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佳偉
摘要:勾踐是春秋時期越國君主,他臥薪嘗膽的故事已傳為佳話。國家大劇院2009年以越王勾踐為男主人公推出了原創歌劇《西施》,本文以越王勾踐在劇中角色的演唱風格特征及表演定位入手,淺析歌劇《西施》中的中國美。
關鍵詞:歌劇《西施》;勾踐;演唱
一、歌劇《西施》的劇本創作
歌劇西施的腳本作者是中國著名的編劇鄒靜之先生。閱讀鄒靜之先生的人物經歷不難發現鄒靜之先生的閱歷豐富,這也是他能夠創作出這么多膾炙人口作品的編劇來源。早年間鄒靜之先生在農村插隊、務農,在這兩年的時間里鄒靜之還不忘演戲,可以見得鄒靜之對于戲劇的熱愛。他做過泥瓦匠,做過沙發,還抄過水表。但真正開始他的寫作生涯的是1982年他寫的第一篇稿子《蓋俠其人》,由此開始了鄒靜之的文學之路。此后,他進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開始了自己專業學習寫作與創作的學生時代。畢業后,他陸續在幾大雜志社當過編輯。1998年,以《琉璃廠傳奇》開始了自己的編劇生涯。其創作領域廣泛,曾創作過詩歌作品《大荒》、詩集《幡》,在散文作品領域,其成果豐富,創作作品包括散文《美人與匾》、《酒話》、《一地景象》、《風中沙粒》、《神秘的汁液》、《知青咸淡錄》,小說《騎馬上街的三哥》、《十八歲》、《九棟》,電影《平原槍聲》、《一代宗師》、《大唐玄奘》等,電視劇劇本《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歌劇《夜宴》《西施》《我愛桃花》《趙氏孤兒》等。在其創作的眾多作品中,尤其以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聞名于世。歌劇《西施》是鄒靜之寫的第二部歌劇作品,第一部是《夜宴》。歌劇西施采用西洋大歌劇的形式,將一段傳奇故事演繹的淋漓盡致。
西施的故事是家喻戶曉,但對于西施的結局,從古至今有不少種對于西施的死的猜測。歌劇《西施》劇作家鄒靜之先生所采用的是在越國軍隊攻入吳國宮殿的時候,越后同文種一起到宮殿中找到了西施,而西施本以為是要回到祖國,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殺機。最后越后同文種一起將西施沉入湖底。在歌劇的最后結尾處,越后同文種一起將西施殘忍的沉入了江底。之所以采用這個結局,無外乎是將歌劇《西施》的悲劇情節更加的深入觀眾們的內心。
二、歌劇《西施》中勾踐的形象塑造
越王勾踐——男高音,歌劇《西施》首演時是由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所飾演的。越王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歷史上有名“臥薪嘗膽”故事的主人公。在整部歌劇作品當中,越王勾踐是最具正面色彩的人物。在戰敗之后,他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將戰敗的痛苦默默地承受了下來。在歌劇的一開始便是越國百姓呼喚自己的君王勾踐的場景,從此場景我們可以看出越國的百姓雖然飽受著國家滅亡的悲慘狀態,但是他們依然在呼喚自己的君王,體現了百姓對于越王勾踐的信心。緊接著吳王夫差出場,吳王夫差要求越王勾踐當著自己百姓的面,踩著越王勾踐下馬,將越王勾踐羞辱了一番。這是何等的痛苦,越王勾踐只能服從。在越王勾踐被釋放回越國之后,越王勾踐將自己三年來所受的折磨埋藏在心底,他忍著痛苦與越國百姓一起重建自己的國家。他要求所有的大臣像他自己一樣,投入到生產勞作之中。每日,為了提醒自己不忘戰敗的恥辱,他將豬的苦膽掛在自己的床前,每日舔食三次。同時,重用有識之士,體桖黎民百姓。他將西施、鄭旦進獻給吳王夫差,讓吳王夫差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當中。在越國軍事實力強大之后,他出兵吳國,殺夫差,滅吳國,完成復仇大業。只是,在最終攻入吳國的時候,他忘記了西施,忘記了鄭旦,導致西施的慘死,留下了一段悲劇。
歌劇《西施》中勾踐這一角色在劇作家鄒靜之的筆下刻畫出的形象是一個能屈能伸,能忍受世間各種痛苦的角色,具有傳奇性的色彩,但同樣又不是一個完美的形象,特別是在劇末復仇計劃得逞之后沉浸在喜悅之中,而忘記了西施對于整個國家的付出,最終導致西施被人殺害。
