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作品,其以主旨之妙、人物之妙、心理刻畫之妙、語言之妙成為一部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經典之作。園林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活動空間,其園內的動植物,通過比德的手法聯系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和品格,從而具有豐富的生命意味。
【關鍵詞】《牡丹亭》;動植物意象;生命意味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2-0023-02
湯顯祖是中國明代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與同時代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并稱“東西曲壇偉人”。湯顯祖曾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①,因為《牡丹亭》是他一生性情的真實寫照。
湯顯祖少小成名,很有詩才,十三歲補諸生,二十一歲中舉人。但因個性耿直,拒絕權臣張居正拉攏,致其連續落第。終至萬歷十一年始中進士,他已三十三歲。又因不隨官場流俗,他一生仕途不順。最后他對官場的齷齪再也忍受不了,在一五九八年春,上交辭呈,不待上級批準,就效仿陶淵明回到老家臨川。他在老家城里構建玉茗堂,不久完成了《牡丹亭》創作。
“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1]
牡丹亭地處南安太守府的后花園內。園林內名花異草,有六七座亭臺,一兩架秋千,曲水流觴,太湖山石。園林中的花紅柳綠,鶯歌燕語,通過比德手法,具有了與人物共同的生命意味。筆者將從園中動物(鶯、燕)和植物(柳、梅、杜鵑、荼蘼、牡丹)來賞析它們豐富的意象美。
一、鶯·燕
鶯和燕子是南方地區常見的鳥,是春的使者。它們大都身形小巧,歌聲清脆優美,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性。鶯和燕子被古人認為是鳥類中愛情忠貞的典型。鶯喜歡成雙結對在林中飛行即“鸝必匹飛”,燕子一生也只有一個伴侶,一旦結合就不再另結新歡。中國古代婚戀習俗中有“黃鳥于飛”“鶯儔燕侶”,常用來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中國古代文人特別喜歡在文學創作中將鶯和燕子聯系起來,形成“鶯”和“燕”的意象組合。他們側重從聽覺角度描寫,如“鶯歌燕語”“鶯啼燕語”等。“鶯”和“燕”的意象組合包含的思想意蘊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描寫萬物復蘇,春光明媚,一片熱鬧之景;二是“鶯歌燕語”常惹起閨中女子相思之情;三是引起人對春天不同的感受,如傷春、惜春之情。
“鶯”和“燕”的意象在《牡丹亭》中主要出現于《驚夢》《寫真》《詰病》《冥判》。《牡丹亭》第十出《驚夢》描寫杜麗娘打扮艷麗到后花園賞春,看到了花開滿園,成對兒鶯燕,聽到生生燕語,嚦嚦鶯歌。但她卻發出“園子委是觀之不足,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樓臺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2]為何?因為春色惱人。杜麗娘看到滿園姹紫嫣紅卻無人欣賞,只有斷井頹垣。她不禁聯想到了自己二八年華,空有青春美貌,卻無折桂之夫,蟾宮之客,只能在深閨之中虛度青春。園林中的鶯歌燕語,只會引起杜麗娘一片思春之情,但這份情卻又無處寄托,最終只能去夢中尋找。
十四出《寫真》,杜麗娘兩次游園后,寢食悠悠,為春所傷,日益消瘦。春香勸解道:“這兩度春游忒分曉,是禁不的燕抄鶯鬧。”杜麗娘第一次游園引發了春思,在夢中與柳夢梅繾綣,夢醒后如有所失,從此茶飯不思,想著舊夢重來。她一日遍撇下春香,再次游園,期待能與夢中情人相逢。這番努力終是枉然,情欲焦灼讓杜麗娘形容消瘦,于是她自行描畫行樂圖并題詩一首。第十六出《詰病》,杜麗娘生病,杜夫人本以為是風寒暑濕,沒想到病了半年未好,于是詰問春香。春香只能回答是相思病。杜夫人怪丫鬟帶小姐游園,“大古是煙花惹事,鶯燕成招,云月知情。”第二十三出《冥判》,杜麗娘鬼魂來到陰曹地府,胡判官查問她死因。原來杜麗娘慕色而亡,胡判官便要將她貶到“燕鶯對”里去。但花神辯解杜麗娘是千金小姐,只是夢中犯罪,并和柳夢梅有姻緣。因此胡判官放了杜麗娘離開陰間,花神派花間四友(鶯窺、燕猜、蜂媒、蝶采)由杜麗娘差遣,助她回后花園與柳夢梅相逢。總之,園林中的鶯歌燕語熱鬧場景襯托出杜麗娘的形單影只和寂寞孤獨,以樂景襯哀情,引發了杜麗娘對愛情的深刻向往,對夢中情人的相思。
二、柳·梅
“柳”“梅”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常見的植物意象。《牡丹亭》通過夢境將男女主人公聯系,杜麗娘夢見書生折柳,柳夢梅夢見女子站在梅樹下,因此柳生改名為柳夢梅,而杜麗娘要死后葬在梅根下。作品運用比德手法,賦予男女主角具備“柳”“梅”的一些特征。
“柳”音同“留”,常用來表達在送別時希望離別之人能留下的美好愿望。但縱觀“柳”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蘊演變,會發現“柳”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主要有以下:一是作為離別時情感的寄托物;二是贊美男性陽剛之美,如“武昌柳”“五柳先生”;三是用來比擬女性之美,如“妾似武昌柳”;四是用來表達游子思鄉、故國之思、征人思家的情感;五是蘊含悼亡和傷感等等。
