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閣
摘要:小學階段,課堂上本應該是活躍的,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的。然而,在現實的課堂中,許多老師怕學生犯錯,一旦學生課堂回答錯誤,很多老師會急于給出正確答案或者點名讓成績好的同學直接回答,更有的直接忽略錯誤答案。也有的同學怕出錯后丟臉,因此,也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課堂上很多的有價值的錯誤資源都嚴重的浪費了,本文對小學中高年段課堂錯誤資源有效利用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段數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指出:“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自然生成的,課堂教學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布魯納說過:“所有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
一、課堂現狀
在現實的課堂實踐中,許多老師怕學生犯錯誤,一旦出現問題,課堂回答錯誤,很多老師會急于給出正確答案或者點名讓成績好的同學直接回答,或者直接忽略錯誤答案,這樣就浪費了很多寶貴的錯誤資源。同時,教師這樣的做法不僅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把錯誤加以利用,這樣“錯誤”就不是錯誤,而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知識自然生成,進而把課堂錯誤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因此,我認為對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師和學生對課堂上出現錯誤的認識
(1)教師沒有對課堂上的錯誤資源有正確的認識,部分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能力稍弱一些,課堂預設可能不充分,一旦學生的回答跟他預設不同時可能就會慌亂,應變能力稍弱,因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錯誤回答的時候,就會急于去尋找正確答案的同學去回答,這樣就忽略了回答錯誤同學的答案,或者只是簡單的給予否定評價。這樣的教師認為一節課同學都回答正確了,這節課才是成功的,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課堂上錯誤資源的價值所在。
(2)有些學生,尤其是中高年段的學生,處于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比較敏感,特別怕犯錯了后丟臉。如果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出錯后嚴厲批評,那么這些學生更怕出錯,也更怕回答問題了。因此,中高年段的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怕出錯了,對于錯誤沒有正確的認識。
三、如何有效利用課堂上的錯誤資源
(一)教師和學生要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課堂錯誤資源存在的價值。
教師要認識到,課堂錯誤資源是指課堂中學生憑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某一知識作出淺層的、有失偏頗的錯誤判斷而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細致的剖析、提煉,將學生的錯誤資源變為教師難得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錯誤,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糾錯、改錯中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
學生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應該認識到課堂上出錯不可怕,出現錯誤說明自己原有的認知是錯誤的,如果能夠及時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引領,彌補知識的欠缺,這樣就會不斷進步。
(二)教師要轉變做法,根據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靠近正確答案。
(1)學生回答錯誤不要急于否定,適當引導,找到錯誤的根源。
案例1:學習《分數的再認識(一)》
教師:12個蘋果的5/6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12平均分成6份,取了5份。
(教師此時不急于否定學生答案,而是進行提問引導。)
教師:在這里要平均分的是什么?
生:是12個蘋果。
教師:12個蘋果和12一樣嗎?你來說一說。
生:不一樣,12是一個數字,12個蘋果是一些物體。
教師:請你再回答一次剛才的問題。
生:表示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取了其中的5份。
教師:回答很棒!這是一道考察分數意義的題目,對于這種題目,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整體是什么。
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沒有及時否定,或者簡單粗暴批評,這么簡單都不會等言語的攻擊,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分析,找到錯誤原因,最終找到正確答案,并且及時給予肯定,這樣學生對出錯就不再害怕,并且也能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從而真正做到學生學習知識是在課堂上自然生成的過程。同時也利用了錯誤資源對其他同學做了很好的示范性,可以激起學生表達想法的欲望。
(2)學生回答錯誤,讓學生自己講解答案的過程,從而發現問題所在。
案例2:學習《倍數與因數》
教師:正方形的邊長是質數,那么它的面積是什么數?
生1:是偶數。
生2:不對,應該是合數。
教師:請兩位同學分別解釋原因。
生1:我用的舉例子的方法,比如,正方形邊長是2,那么面積就是2×2=4,4是偶數,所以就是偶數。
教師:老師聽了他的分析后,覺得好像挺有道理的。
生2:不對,如果正方形邊長是3,那么面積就是3×3=9,但是9不是偶數啊,所以他回答是錯誤的。我認為應該把4和9綜合一起看,找出這兩個數的共同點,它們都是合數,因此答案應該是合數。
教師(問生1):你覺得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生1: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答案應該是合數。
教師(問全班同學):你們同意嗎?
