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霞
摘要:初中歷史活動課符合初中學生學習特征,對彌補歷史課堂教學不足,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歷史教師要重新改變教學定位。歷史教師要意識到初中歷史活動課的重要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活動課;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加強就歷史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這不僅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也可以拓寬學生知識研究的范疇。體現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能夠加強學生就理論知識的吸收掌握程度。
一、初中歷史活動課的特點
(一)合作性
在學習活動中,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而進行合理有序的合作,就可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歷史活動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有效的合作能夠降低任務難度,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與協調能力。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明確學生共同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要進行組內分工,將任務進行分解與細化,同時創設自由、寬松的合作氛圍,引導學生形成基于合作的“學習共同體”,形成良性的生生互動。如在進行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主題的活動課時,可將同學們分成調查小組、分析小組、展示小組,同時調查小組可進一步細化為人物訪談組、實物資料收集組等,進行分工合作,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變遷這一歷史變化的認識,從多方面多角度豐富完善活動成果,在活動的每個環節中體現合作的優勢,從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性
建構主義學生觀強調學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巨大的潛能,學生不是空若腦袋走進教室的,盡管學生學習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間接性經驗,但是學習間接性經驗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現有知識水平為基礎,即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生成出新的認知。在歷史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中,強調“以學定教”,即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來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作為出發點,以學生本身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去研究相關歷史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二、培養學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即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歷史活動課的組織開展離不開小組成員間的相互配合、各小組之間的分工與合作,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歷史活動課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當學生面對不同觀點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學會傾聽、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實現對問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以合作的方式來達成活動目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在具體實施活動時,教師可以遵循以下步驟:首先,根據活動主題與班級人數確定小組數量,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進行分組,明確各小組的活動任務;其次,小組內部成員進行分工,將獨立思考與集體探討相結合,完成本組活動任務;最后,在全班范圍內匯報交流各組成果,同時分享活動中的心得體會、所思所感,在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班級氛圍。
三、彌補常規課程的不足
歷史活動課與歷史常規課,這兩種課程類型互相補充,共同促進了歷史課程體系的完善。活動課程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種形式,它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學生圍繞主題,自主收集所感興趣的資料,并在教師指導下選擇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活動探究,建構自己對歷史的理解。這種方式更符合中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可以使他們領會常規課堂中一些抽象的歷史概念,復雜的歷史現象,加深對常規課程中歷史知識的理解。歷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擴大視野,增加對社會的感知能力,進而升華情感,培養高尚的品格與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完成我們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歷史活動課更有利于彌補常規課程的不足,這為活動的推廣提供了必要性。
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歷史活動課首先針對地方需要以及學生需要去選擇活動主題,主題確立一般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并且學生在回顧過去的經歷時,在之前未留意的經歷中發現問題,引起思考,更能提高學生觀察周邊生活的能力,懂得歷史與生活、歷史與社會密切相關,生活處處有歷史。
其次歷史活動課不僅與課本知識有關,它還包含了社會、網絡、藝術等相關知識,學生想要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就要親自動手、動腦收集資料,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相關人員、網絡平臺等等方式進行獲取信息,再對信息的真偽、價值進行判斷,從中選擇科學、有效的信息重塑歷史。
最后,歷史活動課還要撰寫發言稿,這要求學生不僅自己要理解相關歷史知識,還要將頭腦內的歷史信息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不經意間獲得了知識遷移,促進了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且,歷史活動課中教師只是充當引導、組織者的身份,避免了教師將個人的思維強加到學生的身上,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意識到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教師所教的不一定是權威,書本所展示的也并不一定全面,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式,促進發散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
總之,為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不能將歷史常規課程與歷史活動課程對立起來,而應在充分理解歷史常規課與歷史活動課內涵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對待歷史常規課難以完成的教學目標可以精心設計歷史活動課加以達成,實現二者有機結合。歷史活動課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全面落實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這對改變學生的學習地位,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永林.淺談初中歷史綜合探究活動課[J].中學教學參考,2016(31):108.
[2]李杰.探討提高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效率的作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5):69.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第二中學校?0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