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韓穎
摘 要: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形式的教學都是低效的。《數學課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三維目標之一,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索的平臺,使學生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關鍵詞:主體;探究方法;情感體驗;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7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80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數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逐步走出功利性的應試教育的誤區,關注人的發展已經成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談一談自己的點滴經驗。
一、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索的平臺,自主探究,感悟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作為課程的數學與作為科學研究的數學有著本質區別,課程的數學是以培養人、發展人為目的的,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數學知識這是數學教學任務的一部分。數學的教學與學習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數學的學習,促進學生各個方面和諧發展是教學的基本任務。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往往以精練、簡潔、抽象、靜止的數字和符號展示在學生面前,這對以鮮明生動形象感知事物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活化教學過程,開發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探索平臺,充分活化學生的思維,在自主探究中,感悟并形成方法。
學生在生動熟悉的活動中,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自己完成了從現實生活到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的建構,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了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拓展自主探索的空間,豐富過程,完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抓住一切契機,給學生拓展自主探索的空間,創造表現自我發展的機會,誘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內涵的根本轉變,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調查、探索中,開展扎實、主動、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
對于數學教學中的重點知識,教師要做的不是機械、反復地講解,而是積極創設和拓展探索的途徑和空間,引領學生帶著方法,帶著觀點,帶著樂趣走上求知探索的歷程,教師蒼白、枯燥的講解,讓學生學到的只是僵化的淺表知識,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的知識是最具生命活力的。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探究意識。讓學生品嘗到探索的樂趣。在教師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探索空間中,學生的個性差異得到尊重,個性得到展示和發展。在有利于學生健康、和諧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特點,在今后的數學學習及各種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結合自己學習的優勢領域,采取恰當的學習方式和方法,讓個性獲得和諧發展。在自主探索、自主發展的數學課堂上,不時會出現未曾預約的精彩,讓我們欣賞到另一番美麗的風景,數學的學習成為愉快的精神旅途,學生也會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幸福的人生體驗。
三、自主深化探索結果,完善過程,發展方法
學生探索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后,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運用的機會,讓學生把知識進一步深化、內化和提升。“數學知識是可以遺忘的,那么被遺留下來的就是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智慧的結晶,小學生自主探索而來的方法,更讓他們充滿智慧。
數學學習結果的自主探索運用,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學得了有價值的數學,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求得結論運用結論,充分激活、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數學思想動起來、活起來、寬起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充分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在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感悟數學方法,感受數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