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導平
摘要:課程思政的理念是新時期高校教學指導思想的重要方面,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大學聽力專業課與公共課中融入英語新聞類聽力報道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重點是做好題材內容的選“時”,注重新聞事件“事”實報道,講清新聞題材背后的發展大“勢”。唯有這樣,新聞類聽力題材報道在聽力課的課程思政中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類聽力報道;課程思政;聽力教學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整個過程,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要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即構建所謂的“三全”育人格局與工作體系。因此,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以課程思政的新視角來引領我們的專業課堂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發掘新的思政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塑造,最終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
二、在英語聽力課融入新聞類聽力報道的必要性
1.增加新聞類聽力題材是對當前教學狀況的反思。當前的英語聽力課,無論是專業的還是公共課的,教學的模式多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過度依賴選定的教材與教學內容,以書本為中心,通過反復聽音,然后講解,學生模仿,教師核對答案的流程來教學。這樣的聽力材料時效性差,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學習,訓練聽力的持續性難以保持。另外,專業聽力課對學生的學習測評方式也缺乏有效機制,過于單一,沒能有效激勵學生,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增加,融入新聞類聽力報道有助于的提高學生聽力興趣,讓聽力題材的選擇更多樣化,改善了聽力的課堂效果。
2.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與體現了對英語新聞聽力考核的要求。教育部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提高目標與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應能聽懂英語廣播,電視節目,在2016年四級聽力考試改革中就取消了短對話及短文填空,增加了短篇新聞三篇。這種趨勢表明新時期社會對我們學生英語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語廣播,新聞報道理應成為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素材。
3.增加新聞類聽力題材也有著現實的需求。筆者在去年三月份就對我院外語系商務英語最近三級的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數據如圖:
從上面圖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參加CET4,6中感覺最難的部分就是聽力(占統計人數的三分之二,約67%),而聽力中最難把握的就是新聞報道(占統計人數的四成,約40%)。幫助學生攻堅克難,突破痛點有利于他們提高他們聽力的自信心。
三、把握英語新聞類聽力報道的思政切入點--- “時、事與勢”
英語新聞報道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科技、經貿、宗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新穎,融新聞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特點,是英語學習者較理想的訓練材料,也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相互溝通的必要媒介。由于英語新聞報道本身就是體現信息時代化、全球化的最便捷的載體,所以它能充分、具體展現整個人類的經濟價值觀念和世界觀。
1.英語新聞類聽力報道的“時”。把握新聞類聽力教學的“時”,一是要與時俱進,不斷緊跟時代的步伐,與實踐同步,與時代同行。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國也正處于全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聽力材料的選取時緊跟主流媒體,報紙與電臺。例如: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時我們播放了CGTN介紹朝鮮戰爭的報道及韓國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七批遺骨的報道,學生們是直接接受了愛國主義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0月12,13日分別考察潮州,汕頭的英語報道我們第一時間讓學生看了,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其他的英語報道我們還及時播放中秋國慶長假國人火爆出游的情景以及時下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選舉。二是教學方法與理念要與時俱進,就是根據新形勢、新內容和學生的新特點,采用新的方法進行新聞類聽力教學。只有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著力推動改革創新,才能讓專業課堂給學生帶來更多人生啟迪與精神力量。比如近年來我們從大的二年級專業聽力課就開始我們都是有意識地每次課前給學生作個新聞報道,有口頭的,更多的是播放時效性強的新聞報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英語新聞類聽力報道的“事”。古人有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讀圣賢書,更要兩耳聞窗外事。關心周邊的同學,留心所生活的社區,城市,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被眼前的學習困難,生活瑣事所困,“不為浮云遮望眼”。反之,及時報道本地區,本省及我國的重大政治,經濟事件會有非常好的積極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習總書記2020年十月份來廣東潮州,汕頭考察就是本地區的最大政治與新聞事件。由于現代媒體的快速傳播,有關最高領導人到潮州,汕頭的視頻早在微信圈傳開,加之大部分學生也都來自潮汕地區,他們對潮州及潮汕文化有充足的信息基礎與背景知識,所以當教師在課堂播放CGTN有關習總書記視察潮州的報道時,學生們都表現出對聽力視頻材料的極大的興趣,也非常順利聽懂報道的內容,增加了學生的自豪感。
3.英語新聞類聽力報道的“勢”。高校的課程思政要充分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來宣揚,宣傳當前世界之局勢與國家發展大勢。這里所謂的“勢”,主要是指世界和中國發展的大勢,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大勢。古人說:“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格局調整的態勢加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完成關鍵的一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勢頭是任何外部勢力都不可阻擋、也阻擋不了的。如: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在課堂聽力中就適時播放了中國日報網全網首支抗肺炎英語勵志演講視頻《We Are All Fighters》。當視頻展現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抗擊疫情時,還在疫情當中的部分上網課的學生在彈幕上都說流下了眼淚。我們都為我們國家這種團結一致同疫情作斗爭的精神以及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大家精神所感動,也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四、袁隆平院士逝世英文新聞報導的“時、事與勢”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中午在長沙因多器官功能衰與世長辭。當時是星期六,剛午飯過后,人們從網絡各媒體得知此不幸消息后,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表達了對這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默哀,致敬。筆者于當天不久轉發知名自媒體“劉備我祖”的古文體紀念文章《袁隆平傳》,表達了對這位偉人的懷念之情。筆者所教的學生也多從不同視角表達了對這位一輩子無私奉獻,將畢生心血與精力獻身雜交水稻事業的偉大科學家的崇敬與悲傷之意。因此,及時把這個事件的英文報道來向學生介紹是非常有時效性的,也是他們內心情緒排放的一個切入點。這算是此次英文新聞報導的“時”,即時效性要緊跟國家與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
要想讓英文新聞報道發揮課程思政的良好效用,選取什么樣的材料,或者說什么樣的新聞事件報道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發掘材料背后的閃亮點。袁隆平院士人生經歷豐富,傳奇逸事很多。人們緬懷他,多為他在雜交水稻研究的建樹及他那不畏困難,敢于超越的探索精神以及為民,為國,為全世界分憂解難的大愛精神。因此,在對此英文報道題材選取上就以袁隆平院士發現,培育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種植的意義以及他的兩個夢想為關注點。這些可稱之此次新聞報道的“事”,就是發掘題材的閃光點。
基于上面的分析,筆者篩選了來自CGTV(中國環球電視網)的BIZBEAT第134期的特別紀念報道,內容如下:
He was world-renowned agronomist,the winner of multiple international awards and the “Medal of the Republic Award” in China,the first scientist in the world to successfully utilize the heterosis of rice.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Yuan Longping has left us permanently on May 22,2021. I am standing in a rice field in Changsha,Hunan Province in China. This rice field uses the seeds cultivated by Yuan Longping,who help resolve the problem of feeding nearly one-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less than 9 percent of the world’s total land ensure food safety in China.
