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姜奉奇
摘要:所謂養成教育,指的是學校與教育工作者共同培養學生,使其養成正確的語言、思維以及行為習慣。我國高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便是促進學生群體全面發展的集中表現。學生習慣屬于自發的行為和動作,在一定周期漸漸生成,對于學生個體有著消極和積極兩個維度的影響,消極行為習慣會約束學生進步與發展,而積極行為習慣則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客觀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事物。因此,我國高校應提高對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真正發揮養成教育在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眾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健康人格,而要想培養健康人格,必然需要從行為習慣著手。對于正處于行為習慣形成關鍵時期的學生來說,其所涉及的行為習慣相對較多,包括學習習慣、思維習慣、語言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等,能否強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而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學往往更為傾向于知識傳授,導致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針對上述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落實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多元措施強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為高校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高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性
1.1提升高校就業率
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企業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通過對當前企業的招聘情況分析可以得出,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更受招聘單位歡迎。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更強,成長空間更大。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要幫助高校學生獲得綜合能力提升,除了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技能之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學生走出學校,順利走向就業崗位提供保障,強化高校學生在工作崗位的就業競爭能力,在復雜多變的就業形勢與社會形勢之下獲得更多機遇,迎接更大的挑戰。
1.2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是高校學生走入社會工作崗位獲得更多機會的有效途徑,也是當代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表現以及根據。在高校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接受專業知識并最快實現知識轉化成能力。在走入社會之后,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以及生活實踐過程了解到社會環境,民生民情,能準確的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獲得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培養,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除此之外,高校學校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是其在工作過程中獲得優勢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構成。
2優化高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途徑
2.1多方合力,力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學生重塑習慣的過程,也是一個用高級快樂替代低級快樂的過程,得到的高級快樂越多,良好行為習慣也越穩定和持久。這個過程必然漫長,反復在所難免,所以,高校教師除了賦予學生“加速度”以外,還必須給他們套上“緊箍咒”,即動用各種外部力量減少和防止他們的不良習慣反彈,下面試做具體分析。
(1)落實校園規章制度。傳統文化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極少數高校學生衛生習慣差,曠課遲到頻發,違規使用電器屢教不改,面對班主任的勸導,他們內心深處也知道不對,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是非觀念混亂,往往會對自己的違紀違規行為進行“合理化”解釋,陷于自我欺騙而不知,對班主任的承諾也是屢屢落空,這部分學生比例雖然很低,但是“破窗”效應巨大,必須依靠規章制度約束和懲處。
(2)建立優化學生行為習慣考核體系。目前,許多高校建立了學生素質教育學分評價系統,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量化考核,對引領高校學生的行為習慣起到了顯著作用,但是“法久生弊”,往往出現學生單純追求績點而忽視所參加活動本身的意義,或者院系為了確保學生績點合格率而“放水”的現象,需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2.2發揮教師和榜樣人物的示范影響作用
根據現代教育學的觀點,學生的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風格、言語觀、思維方式在不知不覺中都在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同時也在其行為習慣的形成中起著榜樣激勵和主導作用。教師每天都在向高校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與高校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是他們的學科教師。此外,教師在高校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偉大的。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和方法來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應該以良好的服飾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和感染高校學生,利用教師在行為習慣方面的示范效應,使高校學生受到無形的教育和影響。例如,在信息時代,一些高校學生有在課堂上玩手機和玩游戲的壞習慣。因此在每堂課之前,教師會在學生面前關掉電話,然后開始講課。當高校學生看到教師可以帶頭做這件事時,他們會逐漸減少在課堂上玩手機的頻率,這是教師榜樣的激勵作用。此外,在高校內還可以開展各類評比與競賽活動,如榜樣人物評選,技能競賽十佳等,組織個人或者小組形式的集體比賽,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各類活動之中發揮所長,培養集體榮譽意識,回歸到日常中養成自我監督與管理的良好行為習慣,由此獲得自主性成長。
2.3鼓勵評價,鼓勵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的細節中進行,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從而評價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行為和習慣的同時,還能有效保持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綜合參考學生的實際情況,評價模式應以激勵模式為主,教師要主動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亮點,盡量挖掘學生行為習慣的潛力和優勢,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己行為習慣優勢的機會。只要學生在行為和習慣上取得進步,教師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鼓勵和評價,從而做出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應該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有差異,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盡可能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可以建立不同的評價方法,同時鼓勵評價、委婉地指出了一些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行為習慣上的優勢,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行為習慣上的進步。比如,對于日常教學活動,老師需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好習慣,愛好,壞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優勢,比如有的同學堅持體育鍛煉。基于老師的深度挖掘和積極鼓勵,它可以使每個學生加強對行為習慣的認知,無疑可以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相互學習,互相鼓勵。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進步、發展的關鍵性人才資源,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學校與教師應明晰行為習慣對于學生帶來的各種影響,著眼于優秀行為習慣,積極實施養成教育,同時提高教育質量與水平,扭轉高校學生現階段存在的諸多消極行為習慣,進而推動學生群體全面發展,最終實現高校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松建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J].中國民族教育,2018(9).
[2]吳薇.關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思考[J].新西部,2018(17).
[3] 張文博.校園文化對高職學生良好日常行為養成的影響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7(2).
長春光華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