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批判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經過十年之久的沉淀,托爾斯泰將其畢生經驗與思想囊括在這本書中。這部長篇小說,通過描寫男女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精神上的“復活”,批判了當時社會的罪惡和腐朽。事實上,復活不僅僅指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也更是代表著托爾斯泰精神上的“重生”,“重生”后的吶喊是有力的,但這也成為他最后的掙扎。本文將從《復活》出發,探尋托爾斯泰在這最后掙扎中獨特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復活》;藝術特色;托爾斯泰主義;“復活”;重生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2-0035-03
一、引言
俄國偉大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文學史上“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旨在揭露俄國丑惡的社會現實,剖析人物內心細微處的變化。《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著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當托爾斯泰接近人生終點之時,他的人生體驗已達到成熟期,閱歷也非常豐富,基于對真實事件的了解,深度挖掘真實事件背后所表現出的俄國資本主義下的黑暗與丑陋。十九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俄國受俄土戰爭的影響,俄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中,尤其是地位低下的底層人民,連年饑餓使他們飽受折磨,再加上資本主義的壓榨,讓本已無力的人民更加絕望。這時的托爾斯泰看清了治理國家的沙皇的嘴臉,希望借此小說警示上層貴族階級,同時也在向普通民眾宣揚博愛、勿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他曾說道:“藝術的主要目的——假設真的有所謂藝術并且假設藝術真的有所謂目的的話——那么,藝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表現和揭示人的靈魂的真實,揭露用平凡的語言所不能說出的人心的秘密,因此才有藝術。”
《復活》主要敘述了女主人公喀秋莎·瑪絲洛娃的悲慘命運。瑪絲洛娃在做女仆時被主人的侄子誘奸致使其懷孕,經歷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做女仆時多次被掃地出門的窘況,最終淪為妓女,她原本以為能夠從此過上安穩的生活,卻不幸被指控謀財害命而走上法庭受審判。命運一直在捉弄著她,審判她的陪審員正是當年誘奸她的聶赫留朵夫。在見到瑪絲洛娃之前,他已經把她忘得一干二凈,直到再次見到瑪絲洛娃時,聶赫留朵夫竟起了惻隱之心,想要為她申冤,實際上也這么做了,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的行為打動了瑪絲洛娃,瑪絲洛娃再次真正地愛上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是真誠的,瑪絲洛娃的“復活”是徹底的,而托爾斯泰的“復活”是他精神上的“重生”,用盡全部氣力做最后的掙扎,小說中體現了博愛、勿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經過后人的不斷總結之后,將之概括為托爾斯泰主義,接下來,通過對文本的分析,來看托爾斯泰主義在《復活》中的具體體現。
二、托爾斯泰主義:博愛、勿抗惡、道德自我完善
(一)博愛
整部小說讀起來是讓人壓抑的,但其中卻不乏博愛的思想,這是由于托爾斯泰信仰基督教,《圣經》中提到很多次愛,可以說整本書的核心就是愛,如在《圣經·新約》的羅馬書13章8節(和合本)中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唯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托爾斯泰的宗教觀的核心便是博愛,而博愛的具體表現是愛人如己,這種愛是絕對高尚無私的。托爾斯泰認為人既然有罪,就需要通過愛來洗凈自己的罪孽,愛他人、寬恕他人能夠獲得自身心靈的安寧。
1.顯然,梅尼紹夫沒有犯罪而在受苦,這種事是可怕的,不過可怕的與其說是他肉體上的痛苦,還不如說是他眼見人們那么殘忍而又平白無故地折磨他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到的困惑,他對善和對上帝的不信任。可怕的是那一百多個人一點罪也沒有,僅僅因為身份證上的幾個字不對頭,就得忍辱含垢,受盡折磨。
2.更可怕的是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守雖然干著折磨他們弟兄的事,卻相信他們是在做一件又重大又好心的事。不過他覺得最可怕的卻是那個年老體衰、心地善良的獄長不得不拆散母子,拆散父女,而那些人完全和他自己和他的子女一樣,也是人。
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雖然曾經誘奸了瑪絲洛娃,但這并不影響自己追求善良,他不想將土地占為己有,而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在他為瑪絲洛娃申訴時也能看出他內心善良的一面。在小說的結尾,聶赫留朵夫與上流貴族階級斷絕來往,專心虔誠地信奉基督教,并且用“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且要愛仇敵”的教條約束自己。
3.于是他以青年人的果斷,不僅在口頭上宣講土地不可能是私人擁有的物品,在大學讀書時寫文章宣傳此觀點,而且在實際行動上將少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從而不違反自己的關于土地占有的信念。
4.聶赫留朵夫想拍案而起,扭轉這個趨勢,但他又害怕發言替瑪絲洛娃辯護,偏袒她——他誠惶誠恐地感到,紙包不住火,大家會意識到他同她有特殊關系。