Since the first peculiar wild rice species was discovered by Yuan Longping in Hainan Province,he and his teams tarted the endless research on hybrid rice,striving to increase its productivity while advancing breeding technology. Several years later,the world’s first high-yield hybrid rice strain with three-lines,namely the male sterile,maintainer and restorer was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In 1986,he greatly enhanced the breeding strategy for hybrid rice,from what is called the three-line hybrid rice stain to a two-line,and later on to a one-line variety. Such improvements to breeding results require less complicated techniques,save labor,cut cost,making rice planting easier and more productive for farmers globally. In 2018,his team successfully conducted a trial planation of the saline-alkaline tolerant rice to allow the use of saline rich soil and increase rice yield. It was hailed as a powerful strategy to further combat global food insecurity.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as of April of 2021,296 million people in 35 countries are without sufficient food,111 million more than in 2020. The world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level of food security crisis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llowing the pandemic.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Yuan Longping’s research results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adopted by dozen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 to combat food shortage. From the Mekong River in Vietnam,Sumatra Island in Indonesia,Indus Plains in Pakistan,to the hilly valleys in Nigeria,the hybrid rice he cultivated now has an overseas planting area of 7 million hectares.
In a speech,he said he had two dreams. The first dream is to pursue high yield and higher yield of rice,the second dream is having hybrid rice planted throughout the globe. Just days before he was hospitalized,Yuan Longping was still working on a rice field. In Changsha,many lined up in front the hospital where he passed away. People went out on the streets to pay their respect to this great hero in this era. In his lifetime,Yuan Longping and his team trained numerous technicians in more than 80 countries,leaving his legacy to next generation.
Thank you,Yuan Longping. The world will remember you!
這篇新聞可發掘的課程思政元素很多,報道先提到了袁老去世的消息,當然里面有很多他的身份的介紹,然后重點介紹了他為之奮斗終生的雜交水稻技術,最后提到了他去世人們對他的愛戴與思念之情。因此這篇新聞報道的聽力練習主要訓練學生宏觀的篇章理解為主,舍棄那種字詞句低級階段的練習方法,從而讓學生從情感上與新聞報道報道的主題接近,變枯燥的英文聽力為思想情感的共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操作:
1. Lead-in: What’s new?
2. After the first listening,raise the question for Ss:
What was Yuan Longping? And his contributions?
3. Ask S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fter the second listening:
What were Yuan’s two dreams?
通過這些的問題的探討,學生都情形嚴肅地作了回答,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比如第二問題,學生在說袁老是英雄,有說袁老是偉大的農學家,有說他是第一個開發雜交水稻的人,最后我們概括一句:He is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and he developed the hybrid rice technology. 第三個問題,一個是禾下乘涼夢(高產),一個雜交水稻全球夢。通過教師的解釋與探討,引導學生明白,個人的夢想只有與國家,人們需求與愿望相結合才有前途,才會夢想成真。這或許就是這篇新聞報道的因“勢”利導的最大價值所在。課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理解袁老的人生經歷,經驗,理想奮斗歷史,筆者還在線上的平臺發布了袁老的全英文采訪與全英文演講,激發了學生向英雄學習的動力。學生們都表示聽完這則報道練習都深受教育,對袁老的認識與偉大之處認識就更全面了。
結語
課程思政的理念是新時期高校教學指導思想的重要方面,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拓展了我們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是我們高校教師應努力嘗試的方向。在聽力專業課植入新聞類聽力題材非常有必要,重點是做好題材內容的選“時”,注重新聞事件“事”實報道,講清新聞題材背后的發展大“勢”。唯有這樣,新聞類聽力題材報道在聽力課的課程思政中才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聽力練習的同時思想上感覺到教育,情感上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李弢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新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12.
[2]李兵,李賓,張忌維.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2020.12.
[3]馬雷.英語聽力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和文化自信的培養[J].文化與藝術,2019.11.
[4]黎曉容.時事英語新聞融入研究生英語教育有效性探微[J].教育文化與論壇,2019.6.
[5]朱勤, 朱巍峰.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專業課的實踐與探索[J].思想政治,202011
[6]周婉婷,馬錦程.“互聯網 + 課程思政”: 價值意涵、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0.1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
[8]韓喜平.把握好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時”“勢”.光明日報,2016.12.14.
[9] BIZBEAT第134期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40132285005871?from=old_pc_video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