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才瑞
1 對課程思政的解讀
1.1 課程思政是打開修身養德之門
課程思政不是游離于課程之外的附加內容,也不是專業課的“思政化”,而是對專業課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挖掘其內涵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而打開學生內心的修身養德之門。課程思政滲入各門課程使思想政治理念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入耳入腦入心,在學生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1.2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如果專業課程沒有好的建設,那么“課程思政”的功能就如同無源之水、無魂之軀。尊重專業課程的內在規律,是課程思政融入各專業課程的前提條件,也是課程思政工作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在這項工作中,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
2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必要性
2.1 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高校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各高校辦學應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使我國從人口大國向高素質人才強國發展。籃球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是大勢所趨,要以籃球教師隊伍為“主力軍”、以課程建設為“主戰場”、以籃球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使籃球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
2.2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是實現籃球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傳統籃球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表現為過分追求掌握籃球運動技戰術和體能提升,“指標體育”成為課堂主導,“情感目標”的教學設定形同虛設。籃球課程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籃球基本知識和技能之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籃球課程必不可少的目標。將籃球運動背后的體育精神潤物細無聲地貫穿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實現籃球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的同頻共振。
2.3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思政課程,由于形式上不能做到與時俱進,理論上又流于說教,教育內容上與社會文化、社會現實脫節等問題,導致思政課程對當代大學生而言顯得缺乏吸引力。相反,籃球課程具有身心兼修、對抗性、集體性等特點,以其為載體和底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籃球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就要寓體育價值引領貫穿于體育知識技能傳授和體育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幫助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達到“寓教于運動”的教學目的。
3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SWOT分析
3.1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優勢
3.1.1 籃球教師的自身優勢
大多數籃球教師在教學一線工作多年,專業教學經驗豐富,開展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較強,面對不同的學生,可以精準地抓住痛點,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將所授知識灌輸于學生。
3.1.2 籃球課程內容豐富
課程思政與籃球課教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首先,籃球課教學為課程思政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深厚的學科基礎,是課程思政得以落實的堅強后盾。籃球課程教學內容包含有籃球規則、籃球歷史、籃球精神、籃球技戰術,豐富的內容為課程思政理念的穿插提供了諸多載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2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劣勢
3.2.1 籃球教師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不足制約課程思政的實施
“專業教師干專業事”的傳統觀念束縛下,籃球教師普遍認為課程思政不屬于自己的本職工作,依舊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看待課程思政,同時,籃球教師長期從事于籃球技戰術以及籃球相關知識的工作,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薄弱,只能簡單地將籃球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梳理出來,然后生硬地在課堂上學生宣講,結果,不但“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影響了專業知識講解的效率。
3.2.2 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
體育院校中對籃球課程的考核,主要以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考核為主,對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嚴重不足。同時,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實現程度與授課教師考核的關聯程度也不夠。因此,一些籃球教師往往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本專業前沿問題中,忽略在專業課中融入與考試無關的思想政治教育。
3.3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機遇
3.3.1 籃球教師的素質得到提升
課程思政的問世,標志著籃球教師角色的轉變。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要承擔學生德育品質的培養工作。籃球教師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轉變教學理念,填補自己在思政知識上的空白,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體系,提高育人的能力。
3.3.2 國家政策支持
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黨中央在各種規格的會議上,頻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講話,他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此外,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包括中共中央決定和意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中央部委作出的意見、規定、條例等。
3.4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籃球課程的挑戰
3.4.1 籃球教學部門與思政部門協作流暢度有待提高
課程思政強調三全育人,對籃球課程而言,需要其與課程思政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具體工作任務中相輔相成,實現“1+1>2”的效果。然而,課程思政目前仍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困境還未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的合力不能有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被弱化。
3.4.2 學生固有學習思維的模式難以打破
對于體育院校的學生而言,在籃球課程的學習中,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根深蒂固,即“技術+戰術+比賽+理論知識”。思政理念的“跨界”滲入,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學生的不適應,甚至有些學生會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籃球教學的順利進行,對教學效果起到“負效應”。
4 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籃球課程的路徑
4.1 把握思政教育的規律,找準需求點
育人為育才提供方向,育才是育人的基礎。課程思政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須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對象特點,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教育規律。因事而化就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教學中將時事熱點問題有機融入課堂。因時而進就要緊跟新時代。籃球課程的教學目標要緊緊圍繞新時代黨中央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以著力培養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目標。同時要從大的時代背景把握學生的時代特征,把準方向,摸準脈搏,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魅力。因勢而新就要借勢、謀勢。正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時俱進推動課程思政內容和形式的同步創新,保證課程思政常講常新、常抓常新。
4.2 深度挖掘籃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4.2.1 籃球技戰術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籃球技戰術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籃球技戰術學習過程中,對練習時的負荷量度和負荷強度均有嚴格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要在練習過程中學會吃苦耐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教師講授完“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后,可以把學生們分成幾個人一組,進行多組練習,讓學生們在相互幫助中鞏固技術動作;教師講授“二三聯防”戰術,要求“二三聯防”的防守人要做到人球兼顧,防守人之間做到團結合作、默契配合以及相信隊友的品質。
4.2.2 籃球比賽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練為戰”。籃球技戰術的學習和訓練,就是為了參加比賽,奪取勝利。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籃球比賽過程的起伏變化,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分析與觀察,并形成冷靜、沉著、果斷的性格,能夠客觀看待周圍事物的發展,提高抗挫能力和抗壓能力;籃球比賽是一個團隊運動,球場中的每一名隊員難免存在失誤,對于隊友的失誤,教師要教會學生團結,學會鼓勵,切忌互相埋怨;籃球比賽屬于競技運動,必然存在輸贏。面對比賽的結果,教師要教會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比賽態度。
4.2.3 籃球規則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籃球運動中的身體對抗、戰術較量、智力比拼等,都是在籃球規則之下進行的。籃球規則的學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行為意識。因此,在籃球教學中,教師要特別突出籃球規則的學習,挖掘籃球規則中的實際的道德教育形式,把握適宜的時機進行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對籃球運動規則的認識遷移到國家道德法律的認知,從而遵守社會活動規范,提高自身行為素質。
5 結語
新時代背景之下,在大學籃球課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將成為教學變革的一大方向,是素質教育理念,教書育人、工匠精神培養的內在呼喚。“課程思政”全面融入籃球課教學,正好切合了籃球課育人功能不足的短板,打通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籃球課程教學之間的障礙,從根本上改變籃球課重實踐輕德育的現狀,能夠有力地促進籃球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對籃球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對思政元素的灌輸進行“再烹調”,使思政之“味”如鹽入味、如糖融水,讓籃球課程更有味道,達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風尚,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如其分地滲透進教籃球學的各個環節,不斷探索在籃球課教學過程滲透思想政治元素的良方良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籃球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培養既有深厚的籃球專業知識和精湛的籃球技戰術,又有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的時代新人,這也是籃球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弘揚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