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 孫帥 吳正陽 杜欣蔓
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的所有體育活動構成了大學體育教育元素,這些元素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效,以滿足不同時期、不同學生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需求,同時也起到了培養大學生終身鍛煉意識,掌握終身鍛煉的方法的積極作用。為實現我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就搭建一個較為全面的體育教育構架進行了研究。
1982年(泰安)全國體制研討會上給體質的基本要素規定為:身體發展水平、生理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或發展水平、適應能力等。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普及,人們出現腦力勞動時間增加,而肢體活動減少,造成勞動者“肌肉萎縮”、“肌力衰退”、“新陳代謝降低”、“神經衰弱”等亞健康癥狀,大學時期的體育鍛煉是學生走上社會之前有教師指導的最后階段,大學時代能夠接受良好的體育指導和培育,學會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方法,就能為今后的體育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學體育教學是每一位大學生面臨的必修課程,其目的是通過大學體育鍛煉,達到終身鍛煉的目的,培養終身鍛煉的意識,以及學會終身鍛煉的方法,大學體育教師擔負更多的,應該是指導作用。成都工業學院對大學生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的體育教育構架必將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體育教師在這個構架下也將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成都工業學院的體育教學改革到現在經歷了三個階段,中專時期兩年體育課以田徑為主的基礎體育教學。
1993年升入大專后,當時的體育教研室實施了第一次改革——第一學年以田徑項目為主,第二學年男生選一學期足球,選一學期籃球,女生選一學期籃球,選一學期健美操。
2008年,隨著體育教學部的成立,嘗試了第二次體育教學改革——第一學年仍然保持田徑項目為主,第二學年形成選項課。
第三次體育教學改革形成大一進校就開始實施選項教學。
2017年開始,為了減輕較為繁重的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第四次體育教學改革開始,當時的人文藝體育設計學院開設了俱樂部教學試點,試點項目有:足球、籃球和健身健美三個項目,2019年又增設了幾個俱樂部項目。這些都為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提升和展現自己的體育能力,提供了鍛煉的平臺。
就目前而言,大學體育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公體課教學,而是涵蓋了在校諸多體育教育過程、手段和方式,包括公共選修課、俱樂部教學、體育競賽和訓練,以及各體育社團自發的鍛煉形式,這些形式的體育活動,對培養不同大學生體育愛好群體,起到了不一樣的作用。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不同形式體育教育的不同功效,以滿足對體育不同需求的大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體育教育,得到不同的知識結構,掌握各自的鍛煉方法,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
1 研究對象
本課題針對的是成都工業學院大學體育教學,發放了210份問卷調查表給本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回收205份,有效問卷200,有效率97.5%。
2 研究方法
采用資料收集法、文獻檢索法和問卷調查法等方法,設計了若干大學體育教學構架問題,通過對比分析,尋找不同體育教育手段達到的不同功效。
3 結果與分析
成都工業學院經歷了四次體育教學改革后,課題組根據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以及學校體育教學部現有的師資結構看,基本確定了學校體育教育的形式,主要由如下方面構成:
成都工業學院自2012年升本以后,學校對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做了重新定位,旨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在這個新的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同樣必須找準自身的培養模式,以適應學校整體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就目前的體育教育形式,如何發揮出其自身的功效,本課題組進行了如下研究。
3.1 學生對不同體育教育手段的認同度
大學生入校后,要想讓他們從被動接受體育教育到自發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最終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學校賦予的體育教育手段非常重要,提供的平臺越全面,學生感受體育教育氛圍就越深,更能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不同的體育教育方式伴隨著他們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給了他們更多參與運動的機會和平臺,大學生對這些體育教育手段,也就有了不同的認識和認同。
從表一看出,大學生對體育教育手段形式的認同度,首選還是公共體育教學,占到了24.5%,這與每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都必須接受體育教育有關,公共體育課承擔著普及的角色。
其次,體育俱樂部的指導成為了大學生的第二選擇,占到了21.2 %。體育俱樂部是介于比公體課水平稍高,但又低于代表隊層次的組織形式,這種形式滿足了很大一部分想在體育專項技術方面有所提高的大學生需求,但前提是一定要有專業教師的現場指導。
其三,是具有局限性的學生體育社團活動和代表隊訓練,這兩種形式。首先,代表隊的入選一定是具有較高的專項技術能力的學生,二是具有人數限制。其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受到時間和組織形式的影響,大學生在進入社團后,如果體育社團的活動時間與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吻合,以及組織形式較為單一或者不合理,同樣會限制大學生的參與度。
