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語文教學是在傳統文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培養具備全面文化素養的新青年。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小學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基礎階段,學習以及了解我國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專業文化素養。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語文學科就是歷史文化傳承下來的優秀產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需要教授學生,識文認字,同時也要向學生滲透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啟蒙階段就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國家,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以及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知識體系,不僅能提升語文學科基礎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從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道德體系。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1.通過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語文教師在語文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讓學生在了解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對課本上的內容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記憶,不僅可以提升學科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歷史文化素養,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很好地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在學習古詩句中,教師不僅需要把古詩的字面意思、語句結構、表達方式教授給學生,同時也可以跟學生引進歷史文化故事,詩人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做出了這首千古詩句,或者詩句整體想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懷等等。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記憶,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
例如,在語文中的《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生如何解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充分理解藺相如的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其實更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另一方面,廉頗在得知藺相如的深明大義之后,勇于改過自新,知錯就改,最后也以國家利益為重,主動找到藺相如和好的整體過程,教育孩子們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學習藺相如不要過于沖動,首先要學會思考問題,看到問題的本質及后果,這就是智慧所在。
2.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內容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根據對學生的了解情況,以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前提進行授課。教師如若在課堂中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一點,幫助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產生興趣,便可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提高上課效率的目的。
語文的學習不僅僅只局限于書本,更是對生命之美的贊頌。強化語文學習,在源遠流長的文化中汲取知識,獲得道德素養的有效培養,通過對交際活動的廣泛參與,調動學生好奇心及興趣,更好地吸收語文知識及傳統知識。
3.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作品閱讀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歷史名著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歷史事跡,學習歷史知識,也可以讓學生閱讀不同的歷史著作。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互動,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及識字量。語文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一段時間后,專門留出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讀后感,比如在學習歷史文化中受到了什么啟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為全面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隨著五育并舉教學策略在教育中的不斷深入,新一代的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變化,重心也在轉移。全面素質教育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語文識字量、閱讀能力,同時也可以構建豐富的知識體系,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作為老師,從小培養學生傳統的歷史文化素養,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作為學生,了解學習自己國家悠久的歷史,也是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