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玲利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醫大家們在傳統醫學基礎上對人體反復驗證而得出的有效規律結論體系,其理論基礎來源于臨床實踐[1],更是對實踐的有效概括和高度總結。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專業課程系統的核心課程,在提升中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本課程主要講述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2]。該課程有著極為典型的哲理性,內容相對晦澀難懂,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思辨能力。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增強課程內容的鮮活性,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崗位能力?這已經逐漸成為成為現階段《中醫學基礎》教學中需深入探討的重要方向。
一、案例教學法應用
案例教學法(case based learning , CBL)是指利用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媒介和資源,以加深課程基本理論與實踐理念的一種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它能夠創設一種課堂情境,直觀、真實、逼真地展示課堂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盡早掌握中醫理論,建立中醫辯證思維,建立崗位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性素質,提高崗位勝任力。
我們在課堂中引入學生耳熟能詳的、具體形象的中國傳統古典文學作為教學案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PBL教學模式應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2O世紀 60 年代由霍華德教授提出,是一套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3]。PBL教學模式主旨是以學生為本 ,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中心 ,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推理、思考而得出自學的結論和經驗總結。
以“氣”為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氣 ”的概念及其對人體的意義。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并設計問題“請說出“氣”對人體的意義”;課上組織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最后寫出組內商議的結果;引導學生認識中醫中的“氣”與 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的區別與聯系,使學生從不同圍度理解“氣”的概念。同時結合臨床呼吸系統疾病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 “氣 ”對人體的意義。
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做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4]中醫學的思維方法、理念、原則等,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學智慧和數千年的健康理念 [5] 。因此,在培養學生中醫思維的同時,適當增加課程思政元素,更能幫助當代大學生了解傳統醫學、深入傳統醫學、應用傳統醫學,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醫基礎理論》中“以人為本”、“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此為載體,構建傳統醫學思政體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樹立對生命的敬畏之心[6],提升學生專業認知度、認同感和滿意度。真正實現“德”、“技”雙馨。
四、多元評價方式建立
我們結合現代信息化手段,尊重教學規律,建立多元評價方式。在傳統的師生單向評價的基礎上,引入生生互評、組間互評、網絡互評、實踐崗位教師評價等多元的評價系統,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工作崗位的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關注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素質的全面發展,并進行多元評價,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崗位勝任力,對授課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7]。
參考文獻:
[1]劉偉.案例教學法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8):69-70.
[2]吳麗麗,嚴燦,劉凌云.“雙萬計劃”背景下中醫基礎理論“金課”建設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9,33(06):639-641.
[3]何偉.PBL教學模式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52.
[4]馬淑然,張保春,王彤,徐雅,許筱穎,劉曉燕,田甜,章道寧,劉雷蕾.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理論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08):17-20.
[5]牛素珍,牛彥平.中醫文化視域下醫學生哲學思維的培養[J].光明中醫,2018,33(24):3745-3748.
[6]鄭湘瑞,劉明.中醫哲學基礎教學的“課程思政”[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131+134.
[7]張志敏,武志娟,宋興華,譚瑋璐,任培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心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