越王勾踐本是一國之主,享受國民愛戴的君王,由于自己的軍事遠見不足,導致越國的兵敗,因此開始了受奴役壓迫的牢獄生活。而吳王夫差借此機會羞辱了越王勾踐三年,到第三年的末期,覺得越王勾踐已無威脅可言,將其放回越國,而越國的百姓早已在等待著自己的君王回家。此時的勾踐內心有的不再是當年的意氣風發,更多的是復興祖國的躊躇滿志。但此時的越國已是上下齊心,統治階級與普通的民眾都將埋在心底的積極性拿了出來,共同為越國的發展出力,越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公元前482年,越國趁吳國出兵黃池之會時,攻打吳國,吳國大敗,趁此機會越王勾踐聽取了大臣的建議與吳國議和。越王勾踐二十四年最終攻入吳國,使吳國大敗。
在此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越王勾踐的變化,從開始的對大臣建議的不屑一顧到最后的重用有才有智謀的忠臣,這一過程中勾踐自身的形象就是從執迷不悟到采納各家意見的變化,從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越王勾踐的一生不懼失敗與恥辱,敢于拼搏,勇于承擔。
三、勾踐角色的聲音定位
歌劇《西施》中,勾踐這一角色的聲部定位是男高音,偏戲劇與抒情男高音。在歌劇《西施》的首演時,勾踐這一角色是由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所飾演的。在劇組中,擔任越王勾踐這一角色的還有魏松、張英席等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由于越王勾踐的傳奇色彩,再加上臥薪嘗膽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越王勾踐的聲部定位是男高音是很合理。縱觀歌劇史上,男高音一般都出演的是國王、王子等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歌劇《西施》的創作過程當中,作曲家雷蕾也遵循了這一歷史性的規律,將越王勾踐的這一角色設計為男高音。
戴玉強老師的聲音音色是偏抒情、戲劇男高音,與歌劇《西施》中越王勾踐的這一角色相吻合。在歌劇的排演過程中,戴玉強老師豐富的情感表達與高大威猛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歌劇《西施》中勾踐角色的表演要求
歌劇《西施》中,越王勾踐這一角色的唱段都是旋律起伏較大、吸引觀眾的唱段,特別是幾首旋律優美的詠嘆調。在歌劇的開始到最終的結束,越王勾踐詠嘆調《風吹的草籽》中的主題旋律反復出現多次。
在歌劇《西施》的一開始,越王勾踐的出場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他身穿破布爛衣,一臉臟兮兮的樣子,給觀眾以視覺沖擊。歌唱家在表現這一角色時,要充分將勾踐階下囚的形象理解透,他是越國的君王,肩負著復興越國的重擔,而他此時還受吳王夫差的奴役,內心的糾葛要在歌劇的第一幕充分的表演出來。在歌劇的第一幕唱段《我寧愿去死》中,吳王要求踩著越王勾踐下馬,越王勾踐雖然是受吳王夫差的奴役,但他是一位君王,有強烈的自尊心,他不不愿意讓夫差得逞,況且此時還當著自己的百姓的面,他寧愿去死也不愿意就這樣被侮辱。越后與文種讓越王勾踐記住自己復興祖國的大計,要忍一時,這樣越王勾踐就可以回到越國,重振越國。十年復興,這才只是第一步,越王勾踐為自己臣民,為自己的國家,更為了要滅掉眼前這囂張跋扈的吳王夫差,所以他忍了。在表演此段唱段時,一定要將越王勾踐這么多的內心戲充分的表演出來,這樣才能與最后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完成復興大業時作對比,才能更好的體現出戲劇沖突。
歌劇《西施》的第二幕,一開場就是越王勾踐手持越王劍,在自己的寢宮唱起了自己的憂慮。詠嘆調《越王劍》是越王勾踐在回到越國后,整日為國家建設日夜操勞之時的縮影。編劇鄒靜之把這首詠嘆調的歌詞與越王勾踐的內心獨白相結合,他將越王勾踐所遭受的這些屈辱的故事比作自己的影子,整日跟著自己的身后。這充分表現出越王勾踐對于屈辱歷史的銘記,他要將這些屈辱的歷史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在表演這首詠嘆調時,一定要將越王勾踐的這種國家危難之時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來。
