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婕
【摘 要】信息時代下,電商行業發展迅速,部分不良商家通過多種手段非法采集、傳播、出售消費者個人信息,導致消費者在網絡購物的過程中面臨著信息泄露及財產安全方面的風險。部分網絡購物平臺通過獲取消費者移動終端權限,通過采集消費者互聯網瀏覽記錄、個人信息、消費習慣隱私等手段實現商品廣告推送,極大的侵害了消費者的信息保護權。《民法典》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礎上擴大隱私權的內涵和范圍,細化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明確經營者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文章通過分析消費者信息權遭受侵害的主要途徑,從民商法的視角結合《民法典》相關規定探討了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具體措施,為我國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民商法;消費者;信息權保護
一、消費者信息權遭受侵害的主要途徑
(一)消費者個人信息被商家販賣牟利
在信息時代下,消費者個人信息附加的價值越來越多,部分商家嗅到消費者個人信息潛在的經濟價值,將消費者個人信息用于拓客、營銷等廣告用途,甚至進行不法販賣牟利,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消費者個人信息被商家販賣牟利的過程中,除了部分不良商家通過低價商品誘導、店鋪會員信息搜集等多種途徑搜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以外,部分消費者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輕視也是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泄漏的重要因素。對網絡上個人信息搜集頁面不經核實辨別就進行填寫,為了購買低價商品或者免費禮品配合商家進行信息采集等行為都可能會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構成威脅。
(二)消費者個人信息被網絡平臺泄露
網絡購物平臺可謂是消費者個人信息集散的大本營,在現階段的電子商務中,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需要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商品買賣,一旦消費者個人信息遭受網絡平臺泄露,不管是人為因素還是技術因素都會導致海量的個人信息面臨威脅,事實上此類事件屢見不鮮。例如著名的“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導致美國近8700萬公民信息遭受泄露;我國在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網絡平臺泄露用戶財產信息等500條以上可對相關責任人處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事實上,消費者個人信息遭受網絡平臺搜集使用案例層出不窮,許多知名網絡購物網站都會通過獲取消費者移動終端權限,通過采集消費者互聯網瀏覽記錄、個人信息、消費習慣隱私等手段實現商品廣告推送,涉嫌侵害了消費者的信息保護權。
(三)消費者個人信息在物流環節導致的泄漏
物流環節是消費者進行網絡購物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目前物流環節導致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快遞信息可能會被商家利用,部分網絡商家通過購買、交換等多種途徑獲取消費者的物流個人信息,進行廣告營銷牟利;其次是消費者個人信息可能會被犯罪分子利用。由于物流企業能直接接觸到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人員較多,不排除個別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倒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造成了侵害。
二、基于民商法的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具體措施
(一)不斷完善法律基礎
如今,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不法分子獲取消費者信息的渠道也有很多種,這就更容易讓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因此,站在國家的角度,要加強對消費者信息保護的重視程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竊取消費者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比如民商法的改革就能對消費者信息進行有效保護,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見,想要有效解決消費者信息權被侵害的問題,就要從民商法入手,嚴格制定相關條例,以此來維護消費者信息權。在民商法的應用中,首先要將消費者的信息權納入該法案的管理之中,并且進行標注,從概念的界定入手,提升法律的約束性和震懾性。例如,新修訂的《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權予以規定,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礎上擴大隱私權的內涵和范圍,細化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明確經營者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二)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
如果要從源頭上保護消費者信息權,第一步就是加強行業自律性,目前,有很多商家對于自身的管理水平較低,缺乏自律性。而且行業中也缺乏相關的管理規則,導致商家為了更大的利益非法竊取消費者信息。為了更好地在民商法視角下保護消費者信息權,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民商法中相關條例的應用力度,以法律為準繩,督促每一個商家都要按照一定的行業標準去做生意,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對有效管理和維護消費者信息權的商家進行鼓勵,對侵害消費者信息權的商家進行嚴格打擊和懲處,這樣才能對那些不法商家起到震懾作用,讓他們徹底放棄非法獲取消費者信息的想法,凈化整個行業的風氣。
(三)提升消費者的法律意識
對于消費者而言,只有擁有強大的法律意識,有效運用法律武器,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保證自己的信息權不被侵犯。第一,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要提高警惕,避免“貪小便宜吃大虧”,尤其是對各種優惠活動,一定要擦亮雙眼,謹慎消費,切忌在導購人員的引導下,盲目填寫個人信息;第二,消費者要在自己權益受到侵犯時,及時拿起法律的武器幫助自己維權,牢記民商法中的各種相關條例,收集商家的違法證據,然后到相關部門尋求解決方案;第三,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商家的資質,不要去沒有經營資質的店鋪,不要購買三無產品,不然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很難掌握商家的違法證據,對于自己的后期維權也會產生很大的阻礙。由此可見,只有消費者的法律意識提高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信息權受損的問題。
(四)完善消費者的訴訟維權途徑
首先要創新消費糾紛的訴訟管轄規則。應采用保護弱勢群體的方式,適用“便利消費者”的原則,以原告所在地為管轄地,為網絡消費者提供訴訟便利。除此之外如果適用“便利消費者”的原則,那就意味著網絡消費者與服務商之間簽訂的《服務協議》中關于管轄的條款無效,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將其認定為格式條款的一部分,不予適用;或者建議企業或平臺取消這一規定。其次要設立互聯網糾紛解決途徑。國內首家互聯網法院的成立緩解了訴訟成本、訴訟難度、訴訟制度不完善的弊端,糾紛解決途徑跨越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地理維度,以網絡為基礎按部就班的解決互聯網糾紛,值得予以推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消費者信息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雖然目前對于消費者信息的管理并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國家正在逐步改善消費者信息權益受損的情況。最后,消費者也要積極運用法律的武器,掌握民商法中的相關內容,提升安全意識,有效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不受到侵犯。
【參考文獻】
[1]楊星昱.民商法視域下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對策分析[J].法制博覽,2021(08):173-174.
[2]孫恒俊.民商法視角下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20(31):52-53.
[3]倪俊卿.消費者信息權的民商法保護方法研究[J].法制與經濟,2020(10):92-93.
[4]劉旆.基于民商法的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9(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