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歌起初是勞動人民通過口頭詩歌進行的創作,既能歌唱也能吟誦,在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歷史,它積淀的是中國的歷史文化,所以它是民間藝術中寶貴的財富,雖然現在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民間藝術沒有被遺忘,也在被傳承,但是在弘揚民歌的同時,也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民歌的演唱形式。
關鍵詞:民間藝術;民歌;傳承
民歌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爽朗、節奏感強并且有一定的韻律所在,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民歌還貫穿著人生的各個階段,也覆蓋著生活的不同層面,已經成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勞動人民以唱民歌來緩解肌肉的疲乏,從而振作氣勢,這樣的演唱方式充分的展現了勞動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它作為一門藝術語言,不僅擁有著強烈的節奏感,還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一、中國民歌的特點
(一)民歌的民族性與區域性
每個民族的民歌都是擁有獨特的特點的,無論是音階、調式、還是節拍上都是具有獨特特色的,都能充分代表各民族的民族特征。民歌是人民在集體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表達的是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不同的地方的民歌也都是千差萬別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獨特色彩。中國土地遼闊,所以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懸殊很大,就會導致各地區在語言和審美上都有不同的特點,這些文化因素直接影響了各地民歌的不同形式,所以不同民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例如,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它的民歌可分為“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的特點就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并且音調嘹亮,充分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情懷,如《遼闊的草原》、《牧歌》都是“長調”的代表作。而“短調”的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大都是情歌和敘事的歌曲,它代表的是草原牧民的質樸與豪放的性格,如《小黃馬》等,都是“短調的”代表作。由此可知,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民歌的風采特點也是不同的,歌唱民歌是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也會互相影響,使各族人民對不同民族的民歌產生喜愛之情,從而使民歌在社會中得到發展。民歌對我國的文化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不斷傳承和保護。
(二)民歌的演唱風格
民歌的演唱風格是多元化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演唱的風格。民歌演唱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切體力勞動者的血汗與淚汗的結晶,所以農民們有秧歌,有打漁的漁歌,采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都具有不同的演唱風格。演唱風格包括抒情式的歌曲,它的歌詞一般都比較長,也能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人民對于勞動是積極熱情的,通過這種心理變化演唱出不一樣的民歌曲調。民歌雖然是最普通的民歌,但是無論什么場合,都能進行民歌的演唱,它不需要更多的硬性條件,它可以不需要伴奏,不需要樂器,只要是想進行演唱就可以演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歌作為主要民族音樂,必須要發揚光大,但在傳統的演唱方式上要進行不斷創新,將民歌很好地融入在生活中。
民歌的演唱風格多種多樣,例如最常見的“山歌”它在藏族地區也叫做“魯”、“協”,在藏族民歌中,山歌是只唱不跳的風格,它的旋律比較自由、曲調爽朗、情感質樸、高亢,所以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或民間歌會上進行演唱,它的演唱形式也比較多,可以獨唱、對唱、齊唱,很少有動作或樂器的加入,充分的體現了最原生態的歌曲。我國的民歌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不同種類都有不同的演唱風格,但民歌都是來源于生活,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
二、民歌演唱的方法
民歌種類多,所以演唱的方式也都是不同的,它與流行音樂不同,它演唱出來的勞動人民的質樸,所以演唱時要把握好演唱方式。為了能表達清晰的歌唱內容,在民歌演唱時,對開頭的字詞會咬的很清晰,會讓人們覺得很夸張,但是這就是民歌的獨特的魅力。演唱民歌必須要直視前方,下巴略里扣,兩臂自然的下垂,這樣的姿勢更有利于唱歌時的胸腹聯合式呼吸,氣沉丹田從而用飽滿的熱情演唱民歌。民歌也都是原生態的演唱,都是表現人民生活的思想情感,所以就要用最真摯的感情流露出對山歌的喜愛之情,使山歌更好的傳承下去。
三、民歌的傳承和發展
通過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民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社會也在培養人們注重民歌的演唱,經常舉行一些大型的民歌演唱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且也讓民歌得到了傳承。為傳承民歌的魅力,各地政府建立起文化館,讓人們更好的開展民歌文化學習。文化館可以適當的舉行民歌比賽,不斷促進民歌文化深入人們心中,一些有想法的歌手還可以進行創作,文化館可以將創作的曲目,編輯到一起進行出版。文化館的建立可以讓中國的文化遺址得到傳承,共同為中國民歌做出貢獻。
全國各地的民歌協會,也可以聚集在一起,交流搜集到的民歌,并進行演唱,從而更好的宣傳民歌。其次在學校也可以大力宣揚民歌的演唱,可以把民歌演唱作為教學的內容,尋找一些民間歌手,為學生們進行民歌教學,這樣在現代音樂和民歌的結合下,使學生全面發展,既了解現代音樂知識,又學習了傳統音樂,從而很好地宣揚民歌的演唱。這樣利用文化館和民歌協會還有學校的支持,民歌演唱越來越真實的走進人們的生活,從而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總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歌在歌曲演唱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不但要保護這樣的民間藝術,還要結合現在人們的審美需求,將民歌進行創新。我國的民歌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每個人也都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要把民間藝術推向更廣闊的空間,政府更要全力以赴的支持,大力培養民歌的傳承人,將優秀的民歌作品弘揚出去,保證民間藝術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林映釧.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
[2]金書妍.當代廣西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南方文壇,2019,(2)
[3][1]林映釧.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
[4]羅琛.論如何運用美聲唱法演繹中國民族聲樂作品[J].環球首映,2019,(5)
作者信息:張文峰,男,漢(1983.04) 籍貫:山東聊城 學歷:碩士 職稱:講師 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聲樂
課題類型:2021年度聊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專項一般課題
課題名稱:聊城市民間歌曲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研究
課題編號:NDYB2021123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山東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