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凇源 孫劍笈 方輝 向朝杰 陜重湄
摘要:過去的十年,是中國消費結構化升級的十年,中國茶業在這個時期開始復興。與此同時,互聯網逐漸興起和發展,并且在技術、模式上快速升級。在互聯網時代,茶產業也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擁有互聯網思維,運用互聯網技術,讓茶葉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實現快速發展。本文依托于團隊社會實踐調查,以湖北省利川市茶產業為例,研究“互聯網+”視角下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與改良,具體分析該產業模式相較于傳統農業模式的優勢之處以及該產業模式有待提高之處。從生產、制作、宣傳、銷售等多角度入手,結合互聯網技術對利川市茶產業的產業模式提出改良升級的相關建議,以期對當地茶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特色產業;茶產業模式;改良;創新
一、引言
當今時代,“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茶產業要實現快速發展,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擁有互聯網思維。同時,疫情席卷全球,茶產業更應加快轉型升級,找到應對之策。
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電商的迅速崛起使得農業與之相融合并取得不錯成效,但在利川市茶業發展上卻沒能達到這種效果。本研究團隊赴利川市對飛強茶業公司和茶塘村進行調查訪問,為利川市茶產業發展模式與“互聯網+”理念相結合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促進該地茶產業模式的創新進步。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1.問卷調查法: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分析設計調查問卷,對當地企業的職工人員和茶農走訪調查,以便獲取相關信息。2.文獻調查法:通過收集查看不同文獻資料并搜集、摘取有用信息為己所用。
當今“互聯網+傳統行業”模式快速崛起,傳統茶葉如今正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如何將互聯網與傳統茶葉聯系起來成為促進茶業發展的一個研究熱點。具體地,本文研究意義如下: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使廣大茶農盡快掌握“互聯網+”的新型思維方式,著力培養和提升茶農的互聯網思維和意識,推動茶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理念,升級改善農村的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推動當地產業模式改良升級,拓寬銷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
二、利川市茶產業發展現狀概述
(一)全國茶產業現狀概述
1.市場現狀:從我國茶葉近幾年的產量變化情況來看,整體保持逐年增長的態勢。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消費現狀:據中國海關統計,2019年中國茶葉國內銷售量達到了261.6萬噸,較前一年增長12.0萬噸。隨著農村市場的開發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原先“隱形”的消費群體被引爆,成為茶葉消費的新群體。同時線上競爭愈益激烈,網絡平臺上茶葉銷售交易快速提升。
(二)利川市茶產業現狀概述
1.產地現狀:農戶種植已經從傳統的低端茶葉向高端的冷后渾茶葉轉型,從分散的農戶型種植向集約規?;N植轉變。
2.產品現狀:部分產品屬于小眾平民化消費,絕大多數是為企業和公司等提供高端茶產品。
3.市場現狀:結合國家政策推出“12854”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對當地茶產業的振興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銷售現狀:利川紅茶業主要面向中高級消費群體,以經銷商加盟線下銷售為主。
三、利川市茶產業發展模式概述及待改進之處
利川市茶產業在多年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幾種不錯的線下銷售模式,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但與此同時,其在線上銷售方面還有所欠缺。
(一)主要銷售模式
利川市茶產業目前主要銷售方式有兩種。其一是飛強茶葉公司以委托代銷的方式將茶產品授予委托人,委托人主要以線下銷售的方式將茶業進行售賣。其二則是通過展會形式向顧客及同行業展示茶產品,吸引有興趣的顧客前來購買。
待改進之處:擴大線上消費生產線。在網路平臺開設專賣店,解決因距離原因造成的購買困擾。
(二)主要銷售對象
80、90后已經成為了當下消費的主力軍。因此,企業應運用互聯網針對80、90后的消費習慣,推出有針對性的茶產品,增加線上銷售的比重,將線上群體作為下一個消費主體來發展,不僅可以贏得市場,而且也可以了解到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三)主要推廣途徑
隨著當代經濟的發展,人民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當地茶企實行的產品營銷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廣告推廣的方式,利川憑借“產業融合利川紅”實現了產品的推廣與宣傳。另一種則是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利川市的茶產業主要以線下銷售為主,僅有少部分在線上平臺銷售。針對此情況,當地茶企應當積極有效地拓寬線上銷售模式,增大網絡銷售宣傳力度。
四、對茶產業發展模式的相關建議
(一)對生產公司的建議
生產公司主要依靠開設線下實體店,生產定制茶來銷售茶產品,銷售方式比較單一且遭受疫情影響較大。因此,我們針對此情況對生產公司提出如下建議:
一方面,在疫情階段,借勢創新傳播方法,例如在線上開展招商或產品發布會,依靠線上渠道進行采購,依托物流平臺打造私域流量。
另一方面,盡量避免集中培訓和聚集性用工,減少交叉傳染的機率。利用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及時了解疫情信息,加強與當地茶葉行業協會、茶葉學會等團體網絡上的信息交流共享。
(二)對政府方面的建議
疫情期間,政府部門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做好應對疫情影響下的茶葉產銷工作。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鼓勵和扶持實體門店加強線上店鋪經營,開展一定的發展優惠政策。
其次,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生產加工設備,創新生產工藝,依靠互聯網與產地直接聯系,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最后,隨著老齡化和人工成本上漲,政府應拓展和扶持標準化的無人自助終端(例如無人貨柜,無人自助茶室),既盤活社會資源,也給商務洽談、親朋好友聚會提供了新的消費場景。
(三)對生產基地的建議
由于受文化水平,信息傳播模式,交通便捷模式,傳統交易方式等諸多因素影響,加之今年疫情,為推動“互聯網+”帶動助農增收,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其一,培養“互聯網”型茶農,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使廣大茶農具備運用“互聯網”技術從事農業活動的能力。通過茶農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培訓、知識更新培訓等形式,推動茶產業生產、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全方位的創新。
其二,暫緩或減少使用催芽肥、生長調節劑等補充性養分,以錯開采摘高峰期。通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密切關注疫情信息、產業動態和氣象信息,做好茶葉生產相關的各項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麗娜.我國茶產業的發展現狀、路徑選擇及未來趨勢[J].農業考古,2016(02):165-170.
[2]姜含春,趙紅鷹,葛偉.中國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0(03):23-28.
[3]孟濤. 談“互聯網 + ”背景下的茶企發展策略[N].中 華合作時報, 2017 -05 -16( B06) .
[4]武亮,于洪彥.“互聯網 + ”下企業線上與線下的互動 融合———動因、模式與發展趨勢[ J].企業經濟, 2017, ( 2) :136 -142.
作者簡介:劉凇源,男,2000.06.29,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會計系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