5.當然,這的確是一次奇怪的、驚人的巧遇!必須盡可能地減輕她的不幸的命運,而且要快點動手,馬上就做。
最初是空想主義者的聶赫留朵夫終于跨出行動的第一步,告別了曾經的那個舊我,在為瑪絲洛娃申冤奔走的過程中,他也意識到了盡管像瑪絲洛娃這樣走偏了路,靠憐憫和愛也是可以感化而重新走上正路的。
(二)勿抗惡
勿抗惡是中世紀基督教流行時期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的3章39節-42節(和合本):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這樣看似荒唐的教條同樣具有合理的一面,因為它是托爾斯泰重要的創作源泉,但最開始提出這個觀點時,遭到許多人的誤解:“當我警告人們,說依照基督的訓誨,決不可以用暴力去抵抗罪惡,應該用愛去連根帶葉消滅它的時候。人們答道:我們不愿意聽到他說的話,他是傻子;他勸我們不要抵抗罪惡,讓罪惡來壓倒我們。”
勿抗惡在托爾斯泰那里不代表不反對邪惡,只是在他看來,暴力本身就是邪惡的,如果再用暴力去抵抗邪惡,就更是惡上加惡。托爾斯泰明確地反對暴力革命,他曾說:“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殺戮,不管它們是從哪方面發生的,我都極端厭惡。”即使是正義的暴力革命,托爾斯泰也是不贊成的,他認為暴力革命即使推翻了現行的社會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邪惡行為,就如囚禁和懲罰并不能徹底地讓做錯事的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一樣,囚禁和懲罰只是一種阻止的手段,要使犯人痛改前非,只有對其進行思想上的轉變。俄國資本主義資本所表現出的道德墮落現象和在金錢誘使下的通奸、謀殺行為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只有人們真正意識到這種問題所在,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黑暗勢力”。
《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形象是托爾斯泰對暴力革命者的理解和同情,同時表現出了對底層人民的同情。1902 年俄國農民起來發起暴動時,托爾斯泰非但沒有反對,而且非常贊同,但在 1905 年沙皇政府大肆屠殺工人時,他又持絕對否定的態度,從此處可以看出托爾斯泰始終站在人民這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6.你將會看到那邊一切都很好,他們都很滿意。只是應當有對付他們的技巧。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犯人們不服管理。換上另一個人,會將其稱為暴動,會使很多人遭到不幸。而我們將此事處理得很好,太平無事地過去了。重要的是,一方面要關心他們,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威權。
(三)道德自我完善
托爾斯泰自己雖是貴族,但他和貴族劃清了界限,與《復活》中前期的聶赫留朵夫一樣,把土地和財富分給農民,并且他還親身參與勞動,和勞動人民同甘共苦。托爾斯泰一生之所以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實際上是在對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之后,才開始關懷人類的命運以及生活方式。如果人類在道德上沒有約束,沒有追求,終將自食其果,陷入痛苦的深淵。
道德自我完善是列夫·托爾斯泰對純真的童心和美好人性的向往。依照他的宗教觀來看,人不是為自己肉身活著,要為自己的靈魂活著,實質上就是為上帝活著。當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時,這人便是充滿喜樂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再次見到瑪絲洛娃時,除了良心發現要為瑪絲洛娃申訴時,更多的是他身處貴族地位,認識到了俄國社會的黑暗,并想方設法幫助窮苦人民,從而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
7.聶赫留朵夫在自己生活的這一時期就是這樣糊涂思考的;在整個這個時期,他感到一種解脫了道德束縛的快樂,原先他是為自己設置了道德規范的,因此在這個時期他處于慢性病一般的利己主義瘋狂狀態中。
8.“我要拿出行動來,我決定跟你結婚。”
9.他懷著強烈的責任感走出家門,乘車去找馬斯連尼科夫,要求準許他到牢房探望瑪絲洛娃,以及瑪絲洛娃托他幫忙的明肖夫母子。此外,他還想順便要求探望薇拉,因為她可能幫瑪絲洛娃的忙。
托爾斯泰所塑造的聶赫留朵夫形象是自己的一個縮影,體現著托爾斯泰式的“自我反省”式人物的探索和發展,凝結著作家在精神思想上的深刻思索。聶赫留道夫最終勇敢地突破了貴族階級的思想局限,能夠批判和譴責貴族階級,進而實現了與貴族階級徹底決裂,實現了人格乃至生命準則的質的飛躍。這正好反映了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后的精神狀態。
在過去的學術界,很多觀點認為,《復活》充滿了托爾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說教,并把這些視為托爾斯泰作品中的消極因素。而他們之所以對“托爾斯泰主義”基本上持批判和否定態度,這可能主要受當時列寧對“托爾斯泰主義”評價的影響。列寧曾全面而深刻地科學分析道:“……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既表現了農民群眾運動的力量和弱點,也表現了它的威力和局限性……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雖然他對其作品的藝術性給予了高度評價,但卻堅決否定了“托爾斯泰主義”,認為它體現了托爾斯泰身上存在的宗法制農民軟弱性的特點,甚至將托爾斯泰視作頹廢的、歇斯底里的可憐蟲,義正詞嚴地指出:“托爾斯泰學說無疑是空想的,就其內容來說是反動的。”
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主張“暴力推翻反動統治,維護無產階級政權”,這一選擇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從政治的眼光出發,站在階級斗爭的角度審視“托爾斯泰主義”,這也是具有片面性的。當拋開政治、階級立場的束縛,重新看待托爾斯泰的作品,就會發現,托爾斯泰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是作為文學家、藝術家的托爾斯泰對當時俄國社會現狀做出永恒探索的藝術結晶。
