則等等。選定原則不明確,沒有標準的選定代理機構,使得一些信譽差的代理機構有了可乘之機,也使得采購人的項目頻繁出現投訴,造成延誤項目實施的情況。所以規范采購人選定代理機構標準是高標準完成代理工作的基礎,也是采購人所盼望的,能夠減輕采購人在選定代理機構時來自于各方的壓力。
(六)加強評標專家業務能力和素質培養
為進一步規范評標專家行為,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評標專家的管理。一是各地政府采購專家監督的行政單位要通過定期培訓、定期抽查等方式,上級根據工作需要,定期出臺專業培訓計劃,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升評委的道德素養和專業水平。二是要推動評標結果信息公開,利用各地區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最大限度地公開評標詳細資料,接受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監督。三是對專家的年齡,特別是評電子標的年齡要加以限制,從而提高評標的準確性和快捷性,避免出現眼花或不熟悉電腦操作造成評標失誤的問題發生。
綜上所述,在國家不斷完善依法治國的今天,在政府采購領域,我們要在工作的同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通過學習和總結,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和辦法,不斷地探究和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為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使政府采購制度向更加健康、完善的方向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文學權.電子化改革,讓政府采購提績效降成本[J].政府采購信息.
[2] 財政部.政府采購質疑和投訴辦法.[OB/OL].財政部官方網站,2018.1.3.
[3] 財政部.關于加強政府采購活動內部控制管理的指導意見[OB/OL].財政部官方網站,2016.6.29.
[4] 財政部.2019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為33067.0億元[OB/OL].人民網,2020.8.28.
(作者單位:平原縣財政局 山東平原 253100)
[作者簡介:宋曉華,平原縣財政局副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財政稅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