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慧
摘要: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教材為基礎,結合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進教學,學生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閱讀教學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灌輸式的輸入只會事倍功半,但是以學生的立場來進行教學,學生以第一視角來進行閱讀學習能夠使學習的效果事半功倍。本文探究基于學生立場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為閱讀教學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立場
前言:
在過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以學生的第一視角來深入分析閱讀文章,使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加大,能夠使學生的閱讀收獲感和知識收獲提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發展的一個潛力方向。教師深究學生立場,將學生立場為基本點來探究閱讀教學,能夠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更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一、以學生視角來導讀文章
教師在閱讀備課時通常是基于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和教學內容是否講解完畢,忽視了學生對教學目標之外的疑問和困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轉變觀念的是閱讀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達到,還是各個視角下對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嘗試轉變立場,試想自己假如是一個學生的身份,看到一篇文章時首先會關注的事情是什么。根據當代學生的喜好,年齡心理特征、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等方面來對這一篇文章進行提問,比如作者為什么寫這一篇文章,他是否還隱喻了其他東西在里面等等問題。通過學生的視角,發現文章的理解角度豐富多樣,教師可以以學生立場為主的重點難點來重新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使學生的閱讀收獲更加具有針對性,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例如在“沁園春雪”這一課中,過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從景物描寫來欣賞詩詞中的意境美,然后以景帶情來寫出毛澤東評論古今的目的所在。隨著這樣的一個導學過程,學生可以順利地了解詩詞的藝術美和感情美,順從地接受了以教師視角的文章閱讀,而忽視了自己的想法,大大地限制了自己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視角來帶領學生來導讀文章,假如是學生,朗讀古詩時會對哪一個句子比較感興趣,對哪個名詞出現感到疑問。比如學生會對比較陌生新奇的描述“山舞銀蛇”感到疑問,教師可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來帶領學生欣賞文章的意境美,接著來導入后續的深入閱讀分析。
再比如在“拿來主義”這一篇文章教學中,教師一般是直接對文章題目進行介紹然后對文章段段地分析閱讀教學。這樣的學習方式過于死板,導致學生形成一種在閱讀文章時條件反射地對文章瀏覽分析而缺乏思考的思維模式。教師從學生的立場出發,關注學生這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征,一般對新穎罕見的事情感到疑問,看到“拿來主義”的第一反應什么是拿來主義。教師可以對學生這個典型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的立場來帶領學生進入文章學習,比如在文章導讀的時候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拿來主義,你認為拿來主義是什么”,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接著帶領學生進入文章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在閱讀教學中從學生的視角導讀引入文章,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進入文章閱讀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閱讀能力。
二、學生學習需求是閱讀教學的方向
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一般是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所以教師需要明確一個點就是教學只要是適合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是真正地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學生學習反應、學生作業反饋和學習生活中的學習訴求等各方面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之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學習需求這個方向來安排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
在“老人與?!边@一篇文章中,教師為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會灌輸式地把文章主旨和人物思想告訴學生,忘卻了這些內容是否是學生所需要的。這樣的閱讀教學只是一個知識的灌輸過程而不是一個知識的主導吸取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來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學其所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作者的背景嗎”,如果學生躍躍欲試地說想了解,那就說明了學生對一部分的內容的渴求的,教師可以對這一部分內容擴展講述,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追求等各方面的內容。學生學習需求很好地說明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缺乏的知識板塊在哪里,教師然后以此為出發點來進行閱讀教學,并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文章時也能自主去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以學生立場來分析閱讀
閱讀分析是閱讀過程中必有的過程,通過閱讀分析過程,學生可以深度了解文章的內容、背景、主旨以及時代情感等關鍵信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是以主導者授課,然后第一時間站在自己的立場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觀點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如果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引導學生主導思考分析過程,按照自己的疑問和學習需要來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無限制地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展,并保持一個活躍的狀態。
對文字進行閱讀分析,剖析重要句子的含義,解析作者的意圖和情感追求等是閱讀教學必有的流程。在解析文章的時候,教師總是以第一視覺對文章理解,然后對學生講述展示,忽略學生立場下的理解角度。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角度來對文章進行解析,或者鼓勵學生發言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一個文段,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文章的解析就有多種結果,這些結果是并存的。與此同時,以學生的角度理解文章有利于學生發展自己豐富的閱讀思維,然后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閱讀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總結:
總而言之,以學生的第一視角來進行導讀文章,找到學生對文章的關注點和疑惑點,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加強閱讀教學的針對性,以學生的立場進行分析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現今閱讀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章穎.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學生為主體策略的思考[J].語文課內外,2020,(18):250.
[2]劉猛."以生為本"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1):50-52.
重慶市云陽縣紅獅初級中學? 40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