第二幕是整部歌劇的轉折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幕中主要交代了這幾件事情,一是越王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實現自己雄心大業的時候到了,但自己所遭受過的磨難整日讓自己難以入眠。臥薪嘗膽不是一般的意志力所能承受的,但越王勾踐有信心,他同自己的國民要一道實現國家的復興。第二件事就是西施要離開越國去往吳國,在離別的時刻,越王勾踐,越后,西施,鄭旦,文種,范蠡,表現了自己對于西施與鄭旦拜別的看法。越王勾踐在唱段中表露出對于西施與鄭旦的不舍,從他的內心來看,他是很難割舍下西施與鄭旦這樣的美人,但他為了國家,他又不得不去割舍下這段感情。這種內心世界在演員演唱五重唱《我不能忍受》時,一定要表現準確無誤。
歌劇《西施》的第三幕第一場中,越王勾踐沒有出場,當越王勾踐再次出場之時,鄭旦已經慘死在吳國大臣伍子胥的劍下,同樣伍子胥也被吳王夫差賜死。西施完成了對于越王勾踐的承諾,復仇的時機已經來到。《復仇之歌》是越國的將士們在得知吳國大臣伍子胥的死訊之后,紛紛表露出自己內心的喜悅。音樂是進行曲風格,越王勾踐在得知伍子胥的死后,來到了眾將士的面前。越國的復仇時機已經成熟,請所有的將士準備奔赴吳國,完成復仇大業。越王勾踐在這段唱詞中,表現出自己對于十年屈辱的刻骨銘心,在即將踏上征程之時,眾將士要將這十年的屈辱化作馳騁疆場的動力。在表現《復仇之歌》越王勾踐的唱段之時,一定要注意結合越王勾踐此時的內心世界。雖然越國此時還沒有完成復仇大業,但種種跡象表面,越國復仇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戰勝吳國的實力也已經具備。所以人的心都是呈現上升的狀態的,越王勾踐更是比所有人都期盼著這場勝利。
他需要將自己所受過的恥辱以及這十年來對于恥辱的回憶統統的發泄出來。在《復仇之歌》之后,緊接著就是《越后的詠嘆》。越后感覺到越國擊敗吳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之后,她擔心自己的王后位置不保,就詢問越王勾踐,在越國獲勝之后,西施該如何處置。在得知越王勾踐要將西施列為越國的王后之后,越后的內心十分恐慌。雖然她已經料到了這個結果,但她在得知這一消息后,還是很恐慌。越王勾踐此時還是一個重感情的君王,他想將西施列為王后的想法是對西施最好的回報。越后在越王勾踐率兵打仗的日子里,整日惶恐不安,越國大臣文種得知了越后的想法之后,建議越后在越王勾踐之前首先找到西施。在此處也為西施最后的死埋下了伏筆,第三幕閉。
第四幕,當越王勾踐再次出場之時已經是在慶祝勝利了,越王勾踐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在越國大臣范蠡詢問越王勾踐西施該如何安排的時候,越王勾踐卻差點忘記了西施這個人。在范蠡提醒之后,越國勾踐告訴范蠡,如果找到西施就將他帶走吧,以前說要讓西施做越國王后的事情也只是一個玩笑罷了。此時的越王勾踐與之前表現的形象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從一個知恩圖報的真面形象一落千丈到一個只顧著勝利的小人形象。因此在最終一幕的演出時,歌唱家要表現出對于西施的忘恩負義,與此前對于西施的看重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就能更好的體現出戲劇沖突。
參考文獻:
[1]滿新穎.中國歌劇的誕生[D]. 廈門,廈門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網絡出版總庫》2007年1月
[2]王蓓.中國民族歌劇的歷史發展概述與現狀反思[D]. 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09年3月
[3]孫允文.作為戲劇的歌劇——歌劇<西施>首演觀后[J] 中國音樂,2010年1月
[4]石惟正.中國歌劇的難點在哪里——從歌劇<西施>的演出說起 <J> 人民音樂,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