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梅
高校學生運動時間少,致使學生體能普遍下降,身體素質較差已成為目前一種常態,所以,有針對性的加強大學生的體能訓練十分必要,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對大學生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同時又要對體能訓練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而在體育教學中有效開展體能訓練,切實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鑒于此,本文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策略進行了探索。
1 高校體育課在體能訓練現狀
1.1 教學方式亟待完善
目前,大多數高校開展的體能訓練:要么要求學生在操場上跑圈,要么在下課前匆匆拿出10分鐘的時間,安排一些如蛙跳等傳統的身體素質練習,這種強制性的體能訓練不利于大學生體能訓練的積極性,而且反感情緒嚴重,無法達到體能訓練的效果。
1.2 對體能訓練的重視度不高
目前,高校對體能訓練缺乏應有的重視,致使大學生無論是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靈敏等素質都不盡人意,大多數高校只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卻忽視大學生體能的訓練,且教學方法單一,很難實現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目標。
2 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必要性分析
2.1 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在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心理發生變化,將體能訓練融入體育教學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理念,開展體能訓練也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大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2.2 有益于增強大學生體質
體能具體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協調等,良好的體能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在高校開展體能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快地掌握體育知識及運動技能,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會有明顯提升,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堅實的基礎。
3 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教學策略
3.1 提升教師素質
高校體能訓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模式、課堂氛圍及自身的專業能力會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所以,想要提升高校體能訓練的成效,就需要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體育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培訓學習,不斷地改變教學的模式,不斷地進行創新教學,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具體來說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確保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保持更加負責的態度,順利完成針對學生的各項體能訓練活動。第二,高校要為體育教師創造更多外出學習的機會,學習并引進其他院校在體能訓練中的成功做法,保證每個學生的體能水平實現提升,達到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3.2 重視設施建設
高校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也是影響大學生體能下降的重要因素,各高校體育主管部門,一方面,需高效利用現有體育場地與設施,提高場地設施的利用率,最大可能為大學生提供體育活動場所,充分利用豐富多樣的體育設施,構建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另一方面,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并合理規劃。
3.3 提高認知程度
體育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為學生傳授體能訓練方面的知識,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能訓練,把體能訓練有效延伸到課外,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強調運動能力與認知能力的雙向互動,強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自覺體育鍛煉的意識。良好的體能是技戰術訓練的基礎,良好的體能是承擔高強度比賽的需要,良好的體能有助于培養穩定的比賽心理,良好的體能有助于預防傷病延長運動壽命。
3.4 優化教學內容
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體育教師應該適當地調整體育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教學需求,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傳統的體育教學項目,相對困難又比較枯燥,體育教師可以適當進行刪減,增加能夠吸引學生目光的體育項目,比如滑冰比賽、游泳比賽、健美操、跆拳道等。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才能主動地參與進來,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加強體能訓練。體育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學會和學生多交流。體育教師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變教學的方法,不斷進行創新教學,增加課堂的氛圍,增加課堂的活躍度,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3.5 融入趣味元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解放學生的天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動力,讓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獲得快樂。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身體狀況,適時鼓勵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帶著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練習。積極開發趣味性練習項目,與學生進行交流,集思廣益,讓學生說出自己所希望獲得的體能訓練方式。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體能訓練同樣如此,只有當體育教師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并且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才能保證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3.6 教授科學方法
體能訓練不是訓練了就達到成效,過量的體能訓練學生身體消化不了,會給身體帶來不利的因素,身體承受不了,嚴重的還會給學生的身體造成傷害。所以,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模式,這樣的體育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的質量,體能訓練才會看到效果。體能訓練的項目包含了鍛煉學生的耐心、速度、力量等,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在體能訓練之前,適當地進行熱身運動,比如慢跑、拉伸運動等,舒展筋骨,避免學生在進行體能訓練的時候身體僵硬。
3.7 創新訓練方式
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加強對學生的體能訓練,應該將速度作為重要訓練內容,在開展各種運動項目時融入體能訓練,確保學生在掌握各種運動項目技能的基礎上,也能實現自身運動速度的發展。
例如,足球教學中的耐力訓練。與速度相比,耐力也是高校體能訓練中的關鍵內容,在體育課堂上加強對學生的耐力訓練,有利于學生身體輸氧水平與肺活量提升,達到培養學生意志力的目的。通常來說,在對學生進行耐力訓練的時候,主要采取負荷訓練法,將訓練強度合理確定下來,促使學生承受能力逐步實現提升。
3.8 因材施教
由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基礎各不相同,所以,體能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也應該區別對待,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設計體能訓練時,依據每位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劃分至水平一致的體能訓練小組,為他們量身定制訓練方法,因材施教地開展訓練活動。
比如,體育教師可根據大學生的體育基礎作為分組依據,并結合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將其劃分為體能訓練發展小組和培優小組,依據兩個小組大學生的不同基礎,為他們設計出針對性較強的訓練方法與內容,確保每一位學生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一定進步,且能收獲喜悅,培養信心,充分激起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體現以人為本的訓練理念。
3.9 構建評價體系
評價大學生體能時應該也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大學生的體能素質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而跟蹤評價作為一個動態評價,更能夠體現大學生體能的狀況,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的融合,才可以對大學生的體能狀況實施全面、客觀的評價。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體能訓練課程的開展中,教師僅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需求,所以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探究多元化教學方法,以突破傳統教學的桎梏,提高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體育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