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對古詩詞英譯過程和英譯譯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心智哲學視角下的古詩英譯的側重點明確,強調意向性和心身隨附性。心智哲學與語言認知和翻譯活動都有強烈的互動關系,揭示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基本規律。古詩詞英譯的全過程要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通過譯者對古詩詞英譯全過程的準確把握,讓古詩的美充分呈現,達成對譯法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心智哲學;古詩英譯;譯法;英譯過程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1)12-0125-02
基金項目:2019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心智哲學關照下的唐詩英譯過程研究”,編號:19WLH10。
一、引言
在語言研究領域當中,心智哲學的起始時間較早,在西方國家心智哲學的影響力較強。但反觀心智哲學在我國的應用,目前還尚處于初期的摸索階段,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圍繞心智哲學展開深度分析,將其運用到古詩英譯方向,望能夠借助心智哲學的核心內容為古詩英譯指明方向,突出的是圍繞語言領域的關聯關系,讓心智哲學與翻譯領域結合。
二、心智哲學視角下古詩英譯的側重點
心智哲學視角下古詩英譯要找準側重點,從心智哲學的本質出發,完成對古詩英譯,讓古詩的美可以跨文化的傳遞,在深度的交流中凸顯出古詩的意蘊。為了進一步的挖掘古詩英譯在心智哲學下的特點,要從意向性和心身隨附性角度出發,具體如下。
(一)意向性
在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翻譯過程強調意向性的特征,以此來定位一個精準的研究視角,從而達成跨文化傳播的基本要求與目標。意向性強調的是一個特定的意向態度,態度如何會對翻譯的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古詩英譯為例,針對作品本身的翻譯過程是要側重形還是側重神,又或是形神兼備,這是翻譯的難點所在,也是一項意向性表現的主要方向,達成一種跨文化的情感共鳴關系,則需要對該理論視角詮釋和傳遞的主旨進行深度剖析,從而做到在理解表象的基礎之上,也可以了解和感知深刻的內容[1]。在古詩英譯的過程中,不同譯者對古詩的理解程度不同,自然得出的譯文也會有所差異,但始終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譯者在向讀者介紹古詩的過程中要基于心智哲學要求下的意向性,詮釋古詩的內在美。
(二)心身隨附性
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很多翻譯的過程都是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以心身隨附性來進行解讀。如果從隨附性的角度出發,古詩翻譯的過程是譯者與古詩本身的對話過程,將“譯者主體”的視角附加到“作者主體”,完成主體的轉換之后進行翻譯的過程[2]。但要注意翻譯的主體的切換也僅僅是指角色的變化,圍繞翻譯過程展開,詮釋的核心依舊是要以在古詩的情感傳遞為主,展現古詩的獨特美感。
三、心智哲學視角下古詩英譯過程的解析
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對古詩英譯過程進行解讀,發現古詩的英譯要以意美、音美和形美為主,突出古詩的獨特魅力。翻譯的過程是呈現古詩美的過程,想要達成跨文化的交流目標,極其考驗譯者的綜合能力和詮釋效果。
(一)古詩英譯的意美翻譯
古詩本身由于創作的背景不同,作者的情感表達不同,有其自身深刻意蘊。雖然我們可以從古詩的文字解析當中剖析其中傳遞出的情感,形成一種基于情感層面的共鳴,結合歷史,加強感知。但在跨文化的傳播視角出發,古詩當中蘊含的情境則需要通過翻譯來具體詮釋,重視意美的呈現,是古詩翻譯要把握的關鍵點[3]。以杜甫的《春望》為例,許淵沖先生對其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翻譯“Grieved over the years,flowers make usshed tears;Hating to part,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不僅僅詮釋了古詩的創作背景,更是將當時的作者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譯者的譯文既表現了寫實的內容,也讓古詩詞的意蘊美充分展現出來[4]。
(二)古詩英譯的音美翻譯
古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獨特的音美特征,行數、節奏、押韻等等都有明確的范式和基本要求,在唐代詩歌的發展高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經典之作。但如果從更深遠的意義出發,也可以看到古詩本身就是源于音樂,音美的特性不容忽視。在進行古詩英譯的實踐中,既要肯定意美的價值,也要將古詩的音美進行詮釋,以此來呈現古詩的韻律性,讓古詩的跨文化傳播更有序的展開。以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其一)》為例,許淵沖先生為了凸顯出古詩本身的音美這樣翻譯:“Each seed when sown in spring,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Of hunger peasants die.”在開展英譯的過程中突出音美的特征,更方便受眾的理解與認知,也讓古詩本身的音美更生動的詮釋,足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下的功夫[5]。
(三) 古詩英譯的形美翻譯
