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海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多種新穎高效的教學手段被廣泛地引入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余文森教授就“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和“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對核心素養和使其落地的“讀思達”教學法,為教師提升課堂效果提供了支持。“讀思達”教學法泛指以閱讀、思考、表達三環節構成的學習過程,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極高的契合度,教師應當重視構建初中語文讀思達課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思達;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引言: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目,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語文表達能力,并推動學生廣泛地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與語言技能,是每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思考、表達的重要性。教師應當重視運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效率與質量,推動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一、廣泛閱讀,奠定基礎
讀思達教學法立足于認知加工理論,閱讀、思考、表達分別為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相輔相成的環節,其中,作為認知輸入環節的閱讀,是讀思達教學的基礎[1],因此,教師在開展讀思達教學時,應當充分重視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増聞廣見,夯實語文基礎,積累語文素材,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首先,在課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運用多種能夠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質量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等。以情境教學法為例,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與蘇州園林有關的圖片、影像資料,并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想象自己身處蘇州園林之中,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后續的思考與表達打下基礎;以翻轉課堂教學法為例,在教學《鄧稼先》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課下依據視頻中的要求,收集鄧稼先的人物資料、自主學習突破課文中的重難點,在課堂中向教師提問,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質量。
其次,在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重視為學生甄選多種能夠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開拓學生知識眼界、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書籍,并傳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例如精讀、泛讀、小組閱讀、撰寫讀書筆記等等,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一部分,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新穎的手段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學號輪流,每周在班級的黑板報中寫下自己推薦的書籍,以及近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好詞、好句、好段,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思考與表達積累豐富的素材。
二、深入思考,培養素養
思考是讀思達教學中“認知加工”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的關鍵環節。教師應重視在這一環節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扮演好“引導人”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具有探索性、漸進性與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在思考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認識。
以教學上文提到的《蘇州園林》一課為例。在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增強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并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討論:課文中哪一句話最能夠說明蘇州園林的特征?概述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展開說明;課文中多數自然段的首句都是對本段內容的概括,分析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標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在小組內開展閱讀鑒賞。以這樣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對文章展開思考。
除了在課堂中運用漸進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以下手段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深入思考課文:對比教學法,教師可以將兩篇題材一致或寫作手法相似的課文合并在一起,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異同以及各自的表達效果;角色扮演教學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分析課文中人物特點的基礎上展開對人物的扮演,以此推動學生對課文展開深入思索;讀寫結合教學法,針對部分修辭手法豐富靈活的課文,例如《春》、《紫藤蘿瀑布》,教師可以對作者的修辭手法展開細節分析,并引導學生開展仿寫,以此推動學生主動對文章展開深入思索。總之,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思索的手法十分豐富,教師可以依據課文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展開有針對性的選用。
三、凝練表達,升華能力
表達是讀思達教學法中最后一個部分,具有“認知輸出”的意義。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重視給予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廣泛的交流表達中取長補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發現自己語文學習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質量。
首先,在課堂中,教師應重視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加強在課堂中運用小組探究教學法,針對部分具有自主探究價值的課文,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對文章展開深入思索,再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中做出總結發言,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同時深化思考環節中獲取的語文知識。
其次,在寫作中,教師也應當運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廣泛開展作文互評,讓學生在互相對比中發現自己在寫作表達中存在的不足。教師也可以選取幾篇較為典型的作文放在投屏上供全班同學閱讀,思考作文中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取長補短[2]。
最后,教師還應當重視通過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與語文科目具有高契合度的課外活動有很多,例如詩歌朗誦大賽、辯論會、讀書會等等,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在活動中升華自身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夯實語文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讀思達”教學,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實踐意義。教師應重視采用多種手段增強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思考、表達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2]陳麗娟.讀思達教學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推進策略[J].教師,2020(34):37-38.
[3]張秋婷.讀·思·達:讓寫作精彩[J].考試周刊,2021(15):19-20.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跨學科協同推進“讀思達”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究》(課題編號kcz2020045)階段性成果
(福建省惠安錦水中學 ?3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