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諺語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人們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語言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知識的來源之一。諺語中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是記錄該民族文化的記號,人們常通過動物諺語來觀察與探究民族文化。而狗作為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之一,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動物諺語中經常出現(xiàn)以“狗”為中心的諺語。本文主要以中日與“狗”相關的諺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研究,試圖探求中日諺語的異同之處,從而進一步分析中日兩國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異性。
【關鍵詞】狗;諺語;異同點;成因
【中圖分類號】G0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1)12-0123-02
在中日文學及歷史作品中有關“狗”諺語的記載頗多,例如《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中均存在有關“狗”的記述。而有關“狗”諺語的研究成果也屢見不鮮,如相卓在《日語動物諺語及其漢語譯文的研究》中,將日本的動物諺語與其中文譯文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中日兩國看待動物觀點的異同之處,探究了中日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差異性。何嬌在《與動物相關的諺語及其文化內涵的中日對比研究》中,以貓、馬、狗為研究對象,探求了中日象征表現(xiàn)的特征,明確了動物諺語的文化內涵。高瑜的《有關動物諺語的中日比較——從“狗”的諺語看中日文化》則是從中日兩國對狗的看法及歷史性變遷的角度出發(fā),了解與把握中日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然而,在諸多先行研究中,針對中日兩國與“狗”相關的諺語進行對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將中日“狗”諺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兩國諺語中的狗意象,探究中日狗諺語中的蘊含的文化內涵。
一、中日“狗”意象概述
作為最早被馴養(yǎng)的家畜之一,狗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歷史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狗與龍鳳這種令人尊崇的命運無緣,相反成了“卑微”與“低賤”的代名詞。人類對狗抱有一種復雜的感情,一方面是狗的忠誠性帶來的,另一方面則是由此所產生的奴性帶來的。在古代社會中,由于狗具有善戰(zhàn)、追蹤、忠誠、嗅覺靈敏等特點,因此常被人用以狩獵或看家護院,但也正出于這一特性,無論其主是善是惡,狗都會心無旁騖地絕對效忠,而此時的“忠”成了“愚忠”,狗也便成了“惡”的幫兇。因此,在中國,自古以來對狗的評價褒貶不一。進入現(xiàn)代社會,狗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社會價值也有了更大的體現(xiàn),如搜救、抓捕、導盲等經過特殊訓練的社會性用途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們也更多地將狗視為伙伴而不僅僅是看家犬。在日本,狗則始終是正直、忠勇的象征,從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還派生出了諸多至今廣為流傳的怪誕故事和傳說,眾所周知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二、中日“狗”諺語的對比分析
在搜集、整理了中日兩國常見的有關“狗”的諺語并進行了對比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在對狗的評價方面,中日都承認其忠誠、勇敢的性格特征,但在對待狗的態(tài)度方面卻有著顯著不同。
從諺語的起源來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睿智的原始先人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了狗的生活習性和特征,從而創(chuàng)造出諸多有關狗的諺語。而后又通過長期以來的文化交流,中國的狗諺語也陸續(xù)傳入日本,因此,中日“狗”諺語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相同的表達也便不難理解了,且從含義上來看,多數(shù)為贊揚其忠誠和優(yōu)秀品質的諺語,如“犬馬之勞(中)/犬馬の労[1](日)”“犬馬之心(中)/犬馬の心[1](日)”“畫虎不成反類犬(中)/虎を畫きて狗に類す[2](日)”等。然而,大部分的“狗”諺語在傳入日本后,其表達方式及意義則發(fā)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這使得中日兩國與“狗”相關的諺語產生了差異性。狗作為最早被馴服的家畜,常與其他家禽家畜,如雞、豬等同時出現(xiàn)在諺語中,如“雞犬不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豬狗不如”等,而這類諺語所表達的含義也多為消極的內容。然而,與中國的“狗”諺語不同的是,日本有關“狗”的諺語則一般是從狗的自然生理特點或性格特征出發(fā),來揭示客觀規(guī)律或者暗示人類行為等內容的,如“犬が西向きゃ尾は東[2]”“犬子道知る[3]”等。另外,日本還存在部分“狗”諺語譯成中文時其中文譯文所表達的含義與“狗”毫無關聯(lián)的情況,如“犬に論語”譯成中文是“對牛彈琴”“犬の糞も所びいき[3]”的中文譯文為“狼吞虎咽”等。
狗除了作為狩獵與看家用途被飼養(yǎng)之外,部分地區(qū)還將狗作為肉類食用。在中國和很多東亞、東南亞地區(qū)都曾經有過相同的現(xiàn)象。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由于西方觀念的影響,認為狗應該作為寵物存在,尤其是昭和時代問世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更加激發(fā)了民眾對食用狗肉這一行為的厭惡之感。反觀中國,時至今日,部分地區(qū)仍存在食用狗肉的風俗。因此,也產生了很多與狗有關的“另類”諺語,這類諺語多為夸贊食用狗肉的體驗或者陳述食用狗肉的最佳時令或禁忌。如“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十月小陽春,狗肉勝人參”等。但是此類諺語并不常用。