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排在了最后,是因為受到大學生自身技能、自覺參與的積極性以及有無教師指導諸方面的直接影響。這種形式顯得很自由,沒有具體的組織形式,學生均以自發鍛煉為主,有可能是以自發的體育競賽形式鍛煉,也可能是很隨意的散步鍛煉;有可能是群體性的活動,也可能是個體鍛煉行為。對于本身喜歡運動的學生而言,無需老師在場也可自覺參與體育鍛煉,但是要想將更多猶豫中的學生拉向運動場鍛煉或者參與、觀摩,那么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顯得更為重要,組織形式合理了,就會對大部分處于徘徊中的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讓他們慢慢自覺的參與到課外活動鍛煉中來,反之,其體育教育功能會失去一個很大的平臺。
3.2 實現培養技能之功效
成都工業學院新的本科辦學思路是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體育教育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就要發揮不同體育教育手段之功效,在對本校大學生進行的調查中,能看出大學生對不同體育教育手段實用性的認同度。
表二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不同體育教育手段實用性的選擇上,體育俱樂部的指導排在第一位,占到了28.7%,其次是課外體育活動、公體課教學、學生體育社團活動,排在最后的是代表隊訓練。從體育教育性質來看,學生的選擇是合理的。課
題提出的是實用性體育知識,也就是指學生能夠“學之能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公體課是大眾體育教育,首先滿足的是基礎課程的學習,即使分了專項進行學習,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是該專項最基礎的入門知識。課外體育活動受到沒有組織形式和教師指導的影響,僅憑學生自我的興趣愛好,掌握實用性技能會受到限制。代表隊和學生體育社團參與的人數沒有面對大眾化,也受到限制。體育俱樂部的指導理所當然排在了第一位。首先,體育俱樂部每周有4學時的課堂活動時間,其次,目前的組織形式是有教師進行定期指導,其三,很多體育俱樂部與學生體育協會并軌,將學校校內競賽融入體育俱樂部課程中,實現俱樂部中教師的指導后能夠通過競賽來實踐,以達到“學之有用”的培養目的。
以足球俱樂部為例,足球俱樂部是首批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中的試點項目之一,在此之前,已對學生足球協會設立了指導教師,并把足球協會和足球俱樂部設為同一指導教師。足球俱樂部開課后,教學中采用分模塊進行指導,設立了技戰術技能培訓、裁判培訓、青訓教學培訓等,其中,技戰術技能培訓為代表隊建立一個人員選拔后備梯隊的模式,裁判培訓為學校聯賽培養自己的裁判員,同時提高學生的裁判水平,今后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目前,通過該種形式,已有畢業學生在中國足球乙級聯賽中執法。青少年足球訓練管理與培訓,也是通過在俱樂部進行初級培訓后,在成都市足協或四川省足協申請進一步的資格證書的培訓,為今后大學生有意從事青訓工作方面服務于社會提供平臺,目前已有十數人畢業后,在社會上從事足球青訓及管理工作。
總之,大學生是體育教育的主體,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他們能夠在社會立足,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是學校辦學的思路,大學生目前反映出來對體育教育手段的認同,也將會影響學校的辦學思路。就目前而言,學生非常看重體育俱樂部指導作用,也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如何將體育俱樂部的作用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使體育俱樂部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領域,將會是學校接下來體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3.3 體育教學時間的總體設置認同度
目前的公體課課程設置在前兩學年,大學生大三以后就沒有再設置體育課程,學生參與主動鍛煉的人群迅速變得很少,這樣的設置已經嚴重阻礙了體育教育的延續性,使得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也不符合培養大學生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
通過表三可以看出,認為將公體課設置成三年六學期的占到了69%,選擇不合理的占到31%,也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延續體育教學時間,以增加接受體育教學的機會。 ? ?盡管大學生有了對體育知識的延續意愿,也給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如果只是單純延續舊的公體課上課模式,從目前的教學狀況看,并不會對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習慣起到實質性的改變。從教育規律來看,大三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斷奶期”,教師應在整個大學的前兩年教學期內,逐步完成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習慣的培養,教會學生鍛煉方法和知識,學生也應該在這個時期學會自我鍛煉習慣的培養,為走向社會還能堅持鍛煉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
4 結語
4.1成都工業學院大學生對學校體育教育形式的認同度依次為公共體育課教學、體育俱樂部指導、學生體育社團活動、課外體育活動、代表隊訓練。
4.2成都工業學院大學生對學校體育教育手段實用性排名首選為體育俱樂部指導,其次是課外體育活動、公共體育課教學、學生體育社團活動、代表隊訓練。
4.3有69%的大學生認為把公體課教學設置為六學期是合理的,但也給體育教師提出如何規劃好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斷奶期”。
本文系成都工業學院校級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大學體育教育構架研究”(2018RW002)。
(作者單位:成都工業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