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計方式與人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的生計方式的發展走向。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提出,國家對生態與扶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系列的生態生態改善、科技下鄉、產業扶貧等推動了鄉村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農耕形式也在逐漸改變。對黃里村農民生態與生計的研究能夠更好的呈現出其生態是如何作用于生計,并達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民生計;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環境
黃里村位于雷山縣西江鎮東南部17公里處,距雷山縣城15公里,東與丹江鎮烏東村相鄰。黃里村域范圍內有黃里河經過,黃里村的民居主要沿黃里河分布,村寨通過黃里河東、西兩個片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民居主要沿黃里河東、西兩邊布局,建筑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黃里河的流經,確保了黃里村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也為該村生計發展提供了保障。黃里村是一個農耕為主的民族村,主要民族是苗族,該村的大部分人世世代代都以農業為主。全村土地面積將近958畝。在這有限的土地里,苗族人民卻創造了豐富的農耕文化。
二、生計類型
黃里村無大工礦企業,又因地形地貌限制,尚不具備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的條件。農業生產仍以傳統農耕方式為主,主要的生計是茶樹和水稻種植。現在隨著對農業發展的重視,政府對黃里村農業生產給予一定的政策性獎勵,主要是為了鼓勵黃里村村民的自主發展。
(一)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1.茶樹種植
黔東南州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溫和多霧,山地和丘陵占 98.5%,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m,森林覆蓋率為 53.68%。 黃里村域范圍內有黃里河流經,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茶樹種植條件。茶葉是黃里村的主要經濟作物,大部分的村民是依靠茶業生產來維持生計。黃里村種植有茶葉面積達到一百畝以上都要成立一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人必須種植有茶葉并且管理好自己的茶葉生產。黃里村目前茶樹種植面積達到468.53畝,采茶面積為435.7畝,茶青產量65358公斤,產值718938元,擁有茶葉加工廠6個。作為雷山縣茶葉種植專業村,黃里村的茶葉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茶樹的種植促進了茶文化發展,提高了村民收入,帶動了經濟發展,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為鄉村振興。
2.茶葉加工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茶葉園區也建立起來,許多的年輕人也開始返鄉種植茶葉。種植茶樹的數量增加,也伴隨著許多茶葉加工廠的產生。工廠的建立,加大了茶葉的生產數量,并且茶業的種類也變得豐富多樣。
雷山玖香茶葉加工廠:這家茶葉加工廠在2011年開始進行茶葉加工,到目前為主已經加工了將近10年,加工的主要是綠茶和龍井。加工廠的茶葉收集主要是來自于本村的茶葉種植戶,但是加該工廠本身也會種植三到四畝的茶樹。每年到茶葉采摘的季節,會請當地的村民來幫自己采摘茶葉和加工茶葉。黃里村種茶、采茶、購茶、茶葉的加工等程序都是由該村的村民來完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葉加工鏈。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主要是提供了茶樹,只要你有足夠的土地,政府就可以提供足夠的茶樹。
黃里茶廠:黃里茶葉加工廠建于2006年,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加工的主要有紅茶和綠茶兩種品種。加工廠的主人自己本身也種植了30畝的茶葉,每年茶葉生產期間也是請村民來幫助采摘和生產,每個人給予不定的工費。綠茶的銷售主要是在省內,因為綠茶的加工程序比較簡單,所以價格相對紅茶來說是比較低,紅茶最主要的銷售路徑是外省,比如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這些生產茶葉的工具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每年也有少量的政府資金扶持。
黃里村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都是源于其本身的基礎條件。在氣候上,黃里村明顯的季風氣候和豐富的水資源促進了茶樹的種植。在勞動力上,黃里村采茶的主要勞動力都是一些年長的當地村民,這些村民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務農。而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加工,不僅提高了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還緩解了當地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了當地農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二)稻田養魚
稻魚結合首先就是插秧苗,插入稻田后的秧苗要讓其生長幾個月,秧苗長到一定程度后才放入魚苗,等稻谷成熟后則可打撈魚。魚吃稻谷里的害蟲,且糞便的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稻谷肥料的缺失,所以它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有機銜接的生態系統。“稻魚鴨”生計模式是黔東南地區一種特殊的生計方式,其生計方式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達到一種生態的平衡。1989(2004年同)年全州的稻田養魚面積達 7.3 萬 hm2,占該州保灌稻田面積的 78.6%,占同年貴州省稻田養魚面積的 73.3%,魚產量也高居全省第一 。 黃里村的稻谷種植比較分散,規模較大的就是在黃里河的上游,黃里河上游有一片山前沖積扇,這個沖積扇在經過長年累月的搬運、堆積、腐化形成了肥沃的土壤。黃里人民通過利用這種土地資源發展了現在的稻田文化。因為黃里河水資源豐富,也就促成養魚的前提。
黃里村稻田養魚生計模式是因為其村民的水稻種植量較少,每戶的種植基本上都只能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傳統社會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來購買化肥,多數都只用農家肥,也就促成了現在的生產模式。現在社會出于健康飲食的考慮,他們種植的過程中也就減少了化肥的使用,無化肥種植也就促成了養魚的基礎。
三、結論
黃里村苗族的生計方法是改造和利用其所處生態系統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黃里村民離不開其所處生態系統的依賴,他們在其生態系統中找尋自己地方生態特點,長期的生產實踐,選擇出適合自己生計方式,以獲得經濟活動的成功。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和國家鄉村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返鄉創業并且繼承和發展傳統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滕榕. 基于稻魚鴨系統的農業景觀生態保護策略——以侗族聚居區為例[J]. 建筑與文化,2019,(02):139-140.
[2]戴宇,雷凱. 民族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的就地保護——以侗族的稻魚鴨共生系統為例[J].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4):41-44+60.
[3]楊昌雄:《概述苗族稻田養魚史及其發展趨勢》,《古今農業》1989 年第 1 期。
作者簡介:馬冬麗,(1995-),貴州威寧人,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