“柳”在《牡丹亭》中象征柳夢梅陽剛的男性之美,作品塑造柳夢梅是一個外形如柳一般風度翩翩,品行如柳一般的堅忍不拔,性情如柳一般的溫柔體貼的陽剛男子形象。柳夢梅原系唐柳宗元之后,留家嶺南。他不甘多年寒窗苦讀卻“寄口髯奴”,于是決然離開另尋出路。因沒有路費進京趕考,柳夢梅敢于向欽差大人自薦,獲得錢財。這是其堅韌的體現。當杜麗娘鬼魂告知柳夢梅真相,柳夢梅沒有膽怯,敢于違背朝廷律令,與石道姑秘議,開棺救杜麗娘。這是其果敢的體現。杜寶認為柳夢梅是劫墳賊,女兒是色精,不承認兩人婚姻,柳夢梅敢于針鋒相對。在皇帝面前,柳夢梅為了婚姻敢于據理力爭,并最終獲得認可。這是其剛強的體現。柳夢梅的性格有陽剛的一面,也有溫柔的一面,特別是與杜麗娘的交往。他在夢中見一位女子立于梅樹下,便改名柳夢梅,后在夢中與杜麗娘歡好。他在梅花觀拾得畫像掛于墻壁,日夜呼喚,終喚來杜麗娘鬼魂,兩人山盟海誓。他在挖開棺木救出杜麗娘后的精心照顧和百般體貼,這些都顯示柳夢梅是一個陽剛而不失溫柔的男子。
“梅”自古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歲寒三友之一。它一般開放在寒冷的冬天或早春并帶有自然的芳香。梅花因傲雪凌霜的特性與人的品格高潔、堅貞不屈精神相契合,而被歷代文人所鐘愛和歌詠。
“梅”在《牡丹亭》象征杜麗娘清新脫俗之美,堅貞不屈的品格。杜麗娘二八年華,如梅花般美麗高潔,含苞待放。但封建社會禮教束縛著她,她的生命將如同殘梅,半開而謝,最后她敢以生命為代價與封建禮教做抗爭。
此外,“梅”在作品中的意象除了梅花還有梅子。梅子有收獲、圓滿的意味。《寫真》,杜麗娘畫行樂圖,畫自己手捻青梅,對垂楊風裊。《尋夢》,杜麗娘再次游園一眼看見一棵大梅樹,喜愛“梅子磊磊可愛”,這梅“暗香清遠,傘兒般蓋的周全”“趁這春三月紅綻雨肥天,葉兒青,偏迸著苦仁兒里撒圓” [4]。梅子是圓的,但果仁是苦的。“仁”一語雙關,杜麗娘一個人看見結得圓圓的梅果,幽怨之情油然而生。她想同《摽有梅》中的女子一般珍惜青春,渴望愛情,最終開花結果,獲得圓滿婚姻。
三、杜鵑·荼蘼·牡丹
《驚夢》杜麗娘第一次游園,看見“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3]杜鵑鳥鳴叫于暮春。荼蘼開放于晚春。《尋夢》,她第二次游園看見滿地殘紅。可見,杜麗娘游園正值暮春時節。
李白有詩:“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杜鵑是一種鳥的名字,又名子規,相傳是蜀國帝王杜宇的精魂所化。杜鵑也是一種花的名字,又名映山紅,相傳它的花色是由杜鵑啼血染成。杜鵑不管是作為花還是鳥都被中國古代文人寄予凄苦悲愁的意味。
宋代王淇有詩:“一從梅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荼蘼花是春天最后開的花,它開了就意味著春天結束。荼蘼花開常用來象征女子的青春或者愛情的逝去。
劉禹錫的《思黜南墅賞牡丹》中寫:“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這贊美了牡丹美得自信,并不與百花爭艷的高尚品格。關于牡丹的傳說,最有名的與武則天相關。相傳武則天曾令百花齊放,唯獨牡丹不聽從而被火燒,但牡丹在烈火中盛開。由此,牡丹有了“焦骨牡丹”之稱。牡丹不僅具有國色天香之貌,還具有傲然不屈的風骨。
杜麗娘出身名門,自小受到的都是封建禮教。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杜麗娘不能邁出閨閣半步,只能看書和女工。即使她在房中睡午覺一會,衣服上繡了成雙的花鳥都要受到母親指責。但杜麗娘畢竟是少女,當塾師陳最良教她《關雎》,立刻點燃了她對青春、對愛情的憧憬。她敢違背家規偷偷游園,看到杜鵑、荼蘼和牡丹開了又很快的凋謝。她想到了自己青春何嘗不是如花一樣被遺棄。她只覺春色惱人。現實中她不能自由的追求青春、愛情,于是去夢中追尋。
她大膽地做了一場春夢,去尋找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愛情和幸福的向往。夢醒后,她不甘心放棄理想,再次尋夢卻不得。于是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即使她成為鬼魂也要大膽地愛。重生后,為了自己的婚姻得到認可,她敢于與父權、皇權抗爭,向他們大膽地宣告:我不是鬼,我是人。
杜麗娘不想自己的青春如杜鵑、荼蘼一樣凋謝無人問津。于是為了自由和愛情,杜麗娘如牡丹一般傲然不屈,敢于向當時黑暗的封建社會做出抗爭。她的處境“展示了封建社會婦女共同經歷的心理挫折及對人生幸福的憧憬。”[5]杜麗娘為情而死,死又復生的情節,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實際的。但她為理想的執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卻值得學習。
注釋:
①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引,《清暉閣批點牡丹亭還魂記》(明天啟四年會稽張氏著壇校刻本),卷首。
參考文獻:
[1][2][3][4]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5]白先勇.姹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黃蓉,女,江西撫州人,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