古詩詞的形美的呈現,與意美和音美有著直接的關聯屬性,本身是為了進一步呈現出古詩的意蘊,讓古詩本身的鮮明屬性得到呈現,讓古詩的美可以被更多人理解。既要注重其中的深刻意蘊的表達和詮釋,也要讓形美的價值突出展現。因此,在開展古詩詞英譯的過程,也要將更多地側重點放在形美方面。例如在孟浩然的《春曉》英譯中,許淵沖的譯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從譯文的呈現方式來看,且每一句分為八個音階,不同的音階形成了四個抑揚格,形式上的統一關系的搭建,本身讓古詩英譯的特點更加鮮明,既保留了古詩詞的獨特形美特征,也讓內容表現得更加精煉與整齊[6]。
四、心智哲學視角下古詩英譯過程的譯法思考
(一)把控整個翻譯過程
古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其傳承實則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今天,如何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實現對外傳播,經典作品的英譯過程是重要一項。我國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探索以翻譯實踐來達到文化傳播的目標,也出現了諸多的翻譯大家,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古詩英譯則是其中一種方法。但對于譯者而言,要把控整個翻譯的過程。一方面,注重語內翻譯的過程。語內翻譯強調對古詩本身的深度理解,要從古詩的背后看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作者創作古詩的情感特征,從而深度理解古詩的意蘊,達成語內的翻譯目標;另一方面,語際翻譯。古詩英譯的過程不單單是對內容的直白的呈現,更是要結合不同的語境來進行靈活的翻譯處理,譯者主體作為翻譯過程的主體,要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對古詩情感的理解情況,組織好語言進行內容的翻譯和詮釋,以此來對古詩詞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有充分認知[7]。這種以古詩為核心的高層次的翻譯嘗試,符合現代跨文化交際的基本需要,也是譯者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二)增強翻譯的適用性
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古詩英譯的過程要符合心智哲學提出的新要求。為了迎合我國古詩英譯的發展方向,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譯適應選擇”理論十分契合古詩英譯的過程。對該理論強調的核心要點進行解讀,可以發現譯者在開展翻譯實踐的過程中不經意間的自然選擇,會直接影響翻譯的整個過程。為此,譯者在古詩翻譯的過程中要以適應性為核心,發揮意向性的根本目標。譯者只有在開展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更傾向于目的語讀者,才能夠發揮出有效性與核心價值,達到古詩英譯的目標,完成對古詩內涵的深刻詮釋,將其中的層次性和意蘊美充分展現出來。這里提到的適用性的基本原則,符合翻譯要求,是譯者在古詩翻譯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的內容,為我國古詩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明確方向。
(三)加深對古詩的深度理解
譯者作為古詩的翻譯主體,其自身對古詩的理解直接影響著翻譯的效果。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譯者主體的價值不容小覷,主體性要通過多途徑來具體詮釋和表現出來。在開展古詩英譯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古詩的形式和韻律特征,并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而非單純的以文字的直譯為主,這顯然有違譯者的初衷。古詩本身的特征鮮明,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呈現方式,譯者對古詩的理解程度不同,自然所呈現出的翻譯內容也會出現明顯差異。但無論是誰,在古詩英譯的過程中都需要高度重視古詩本身所傳遞出的內涵,以不同形式來詮釋古詩所想要表現出的深刻意蘊,在根本上詮釋古詩的美,最終讓古詩可以在跨文化的傳播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的呈現 [8]。
綜上所述,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古詩英譯的過程極其考驗譯者所使用的方法,從許淵沖的翻譯方法來看,符合對古詩英譯的形美、意美和音美的特征。從譯法的角度出發,嘗試對整個古詩英譯過程進行系統分析,完成對譯法的深層次的解讀。結合現有研究結果和當前譯者對古詩的英譯過程,從心智哲學的視角提出具體的古詩英譯方法。
參考文獻:
[1]賈晨.從生態翻譯學理論角度賞析古詩英譯——以李白《望廬山瀑布》許淵沖版本為例[J].青年文學家,2020,(29):61-62.
[2]喬瑒.評價理論視角下《玉階怨》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03):78-82.
[3]王飛華,龍思宇,李美青.古詩互文修辭的英譯研究[J].青年文學家,2020,(26):41-43.
[4]滕雄,文軍.楊慎《臨江仙》英譯策略的多維描寫研究[J].民族翻譯,2020,(04):76-84.
[5]鄒璐璐,王健.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古詩英譯——以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8):105+107.
[6]孫薇薇.《紅樓夢》卷首詩英譯文的經驗功能分析[J].校園英語,2020,(30):239-242.
[7]李紅綠,袁思情.傳播學視角下古典茶詩英譯策略[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0,20(03):79-83.
[8]黃鈺雯.譯者主體性在古詩英譯中的體現[J].北方文學,2020,(12):105-106.
作者簡介:
胡玢,女,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