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王桂鑫,1982年10月,男,漢族,山東平度人,現就職于濰坊昌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建筑暖通空調設計。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上升,低碳生活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時候國家就提出綠色建筑的概念,在進行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的時候不同的專業相互配合。本篇文章就針對在綠色建筑中的暖通空調專業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綠色建筑、暖通空調設計、探究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gradually rising, low-carbon life gradually appears in people’s lives. At this time,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which requires different major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drawings.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HVAC specialty in green building.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HVAC design; Exploration method
一、前言
隨著低碳出行意識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也逐步加強。為了響應國家的環保號召,使能源盡可能地多次利用,節能環保的設計意圖也滲透到暖通空調設計當中,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對更加注意各個項目對環境的保護[1],和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節約能源。
二、綠色環保的價值取向和綠色意義下的暖通空調設計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擴大,人們逐漸意識到節約環保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而綠色發展則是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和有效節約資源,使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生活和發展[2],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綠色環保概念對于暖通空調來說是一種新興的理念,要求設計者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滲透綠色環保意識。這就要求其在設計的時候不僅要注重環保材料的使用,還要求在使用的后期滿足人們的舒適欲。
其次,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在綠色環保的概念下,設計者的成果使人和大自然零距離,人們在使用相關設備的時候可以有效避免污染物的產生,大量新型環保材料的運用也可以有效地減少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再次,在能源利用上,設計者會優先采用各類清潔型的可再生能源,盡可能使其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并且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例如太陽能、空氣能等新型能源,已經被成熟地應用在了各個領域,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為人們創設一個綠色的生活空間[3]。但是,也并非任何新型能源的大量利用都會帶來積極的作用,這一點設計者也極為重視,例如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地熱能,適度合理地利用,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目的,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空調的效果還不錯,而且花錢更少。但并非任何地區的地熱資源都可以被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利用,可是很多設計者卻無視相關政府部門對地熱資源的保護要求,盲目設計,而建設單位在利潤的驅使下甚至偏離設計圖紙進行施工,使得原本對地熱資源的合理利用變成斷子絕孫式的開發。好在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各地也陸續出臺了更加嚴格并且科學的法規,讓設計者可以有法可循,有規可依,讓建設單位更加放心合理的利用地熱資源。
最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綠色環保意識逐漸深入到每個設計者的頭腦當中,大環境的成熟讓他們形成了一定的條件反射,設計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去考慮到綠色環保等問題,讓一個項目從一開始就被注入綠色環保的基因,而這也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三、綠色建筑在暖通空調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一)在暖通空調的設計中,噪聲是一個極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現行相關規范提出了不同項目或者不同房間對噪聲的要求,但幾乎很少有設計者會對系統安裝完成后運行過程中產生多大的噪聲進行認真設計,而且也幾乎很少有圖審機構會提出跟噪聲相關的意見,因為在絕大多數設計者或者圖審專家的眼中,暖通空調的設計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粗狂型的,談不上什么精細集約,粗枝大葉地完成項目,投入運營,不會出現大問題便是完美[4]。可是,當讓人無法忍受的噪聲出現的時候,設計者才發現,原來被他們無視的東西其實已經嚴重到可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舉個簡單的例子,空調風管的風速,風速越大,噪聲也會越大,同樣的風速設計用在嘈雜的商場中沒有問題,可是當用在相對安靜的辦公區域,持續的風聲便會讓人們無法安心工作,而設計者其實稍加細心便可以避免問題的產生。