當課堂上遇到同學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可以多找幾個同學回答,然后讓這些學生分別說說原因,當出現不同答案的時候,這個就是矛盾所在,教師不要去判斷誰對誰錯,當學生自己說明原因時并且也聽到了其他同學的解釋時,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這個就是利用同學們不同的回答,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答案。課堂上有了不同的聲音才能讓整節課是活的,讓學生的知識自然產生,而不是老師一味灌輸。
(3)對于知識點方法性錯誤時,教師要詳細解釋每一步的由來,而不是單純的讓學生去記憶方法。
案例3:學習《分數與除法》
教師: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塊?
生1:1÷2=0.5(塊)
教師:如果用分數表示是多少?
生:1/2
教師:把3塊蛋糕平均分給4給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塊?請用分數表示。
生2:3÷4=3/4(塊)
教師:請你詳細說說是怎么分的。
生2:把每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其中的1份就是1/4,每個人要分到3次,就是3個1/4,也就是3/4。所以3÷4=3/4(塊)。
教師:過程解釋的非常詳細,那如果是7塊蛋糕要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呢?
生3:7÷3=7/3(塊)把每塊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到其中1份就是1/3,這樣每人有7個1/3,就是7/3,所以7÷3=7/3(塊)。
教師:請觀察這三個算式,找到它們的共同特征。(這時候教師才總結規律,建立分數與除法之間的聯系。)
上面的情況是當學生對于知識點方法錯誤時,教師應該詳細講解原由,這樣學生可以理解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并且不容易忘記。教師通過對知識點的講解,這樣其他同學也能加深印象,進一步理解了知識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前要備課充分,深鉆教材,把每個知識點理解頭側,這樣給學生講解時才能做到用簡單的方法講解復雜的問題,同時做好課堂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解決遇到的突發問題。
(4)課堂上練習題,可以多展示典型的錯誤答案,讓小老師或者學生找錯誤改正,這樣可以給其他同學提醒,避免下次范同樣的錯誤,這個就是錯誤資源的價值所在。例如,學習小數除法時,很多同學對于商0的問題總是弄錯,還有忘記小數點移動,什么時候補0,這些都是常錯的地方,教師可以讓小老師找出錯誤幫忙改正,這樣不僅做錯的同學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且小老師對于知識點又得到了鞏固,這樣錯誤資源的價值利用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三)教師在平時上課時,不要給學生傳遞一個只重視最終答案的信號,要弱化結果注重過程。
教師應該是鼓勵學生,看到一個問題時,一定先不要急于知道結果,而是要認真去思考這道題的解題思路是什么,先把解題思路捋清楚,如果解題思路出現了問題,那么結果肯定也有問題。一旦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去按著思路找到錯誤在哪里出現了,為什么會出錯,逐步幫學生找到問題原因,然后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了,也不找錯誤原因那么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或許下一次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只有不斷得去查找原因,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真正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即便回答錯誤,也不會覺得丟臉,也不會有太大的挫敗感,相反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同時,學生也能認識到發現錯誤并解決錯誤有滿滿的成就感。
(四)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提高捕捉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能力。
教師專業能力增強,才能有效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需要向優秀的教師學習交流,學習別人好的方法和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要備課充分,課堂預設多樣,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同時,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捕捉利用課堂錯誤資源。
四、總結
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并非學生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學生的認識是由不會到會的過程,教師應該理解包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錯誤,不應簡單否定,而應該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同時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即智力領域和弱勢智力領域,都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該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對于學生的錯誤,我們應該樹立“對癥下藥”的教育觀。教師和學生要正確認識課堂錯誤資源,充分有效利用課堂錯誤資源。
參考文獻:
1.金炳祥《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研究。
2.鄧劍峰《軟件:電子版》2019年,淺議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3.丁阿娜《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策略探析。
4.王阿鳳《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年,淺談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5.金運桂《教育文匯》2018年,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6.李春玲《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年,與美麗錯誤同行——錯誤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利用。
(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