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削弱政府公信力,不利于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極大地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本文基于實證研究范式,結合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以全國多省市的300名高校學生為樣本,調查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對網絡謠言治理現狀的認知情況,分析網絡謠言在高校治理中的困境,并據此提出多元主體合作治理的策略。
關鍵詞:疫情;網絡謠言;治理策略;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096-02
一、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與疫情相關的謠言彌漫在網絡空間,影響了網絡信息生態環境,且給現實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中網絡謠言治理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同時采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等形式,分析疫情期間網絡謠言的治理困境,并對網絡謠言治理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建議。
二、問題的提出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類似“用淡鹽水漱口可以預防病毒”“空中噴灑防疫藥劑”等網絡謠言時刻影響著公眾對疫情防控的認知,甚至在現實社會造成混亂和恐慌。相關網絡謠言的危害,網民有目共睹,高校學生作為知識分子中的重要群體,理應承擔起網絡謠言治理的責任。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高校學生開展網絡謠言治理相關情況的問卷調查,分析疫情期間網絡謠言治理面臨的困境,探究疫情期間網絡謠言治理的有效策略。
三、疫情中網絡謠言的治理困境
筆者運用德爾菲法對調查問卷進行了適當修改,從而保證了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基于此,對高校學生開展線上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00份,其中女性受訪者比例較高,為60.67%,男性占39.33%。從文化程度來看,大專及以下學歷占7%,本科學歷占62.6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30.33%。80.67%的高校學生坦言在疫情期間經常接觸網絡謠言,只有19.33%的高校學生并不經常接觸網絡謠言。
(一)高校學生對政府謠言治理工作了解較少第一,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存在較大差異,全面獲取信息能力有待提升。調查發現,通過博客、微博、微信、QQ獲取信息的高校學生占88.66%,選擇其他網站的高校學生占11.34%。從中可以看出,疫情期間高校學生使用博客或微博獲取信息的占比最高,達49.33%;其次是使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的,占比達39.33%;而使用搜狐、新浪等主流網站的占比較低。分析可知其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高校學生使用微博、微信、QQ等APP的機會較多;相反,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主流網站;再加上APP形式的完善,政府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數據的快捷性。
第二,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對政府網絡謠言治理工作認識不足。調查結果顯示,92%的高校學生認為疫情期間需要凈化網絡信息生態環境。可見人們在受到疫情影響的同時,渴求獲得準確信息,從而及時做好科學的疫情防護工作,早日戰勝疫情,而不是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與此同時,對政府工作情況和學歷進行相關分析可知,Pearson相關系數為0.091,說明高校學生對政府謠言治理工作了解情況和學歷呈正相關,即學歷越高,對政府的謠言治理工作越了解。
第三,高校學生認為網絡謠言主要是客觀因素造成。對于疫情期間謠言產生的原因,高校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大部分人認為信息未及時公開、網絡虛擬環境以及信息龐雜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人自身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小;而持其他看法的高校學生主要認為,高校思想素質教育不足,部分學生不懂得分辨謠言,自作聰明、以訛傳訛等,從而導致網絡信息生態環境遭到污染。
(二)高校學生不善于在網絡上發表正確言論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在運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只看不點評以及偶爾轉發的人數較多,約占總人數的84%。分析原因可知,當前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較低,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集中表現為以高度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方式。在世界日益開放的今天,自由、個性等流行文化日益被高校學生所尊崇,這些文化逐漸淡化了他們與社會的內在聯系,并時刻影響著他們對問題的認知。
(三)高校學生缺乏辨別真假信息的意識
重要的是,幾乎所有高校學生都能意識到上網時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只有3%的人認為上網時不用承擔責任。可能出于謹慎或對法律規定了解較少等原因,才不會隨便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從而出現社會責任感缺失等不良現象。與此同時,當收到似真似假的疫情消息時,大部分學生不會去查證。這就印證了“吃一塹,長一智”的科學性,只有自己中了一次網絡謠言的陷阱,才會知道科學的重要性,而不是在前期就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自身對謠言的辨別能力。