三、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復活”
(一)聶赫留朵夫的“復活”
聶赫留朵夫在《復活》中是一個真誠懺悔的貴族形象,“懺悔”本身就是思想上的轉變,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實質上是從否定自我開始,最終走向否定貴族階級的道路。悔罪、贖罪、復活是貴族統治者道德徹底轉變的必由之路。聶赫留朵夫的思想變化的原因有:首先,聶赫留朵夫并沒有被資本主義完全腐化,仍然保留著些許的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他骨子里的善是有待激發的;其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聶赫留朵夫的同情之心,并把瑪絲洛娃的一切遭遇歸結于自己,深深的愧疚喚醒了聶赫留朵夫的善。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是艱難的,因為純潔、正直這些好的品質在貴族階級眼中成了嗤笑、奚落和批評的對象。當聶赫留朵夫談正經事的時候,貴族階級便會認為他中了邪道,變壞時反而受到人們的稱贊,不得不說當時俄國社會是個黑白顛倒的社會。
(二)瑪絲洛娃的“復活”
瑪絲洛娃是俄國社會的被害者。青少年時代的她是純潔、美麗、天真的,對生活也充滿了美好的向往。然而,在被聶赫留朵夫誘奸拋棄之后,她受盡了磨難,飽嘗了無休止的痛苦。在她生活中見到的所有人對她都是有企圖的,女人想利用她來賺錢,男人想得到她的身體……她被俄國社會推進了地獄里,從此過上了墮落的生活。再次見到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內心充滿了恨,曾經純真的她變成了一個容易猜忌的女人。
10.“那時你就沒有感到這樣,卻塞給我一百盧布。你躲開我,我是苦役犯……”
11.“你在塵世的生活拿我取樂還不算,你還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來拯救你自己!我討厭你,討厭你那副眼鏡,討厭你那張骯臟的肥臉,你走開!”
瑪絲洛娃的“復活”實際上是通過聶赫留朵夫完成的,她的“復活”體現了托爾斯泰主義中貴族道德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和現實意義,是貴族階級人性的表現。
托爾斯泰在敘述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實現了的“復活”的同時,也描繪了俄國人民正在走向的“復活”。這種“復活”在作品里表現了這樣一個潛在的內容:深切同情不幸者的托爾斯泰不停頓地思考著未來、追求著未來、相信著未來,以其獨特的方式堅決地、有信心地破壞目前這個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有益于人民的美好社會。
四、列夫·托爾斯泰的“重生”
小說中的聶赫留朵夫即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反映,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充滿著矛盾的一生:就像聶赫留朵夫在繼承了家業之后便不想將土地分給農民了,他既想保住自己的莊園,又想讓農奴過上幸福的生活;既想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來解決俄國社會的危機,又想通過宗教的形式來解決自身的精神危機。但即使有這樣的矛盾,也不能磨滅他對俄國沙皇制度的批判,他在看清了一切之后,進行了有力地抨擊,這無疑給貴族階級狠狠一拳。同時,托爾斯泰在精神緊張之時為自己找了一條解決精神危機的出路,他從這條路出發,揭露沙皇羽翼下充當專制制度辯護士的偽善的教會,擊中構筑俄國人間煉獄的道德和法規。
列寧曾評價: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由此,托爾斯泰的“重生”是有價值的、有回響的。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復活》進行藝術特色上的解讀,可知托爾斯泰主義在作者的創作中的分量。托爾斯泰主義的動機和歸宿是高尚的、至上的,從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來看,隨著世界溝通與聯系的加強、社會歷史的進步,托爾斯泰主義的人文價值和未來意義必將熠熠生輝,光芒四溢。男女主人公的“復活”也讓人們了解即使處在痛苦之中,也能從中找到生的希望。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復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季懷.從《復活》的創作過程談作家對藝術真實性的追求[J].讀者欣賞(理論版),2012,(06):65-67.
[3]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黃江華.從《天網恢恢》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思想[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04):127-131.
[5]鄭君.試論《復活》中的“托爾斯泰主義”[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01):60-62.
[6]駱玲.淺談托爾斯泰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12):294-295.
[7]祖國頌.《復活》的人物設置與托爾斯泰主義[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7,(04):12-15.
[8]閻鳳海.“復活”與“托爾斯泰主義”的評價[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6,(01):59-6.
作者簡介:
高佳盈,女,浙江嘉興人,浙江樹人大學本科在讀。指導老師,劉賢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