通過上述實例,能夠發(fā)現(xiàn)諺語背后中日兩國文化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多為概括性的、抽象性的,在觀察事物時更偏向與總結概括事物的性質與特點,從宏觀的角度解決問題,從而把握掌控全局。而日本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則更喜歡著眼于細微之處,從微觀的角度看待問題,重視細節(jié)。從諺語方面來說,即中國的“狗”諺語在總結概括其自然生態(tài)特點的基礎上,還蘊含著諸多豐富的感情色彩,而日本的“狗”諺語則主觀感情色彩較弱,更多的是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除此以外,中日兩國對狗的態(tài)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相同點是均贊賞狗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和特點,但中國對狗的態(tài)度較為復雜,既愛又恨,這一點從包含貶義的“狗”諺語中即可有所體會,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反觀日本的“狗”諺語卻較少發(fā)現(xiàn)如此強烈的消極色彩,雖仍存在極少部分借“狗”表達消極含義的情況,但也多是與消極詞匯連用在一起的,如“犬の糞も所びいき”等。
三、中日“狗”諺語差異性的生成原因
首先,從地理因素上來看,中日兩國地理條件相差甚大,中國國土以大陸為主,幅員遼闊,物產豐盈,在悠長的歷史中產生了多樣文化,而中國人看待問題的方式也由此多著眼于全局,更加注重總結概括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等。在創(chuàng)造有關狗的諺語時,大多是在同狗長時間的共同生活里,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中總結出狗的天性特點等因素,并加入感情色彩,創(chuàng)造出適用于各種情景的諺語。而日本則為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fā),人民危機意識較強,日本人也因此對細微末節(jié)之處更為留心,在觀察事物時也便更加細致入微了。因此,日本有關狗的諺語更多是在觀察了狗的某些具體的特性的基礎之上,利用而不是總結這些特點特性,并根據實際需要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4]
其次,中日文化本質上存在差異。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影響下,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狗常作為封建權貴看家護院的幫手,在一定程度上為壓榨底層人民提供了便利,因此,狗形象也由此受到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中國許多與“狗”相關的諺語也被人用來辱罵他人,并一直沿用至今。反觀日本,日本人在“萬物有靈”的信仰的影響下,對生靈均懷有敬畏之心,因此,在日本與“狗”相關的諺語中極少見到對狗懷有強烈厭惡之情的情況。與之相反,在日本,狗還具有“順利分娩”的象征意義。日本人認為狗的生育能力很強,所以在日本部分地區(qū)還有些將狗與懷孕生產聯(lián)系起來的古俗,寓意保佑產婦順利分娩。如,茨城、木縣一帶,為了祈禱順利生產,會定期祭犬;奈良一帶則是在產房中懸掛帶著狗的字畫以保佑孕婦順利分娩,等等。日本人還認為狗還有預示吉兇的能力。
另外,中日兩國在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文化也并不是全盤照搬照抄的,而是在吸收與借鑒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融入了適合本國發(fā)展需要的因素,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體系的。如此一來,由于中日語言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差異性,在使用暗喻時便出現(xiàn)了動物不對等的情況,即中日“狗”諺語在互譯時,其中文譯文中出現(xiàn)的動物并不是狗,如“犬兎の爭い”的中文譯文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外,“天狗”這一名詞雖然中日兩國都出現(xiàn)過,但在兩國各自的文化里卻是毫不相干的兩種形象。中國有“天狗食月”一說,是古代人們無法用科學知識解釋日食這一現(xiàn)象從而將其賦予神話色彩進行解釋。這里的“天狗”是指神話故事里二郎神所飼養(yǎng)的哮天犬,傳說其發(fā)怒可吞食掉整個月亮。而日本的“天狗”是山野神性與神秘性的具體化表現(xiàn),其形象是——紅面高鼻,身生雙翅,身著修驗道的行者服,手持金剛杖或太刀、羽毛團扇,腳穿單齒高木屐,隨身帶著隱匿身形用的蓑衣,生性傲慢身懷絕技,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其形象是區(qū)別兩國“天狗”的最明顯標志之一。[5]
四、結語
中日形義相同或相近的諺語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寶貴結晶,形義相異的諺語則是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xiàn)。諺語中蘊含了一個國家的自然風土、生活習慣及價值觀等因素,甚至還包含著人生哲學。本文以中日“狗”諺語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比較二者的相異之處,從而探究其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試圖由此深入探究中日兩國對狗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不同思考方式、中日狗文化的歷史變遷及部分“狗”諺語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差異性,從而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參考文獻:
[1]鈴木栄三.新編故事ことわざ辭典[M].創(chuàng)拓社(1992).
[2]宋文軍.現(xiàn)代日漢大辭典[M].中國商務印刷館、日本小學館(1993).
[3]水谷靜夫.ことわざの知恵[M].朝日新聞社(2002).
[4]徐麗麗.論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狐男”意象[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
[5]徐麗麗.東亞視閾下的文化接觸與文化認同——以對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中漢詩選材及其影響因素的考察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
作者簡介:
丁佳華,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長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中日比較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