四、疫情中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
疫情中出現的網絡謠言具有突發性,因此應提前作好預防準備,及時對不良信息進行篩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轉變治理理念,實施并運行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模式,實現網絡謠言治理方式的創新,從而實現清朗網絡空間的目標。研究發現,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網絡謠言治理需要各治理主體協同一致,圍繞共同的目標,分工協作,采取正確的治理方式和手段,以形成新型網絡謠言治理共同體,從而營造良好的網絡信息生態環境。
第一,政府應深化政務信息公開,進一步推進網絡實名制。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對疫情期間政府謠言治理工作了解較少,呼吁政府建立輿情預警機制,防止謠言擴散。基于此,要確保疫情防控各階段的信息公開透明,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及時動態地向社會通報,消除公眾的誤解。政府應當提供更多的心理安撫式宣傳,進一步增強公眾的防控意識,堅定公眾防控疫情的信心,減少社會不良情緒,以最小的心理代價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1]。
第二,媒體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堅持實事求是地報道。調查結果顯示,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不善于辨別信息真偽,因而看到錯誤信息也不會指正,這就給疫情期間的網絡謠言治理加大了難度。因此,各類媒體自身應努力做到不發布未經核實的信息,承擔起疫情應對中的社會責任,實事求是地報道疫情防治等有關信息[2],起到正確引導大眾的積極作用。如新浪微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每天下午將當日網絡謠言匯總推送給用戶,使廣大網民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并警惕網絡謠言,同時微博的這一舉措也減少了碎片化信息帶來的資源浪費。
第三,網民應學會理性思考和質疑,提高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網民依賴網絡信息,但習慣快餐式閱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少理性質疑,且不善于分辨真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維方式給此次網絡謠言治理帶來了不少困難。基于此,有關部門應通過網絡平臺開展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知識的宣傳活動,提升網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與此同時,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多了解疫情防控等醫學常識,關注官方發布的相關辟謠信息。只有自身不相信和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才能切斷網絡謠言的傳播途徑,從而凈化疫情期間的網絡信息生態環境。
第四,利用新媒體等技術建立疫情信息集中管理平臺,推進大數據治理戰略[3]。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對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的認識有待提升。基于此,可建立疫情信息集中管理平臺,當公眾遇到似真似假的信息時,為之提供科學的檢測,幫助公眾辨別信息的真實性;也可通過這一平臺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提升公眾的信任感。
第五,構建政府、媒體、社會組織和網民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研究發現,高校學生并不能體會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可見公眾對網絡謠言治理的參與度較低。基于此,應該采用以政府為主導、以網民自治為基礎、以媒體自律為支撐、以法律法規建設為保障的多元主體合作治理策略,加強宣傳教育,與公眾建立信任機制,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從而實現網絡信息的高效、實時和準確傳播。謠言產生后,相關部門應準確、及時回應,運用主流媒體適時與公眾溝通,以官方話語阻斷謠言的傳播;主流媒體應主動承擔責任,傾聽公眾的呼聲,進行實時解答,提升公眾危機應對的素養與能力,避免公眾的情緒化盲從[4]。
五、結語
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網絡謠言治理策略的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社會各個主體需要共同參與和努力,構建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模式,進而建設健康良好的網絡信息生態環境。各相關治理主體應履職盡責,并且彼此協同配合,充分發揮各類治理主體的長處,建設優良的網絡信息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丁彬岐.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網絡謠言傳播為例[J].新聞傳播,2020(4):117-118.
[2] 盧文剛,周文倩.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謠言協同治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社會治理,2020(5):62-71.
[3] 金國峰.重大疫情中網絡謠言的形成誘因及其治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6):20-23.
[4] 周茂君,杜永欣.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及協同治理機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謠言信息的研究[J].傳媒觀察,2020(9):15-23.
作者簡介:郭勝甫(1996—),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意識形態安全。