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珍 賴美云
摘要:在當前社會的教育主題下,勞動教育是教育教學中重要的一環。作為開展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政課上的教學是提高學生勞動素養重要方式。針對思政課教學中勞動教育的開展難以落實的問題,我們要通過探索體系化的教學模式,開發供中小學生參與的勞動實踐平臺等多種方法,全面推進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工作。
關鍵詞:中小學思政課;勞動素養;提高
前言:
為國家與社會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小學思政課的重要任務。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勞動教育需要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得到積極推進。此背景下,如何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嘗試對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模式開展研究,提出相應建議。
一、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可能性
作為國家培養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思政課在中小學教育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而勞動教育又始終是中小學思政課中的重要內容。
(一)課程標準規定了勞動教育的內容與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4版)》提出“熱愛勞動,注重實踐”的課程目標,在階段目標與內容要求中提出以下要求:一至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三至五年級的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服務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社會公益中;六至七年級的學生,珍稀父母的勞動成果,學會生活自理,關心家庭生活,學會承擔部分家務勞動;八至九年級,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公益活動。勞動教育的理念深深藏于這些目標內容之中,并貫穿整個中小學教育階段。
(二)課程教材蘊含勞動教育內容
勞動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思政課程教材中也有重要體現。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有:勞動不分貴賤,尊重各行業的勞動者,尊重勞動者,珍稀勞動成果,等等。中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在思政課教材上的出現,也體現了思政課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可能性。
二、中小學思政課開展勞動教育時存在的問題
從上文中我們分析了在思政課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那么,在落實上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勞動教育沒有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
在思政課上開展勞動教育,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僅僅靠思政課上的單方面的勞動教育,而不將勞動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體系,學生們很難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學校往往注重學生分數的提升,而忽視勞動實踐的重要性。而且,對于教育部門制定的有關勞動教育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多數學校并沒有嚴格執行。學校不重視勞動教育,未形成體系化的綜合教育教學,是落實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第一個問題。
(二)學生缺少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
在沒有社會與家庭的支持下,學校很難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平臺,所以勞動教育的教學任務也很難完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終究只是理論上的知識,而良好的勞動品質,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而且,在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中,相較于學生的勞動素養,家長們更注重其成績的好壞。專注于提高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勞動品質的養成。而且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也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效果。
(三)教師缺乏勞動教育的有效方法
思政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不重視,也是勞動教育難以落實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部分老師的觀念中,勞動教育是一種帶有作秀性質的教學活動,所以并未予以重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既然教師以作秀的心態開展思政課中勞動教育的教學,那么自己也不會重視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更別提在生活中用以實踐。部分老師自身缺乏勞動素養,導致在教學時落實提高學生勞動素養難以進行。
(四)社會負面輿論的影響
在學校推動勞動教育教學難以進行的同時,社會上的一些負面輿論更加阻礙了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社會上部分人輕視、不尊重勞動與勞動者,推崇不勞而獲,幻想一夜暴富。這樣的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對中小學生群體和部分教師群體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勞動教育難以推行。
三、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建議
在分析了以上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與存在的問題后,我們提出以下建議,提供模板,供中小學思政老師及學校參考。
(一)設計體系化勞動教育課程
勞動教育作為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與老師應該予以重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學生,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是課堂上向學生灌輸勞動的觀念,在生活中也要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那么,為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及思政課老師需要設計一套全面的勞動教育體系,從課本上的基礎內容,到動手時的實踐引導,做出一個相對應的規劃。
如,在《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這一節的教學中,思政老師在教導課程內容之前,可以引導學生與校內清潔人員對話,讓學生體驗清潔工作,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
(二)搭建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
為了讓中小學生更好地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學校與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平臺。
從學校層面出發,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從而收獲在生活中開展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
從教師層面出發,教師可以在思政課前或課后開展課程實踐活動,即讓學生自己主動替父母承擔家庭中的勞動任務,如洗盤子、掃地等簡單的勞動,讓他們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并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勞動后的感想。或者就班級的清潔工作,讓學生自行規劃,按日期與負責區域分配任務,以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
總結:
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學生的重要過程,本文從中小學思政課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出發,進一步分析了現今中小學教育階段落實勞動教育的問題,從而對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模式提出了建議。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需要學校與教師配合,設計體系化的教育課程,搭建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雷秀蓮.關于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文存閱刊,2020,(2):98.
[2]李仙鴻.讓思政課教學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同頻共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8):13-16.
梅州市學藝中學 梅州市梅江區美華小學 5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