(二)在暖通空調的設計中,對能源的回收利用不夠重視
節約能源,不僅僅是通過提高各種建筑材料的保溫性能達到節能的目的,對能源的回收利用也占據了節能中很大的比例。能源的回收利用,不同于關乎生命財產安全的消防設計,所以,很多設計者不愿予以重視,甚至認為有無能源的回收利用皆可,只要圖審機構不提出,那就沒必要去做。例如某大型商超,原有依規設計排風熱回收,可是建設單位以投資太多為由要求設計者予以修改刪除,設計者應要修改圖紙,然而投入運行后發現新風量不夠,內部人員不適感明顯,于是后期增加新風機組。如此一來不僅因為增加機組工作影響運營,而且增加了能耗。所以,我們設計對能源的回收利用,不是簡單地的為建設單位增加或減少了多少投資,因為能源是大家的,我們更加希望合理的、持久的利用各種能源。
(三)在暖通空調的設計中,對非再生能源利用不徹底
當前人們可以將大自然當中的多種可再生能源應用到暖通空調工程當中,有效減少對傳統非再生能源的依賴,隨著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漸提高,某些地區便明確規定禁止開采相關非再生能源,這就影響了可非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調中的運用[5],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為零,例如燃煤鍋爐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占比更少,因此我們需要對占比更少的非再生能源更加合理并且徹底的利用。
(四)再暖通空調的設計中,對能耗的控制不夠重視
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總是在不斷地強調節約能源,這里要提到一個關鍵的字眼——能耗。從廣義上說,是生產生活中對各種能源的消耗,但在此僅對暖通空調專業中電能的消耗討論:壓縮機要運行,水泵要運行,風機要運行等等,這些都需要消耗電能。設計者在選擇設備的時候,不僅僅要著眼于設備的各項參數是否滿足工程的需求,而是在此基礎上能耗越低越好。例如通風機的選擇,設計者應該在合理布置系統的基礎上,準確計算風量風壓,進而合理選擇設備,而實際的設計工作中,為了減少工作量,很多設計者只是簡單驗算了風量,然后選取一臺較大風壓的風機,畢竟大了更保險,而且也沒有違背規范。再比如地下車庫可以間歇通風,此時完全可以采用相關的氣體濃度探測裝置控制風機啟停,然而卻很少有設計者去設計,因為這不是規范強制,而且就算接了能,可是甲方費了錢。諸如此類的實例還有很多,當然,現在很多項目的建設周期被大幅壓縮,這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設計者無視能耗走捷徑[5]。
設計過程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四、實現綠色環保中創建暖通空調技術的辦法
首先,設計者要真正明白什么是綠色建筑,而不是簡單地將綠色建筑理解成省水省電,并且要熟悉相關規范圖集,要有一定的格局,不能讓自己局限于“為甲方考慮,為甲方省錢”的簡單思維中。
其次,筆者認為,各地的圖紙審查機構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不僅僅要滿足規范要求、滿足甲方要求,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看圖審專家的眼色”。然而有些圖審專家對綠色環保的不夠重視,也直接體現在了設計者筆下的圖紙上:因為不是強制性條文,而且專家不提意見,所以,我便不設計……更甚至有的地區已經開始取消圖紙審查機構,于是設計者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各規范的強制性條文上,畢竟這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或是名譽。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取消圖審機構一定不好,畢竟國家的政策方向不會錯,況且綠色環保要真正落實到紙面上更多的是需要設計者的重視。
再次,建設單位也需要真正地去理解綠色建筑,提升自己的格局,將自己融入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去,響應國家的號召,而不是簡單地去核算節省了多少投資或是浪費了多少資金,抑或是通過省去某些節能減排的設備來縮短施工周期。
最后,筆者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工地看到省級部門組織的施工大檢查,各位領導專家對節能減排尤為重視,不僅對施工圖進行審查問詢,而且要核查施工企業是否按圖施工。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綠色建筑真正落地,只是類似的檢查頻率并不算高,而且也不能有效覆蓋各個建設工地。可喜的是,近些年來我們看到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了相關鼓勵支持綠色建筑的政策,再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建設單位也樂于將綠色建筑真正落到實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能源的利用越來越多,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需要各類能源有條不紊地被合理利用,環境不因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而被破壞。所以,在暖通空調的規劃設計中體現綠色環保的概念尤為重要,每一個設計者都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綠色環保融入自己的設計成果中,為人民群眾提供綠色環保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孫增利,王亞峰.暖通空調中綠色建筑的設計研究[J].建筑與裝飾, 2021(7):6-7.
[2]韓冬,李蕾蕾.探究暖通空調中綠色建筑的設計研究[J].建材發展導向(上), 2021,19(3):226-227.
[3]李德文.基于綠色理念的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思路及運用[J].寫真地理, 2021(18):249.
[4]陳春.淺談公共建筑項目中暖通空調專業的綠色設計[J].科學與財富, 2021,13(1):196.
[5]胡燕,梁天生.綠色理念在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上的應用[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 2019,9(8):47-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